段君足下:某在京师时,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,未尝及其为人也。
还江南,始熟而慕焉友之,又作文粗道其行。
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,其居家,亲友惴畏焉,怪某无文字规巩,见谓有党。
果哉,足下之言也?
巩固不然。
巩文学论议,在某交游中,不见可敌。
其心勇于适道,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。
父在困厄中,左右就养无亏行,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。
父亦爱之甚,尝曰:“吾宗敝,所赖者此儿耳。
”此某之所见也。
若足下所闻,非某之所见也。
巩在京师,避兄而舍,此虽某亦罪之也,宜足下之深攻之也。
于罪之中有足矜者,顾不可以书传也。
事固有迹,然而情不至是者,如不循其情而诛焉,则谁不可诛耶?巩之迹固然耶?然巩为人弟,于此不得无过。
但在京师时,未深接之,还江南,又既往不可咎,未尝以此规之也。
巩果于从事,少许可,时时出于中道,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。
巩闻之,辄矍然。
巩固有以教某也。
其作《怀友书》两通,一自藏,一纳某家,皇皇焉求相切劘,以免于悔者略见矣。
尝谓友朋过差,未可以绝,固且规之。
规之从则已,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,则未尝也。
凡巩之行,如前之云,其既往之过,亦如前之云而已,岂不得为贤者哉?
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,愚者固忌贤者,贤者又自守,不与愚者合,愚者加怨焉。
挟忌怨之心,则无之焉而不谤,君子之过于听者,又传而广之,故贤者常多谤,其困于下者尤甚,势不足以动俗,名实未加于民,愚者易以谤,谤易以传也。
凡道巩之云云者,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。
足下乃欲引忌者、怨者、过于听者之言,县断贤者之是非,甚不然也。
孔子曰:“众好之,必察焉;众恶之,必察焉”。
孟子曰:“国人皆曰可杀,未可也,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”。
匡章,通国以为不孝,孟子独礼貌之。
孔、孟所以为孔、孟者,为其善自守,不惑于众人也。
如惑于众人,亦众人耳,乌在其为孔、孟也。
足下姑自重,毋轻议巩!
还江南,始熟而慕焉友之,又作文粗道其行。
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,其居家,亲友惴畏焉,怪某无文字规巩,见谓有党。
果哉,足下之言也?
巩固不然。
巩文学论议,在某交游中,不见可敌。
其心勇于适道,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。
父在困厄中,左右就养无亏行,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。
父亦爱之甚,尝曰:“吾宗敝,所赖者此儿耳。
”此某之所见也。
若足下所闻,非某之所见也。
巩在京师,避兄而舍,此虽某亦罪之也,宜足下之深攻之也。
于罪之中有足矜者,顾不可以书传也。
事固有迹,然而情不至是者,如不循其情而诛焉,则谁不可诛耶?巩之迹固然耶?然巩为人弟,于此不得无过。
但在京师时,未深接之,还江南,又既往不可咎,未尝以此规之也。
巩果于从事,少许可,时时出于中道,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。
巩闻之,辄矍然。
巩固有以教某也。
其作《怀友书》两通,一自藏,一纳某家,皇皇焉求相切劘,以免于悔者略见矣。
尝谓友朋过差,未可以绝,固且规之。
规之从则已,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,则未尝也。
凡巩之行,如前之云,其既往之过,亦如前之云而已,岂不得为贤者哉?
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,愚者固忌贤者,贤者又自守,不与愚者合,愚者加怨焉。
挟忌怨之心,则无之焉而不谤,君子之过于听者,又传而广之,故贤者常多谤,其困于下者尤甚,势不足以动俗,名实未加于民,愚者易以谤,谤易以传也。
凡道巩之云云者,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。
足下乃欲引忌者、怨者、过于听者之言,县断贤者之是非,甚不然也。
孔子曰:“众好之,必察焉;众恶之,必察焉”。
孟子曰:“国人皆曰可杀,未可也,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”。
匡章,通国以为不孝,孟子独礼貌之。
孔、孟所以为孔、孟者,为其善自守,不惑于众人也。
如惑于众人,亦众人耳,乌在其为孔、孟也。
足下姑自重,毋轻议巩!
五年时,某送别介卿【1】于洪州。
黄生年十四五,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,与众童子无异。
其时,从介卿于淮南,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,自此,黄生之能浸浸闻。
至介卿之门者,归,莫不爱其为人,而异其业之进。
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,亦骤称之。
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,而畏且慕之。
其大父【2】虽已老,其母虽久寡居,闻黄生之进如此,虽在千里之外,犹朝夕待其旁也;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,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。
非特如是也,其喜殆甚于朝夕待其旁,朝夕与之上下语也。
何则?黄生在其家,无以异于众童子,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,遂以能闻于人,为其大父与母者,其独能勿喜乎?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,朝夕与之上下语乎?予闻之亦喜甚。
而子自洪州归,虽其身去介卿之侧,其心焦然,食息坐作,无顷焉不在介卿也。
至于今且三年。
然日孜孜念之,凡询介卿之事于人,虽奴隶贱人加详焉。
于奴隶人犹然,况衣冠降登,洁然为士者乎?況吾介卿朝夕所与居,教诲而称之者乎?故闻黄生之归也,日企而望之,庶乎其来视我也。
居一日,黄生来。
望其表,其步趋之节,揖让之容,固有似乎介卿者。
入而视其色,听其言,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,不似乎介卿者少矣;其学其归,得之乎介卿何多也。
间而省其书,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。
问介卿之事,皆能道其远者、大者焉。
甚矣!黄生之似吾介卿也。
吾得之,废食与寝而从之。
吾喜也,惟恐其去我,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。
嗟乎黄生,岂特一时慰我也!于是知介卿之德,入人之深,化人之速也如此,使得其志于天下,何如哉?
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,不人人皆然,而黄生独然,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【3】绝众,使坚且久,其所至如何哉?因介卿之教诲、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,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,而卒不入于善者,其自反于心如何也?亦思介卿之道德,于今为大备,而黄生为日进,独予断然不ー二备而不尺寸进,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,其自愧于心如何也?以心之愧也,则欲重警戒自修。
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,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,而皆有以及予也,其喜不又多乎?
黄生年十四五,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,与众童子无异。
其时,从介卿于淮南,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,自此,黄生之能浸浸闻。
至介卿之门者,归,莫不爱其为人,而异其业之进。
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,亦骤称之。
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,而畏且慕之。
其大父【2】虽已老,其母虽久寡居,闻黄生之进如此,虽在千里之外,犹朝夕待其旁也;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,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。
非特如是也,其喜殆甚于朝夕待其旁,朝夕与之上下语也。
何则?黄生在其家,无以异于众童子,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,遂以能闻于人,为其大父与母者,其独能勿喜乎?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,朝夕与之上下语乎?予闻之亦喜甚。
而子自洪州归,虽其身去介卿之侧,其心焦然,食息坐作,无顷焉不在介卿也。
至于今且三年。
然日孜孜念之,凡询介卿之事于人,虽奴隶贱人加详焉。
于奴隶人犹然,况衣冠降登,洁然为士者乎?況吾介卿朝夕所与居,教诲而称之者乎?故闻黄生之归也,日企而望之,庶乎其来视我也。
居一日,黄生来。
望其表,其步趋之节,揖让之容,固有似乎介卿者。
入而视其色,听其言,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,不似乎介卿者少矣;其学其归,得之乎介卿何多也。
间而省其书,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。
问介卿之事,皆能道其远者、大者焉。
甚矣!黄生之似吾介卿也。
吾得之,废食与寝而从之。
吾喜也,惟恐其去我,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。
嗟乎黄生,岂特一时慰我也!于是知介卿之德,入人之深,化人之速也如此,使得其志于天下,何如哉?
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,不人人皆然,而黄生独然,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【3】绝众,使坚且久,其所至如何哉?因介卿之教诲、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,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,而卒不入于善者,其自反于心如何也?亦思介卿之道德,于今为大备,而黄生为日进,独予断然不ー二备而不尺寸进,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,其自愧于心如何也?以心之愧也,则欲重警戒自修。
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,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,而皆有以及予也,其喜不又多乎?
轼启:五月末,舍弟来,得手书,劳问甚厚。
比日履兹初寒,起居何如?轼寓居粗遣。
但舍弟初到筠州,即丧一女子,而轼亦丧一老乳母。
悼念未衰,又得乡信,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。
异乡衰病,触目凄感,念人命脆弱如此。
又承见喻,中间得疾不轻,且喜复健。
吾侪渐衰,不可复作少年调度。
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,厚自养炼。
谪居无事,颇窥其一二。
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,冬至后当入此室,四十九日乃出。
自非废放,安得就此?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,欲求四十九日闲,岂可复得耶?当及今为之,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,日夜为之,寝食之外,不治他事。
但满此期,根本立矣。
此后纵复出从人事,事已则心返,自不能废矣。
寄示诗文,皆超然胜绝,娓娓焉来逼人矣。
太虚未免求禄仕,方应举求之,应举不可必。
窃为君谋,宜多著书,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,但似此得数十首,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,不须及时事也。
但旋作此书,亦不可废应举。
初到黄,廪入既绝,人口不少,私甚忧之。
但痛自节俭,日用不得过百五十。
每月朔,便取四千五百钱,断为三十块,挂屋梁上,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,即藏去叉,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,以待宾客。
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,至时别作经画。
所居对岸武昌,山水佳绝。
有蜀人王生在邑中,往往为风涛所隔,不能即归,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,至数日不厌。
又有潘生者,作酒店樊口,棹小舟径至店下,村酒亦自醇酽。
岐亭监酒胡定之,载书万卷随行,喜借人看。
黄州曹官数人,皆家善庖馔,喜作会。
太虚视此数事,吾事岂不既济矣乎!展读至此,想见掀髯一笑也。
岁晚苦寒,惟万万自重。
夜中微被酒,书不成字,不罪不罪!不宣,轼再拜。
比日履兹初寒,起居何如?轼寓居粗遣。
但舍弟初到筠州,即丧一女子,而轼亦丧一老乳母。
悼念未衰,又得乡信,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。
异乡衰病,触目凄感,念人命脆弱如此。
又承见喻,中间得疾不轻,且喜复健。
吾侪渐衰,不可复作少年调度。
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,厚自养炼。
谪居无事,颇窥其一二。
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,冬至后当入此室,四十九日乃出。
自非废放,安得就此?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,欲求四十九日闲,岂可复得耶?当及今为之,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,日夜为之,寝食之外,不治他事。
但满此期,根本立矣。
此后纵复出从人事,事已则心返,自不能废矣。
寄示诗文,皆超然胜绝,娓娓焉来逼人矣。
太虚未免求禄仕,方应举求之,应举不可必。
窃为君谋,宜多著书,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,但似此得数十首,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,不须及时事也。
但旋作此书,亦不可废应举。
初到黄,廪入既绝,人口不少,私甚忧之。
但痛自节俭,日用不得过百五十。
每月朔,便取四千五百钱,断为三十块,挂屋梁上,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,即藏去叉,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,以待宾客。
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,至时别作经画。
所居对岸武昌,山水佳绝。
有蜀人王生在邑中,往往为风涛所隔,不能即归,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,至数日不厌。
又有潘生者,作酒店樊口,棹小舟径至店下,村酒亦自醇酽。
岐亭监酒胡定之,载书万卷随行,喜借人看。
黄州曹官数人,皆家善庖馔,喜作会。
太虚视此数事,吾事岂不既济矣乎!展读至此,想见掀髯一笑也。
岁晚苦寒,惟万万自重。
夜中微被酒,书不成字,不罪不罪!不宣,轼再拜。
某学未成而仕,仕又不能俯仰以赴时事之会;居非其好,任非其事,又不能远引以避小人之谤谗。
此其所以为不肖而得罪于君子者,而足下之所知也。
往者,足下遽不弃绝,手书勤勤,尚告以其所不及,幸甚,幸甚。
顾私心尚有欲言,未知可否,试尝言之。
某尝以谓古者至治之世,然后备礼而致刑。
不备礼之世,非无礼也,有所不备耳;不致刑之世,非无刑也,有所不致耳。
故某于江东,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,而治其小罪。
不知者以谓好伺人之小过以为明,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,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。
某乃异于此,以为方今之理势,未可以致刑。
致刑则刑重矣,而所治者少,不致刑则刑轻矣,而所治者多,理势固然也。
一路数千里之间,吏方苟简自然,狃于养交取容之俗,而吾之治者五人,小者罚金,大者才绌一官,而岂足以为多乎?工尹商阳非嗜杀人者,犹杀三人而止,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反命。
某之事,不幸而类此。
若夫为此纷纷,而无与于道之废兴,则既亦知之矣。
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,窃有意焉。
足下以为如何?
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,顾吾心未尝为之变,则吾之所存,固无以媚斯世,而不能合乎流俗也。
及吾朋友亦以为言,然后怵然自疑,且有自悔之心。
徐自反念,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,士之有为于世也,人无异论。
今家异道,人殊德,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,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、变事实之传,而后疑我之言乎?况足下知我深,爱我厚,吾之所以日夜向往而不忘者,安得不尝试言吾之所自为,以冀足下之察我乎?使吾自为如此,而可以无罪,固大善,即足下尚有以告我,使释然知其所以为罪,虽吾往者已不及,尚可以为来者之戒。
幸留意以报我,无忽。
此其所以为不肖而得罪于君子者,而足下之所知也。
往者,足下遽不弃绝,手书勤勤,尚告以其所不及,幸甚,幸甚。
顾私心尚有欲言,未知可否,试尝言之。
某尝以谓古者至治之世,然后备礼而致刑。
不备礼之世,非无礼也,有所不备耳;不致刑之世,非无刑也,有所不致耳。
故某于江东,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,而治其小罪。
不知者以谓好伺人之小过以为明,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,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。
某乃异于此,以为方今之理势,未可以致刑。
致刑则刑重矣,而所治者少,不致刑则刑轻矣,而所治者多,理势固然也。
一路数千里之间,吏方苟简自然,狃于养交取容之俗,而吾之治者五人,小者罚金,大者才绌一官,而岂足以为多乎?工尹商阳非嗜杀人者,犹杀三人而止,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反命。
某之事,不幸而类此。
若夫为此纷纷,而无与于道之废兴,则既亦知之矣。
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,窃有意焉。
足下以为如何?
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,顾吾心未尝为之变,则吾之所存,固无以媚斯世,而不能合乎流俗也。
及吾朋友亦以为言,然后怵然自疑,且有自悔之心。
徐自反念,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,士之有为于世也,人无异论。
今家异道,人殊德,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,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、变事实之传,而后疑我之言乎?况足下知我深,爱我厚,吾之所以日夜向往而不忘者,安得不尝试言吾之所自为,以冀足下之察我乎?使吾自为如此,而可以无罪,固大善,即足下尚有以告我,使释然知其所以为罪,虽吾往者已不及,尚可以为来者之戒。
幸留意以报我,无忽。
某拘于此,郁郁不乐,日夜望深甫之来,以豁吾心。
而得书,乃不知所冀,况自京师去颍良不远,深甫家事,会当有暇时,岂宜爱数日之劳而不一顾我乎?朋友道丧久矣,此吾于深甫不能无望也。
向说天民与深甫不同。
虽蒙丁宁相教,意尚未能与深甫相合也。
深甫曰:“事君者,以容于吾君为悦;安社稷者,以安吾之社稷为悦;天民者,以行之天下而泽被于民为达。
三者,皆执其志之所殖而成善者也,而未及乎知命,大人则知命矣。
”
某则以谓善者,所以继道而行之可善者也。
孔子曰:“智及之,仁能守之,庄以莅之,动之不以礼,未善也。
”又曰:“《武》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
”孔子之所谓善者如此,则以容于吾君为悦者,未可谓能成善者也,亦曰容而已矣。
以容于吾君为悦者,则以不容为戚;安吾社稷为悦,则以不安为戚。
吾身之不容,与社稷之不安,亦有命也,而以为吾戚,此乃所谓不知命也。
夫天民者,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。
彼非以达可行于天下为悦者也,则其穷而不行也,岂以为戚哉?视吾之穷达而无悦戚于吾心,不知命者,其何能如此?且深甫谓以民系天者,明其性命莫不禀于天也。
有匹夫求达其志于天下,以养全其类,是能顺天者,敢取其号亦曰天民,安有能顺天而不知命者乎?
深甫曰:“安有能视天以去就,而德顾贬于大人者乎?”
某则以谓古之能视天以去就,其德贬于大人者有矣,即深甫所谓管仲是也。
管仲,不能正己者也,然而至于不死子纠而从小白,其去就可谓知天矣。
天之意故常甚重其民,故孔子善其去就,曰:“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。
”此乃吾所谓德不如大人,而尚能视天以去就者。
深甫曰:“正己以事君者,其道足以致容而已。
不容,则命也,何悦于吾心哉?正己而安社稷者,其道足以致安而已。
不安,则命也,何悦于吾心哉?正己以正天下者,其道足以行天下而已。
不行,则命也,何穷达于吾心哉?”
某则以谓大人之穷达,能无悦戚于吾心,不能毋欲达。
孟子曰:“我四十不动心。
”又曰:“何为不豫哉?然而千里而见王,是予所欲也。
不遇故去,岂予所欲哉?王庶几改之,予日望之。
”夫孟子可谓大人矣,而其言如此,然则所谓无穷达于吾心者,殆非也,亦曰无悦戚而已矣。
深甫曰:“惟其正己而不期于正物,是以使万物之正焉。
”
某以谓期于正己而不期于正物,而使万物自正焉,是无治人之道也。
无治人之道者,是老、庄之为也。
所谓大人者,岂老、庄之为哉?正己不期于正物者,非也;正己而期于正物者,亦非也。
正己
而得书,乃不知所冀,况自京师去颍良不远,深甫家事,会当有暇时,岂宜爱数日之劳而不一顾我乎?朋友道丧久矣,此吾于深甫不能无望也。
向说天民与深甫不同。
虽蒙丁宁相教,意尚未能与深甫相合也。
深甫曰:“事君者,以容于吾君为悦;安社稷者,以安吾之社稷为悦;天民者,以行之天下而泽被于民为达。
三者,皆执其志之所殖而成善者也,而未及乎知命,大人则知命矣。
”
某则以谓善者,所以继道而行之可善者也。
孔子曰:“智及之,仁能守之,庄以莅之,动之不以礼,未善也。
”又曰:“《武》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
”孔子之所谓善者如此,则以容于吾君为悦者,未可谓能成善者也,亦曰容而已矣。
以容于吾君为悦者,则以不容为戚;安吾社稷为悦,则以不安为戚。
吾身之不容,与社稷之不安,亦有命也,而以为吾戚,此乃所谓不知命也。
夫天民者,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。
彼非以达可行于天下为悦者也,则其穷而不行也,岂以为戚哉?视吾之穷达而无悦戚于吾心,不知命者,其何能如此?且深甫谓以民系天者,明其性命莫不禀于天也。
有匹夫求达其志于天下,以养全其类,是能顺天者,敢取其号亦曰天民,安有能顺天而不知命者乎?
深甫曰:“安有能视天以去就,而德顾贬于大人者乎?”
某则以谓古之能视天以去就,其德贬于大人者有矣,即深甫所谓管仲是也。
管仲,不能正己者也,然而至于不死子纠而从小白,其去就可谓知天矣。
天之意故常甚重其民,故孔子善其去就,曰:“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。
”此乃吾所谓德不如大人,而尚能视天以去就者。
深甫曰:“正己以事君者,其道足以致容而已。
不容,则命也,何悦于吾心哉?正己而安社稷者,其道足以致安而已。
不安,则命也,何悦于吾心哉?正己以正天下者,其道足以行天下而已。
不行,则命也,何穷达于吾心哉?”
某则以谓大人之穷达,能无悦戚于吾心,不能毋欲达。
孟子曰:“我四十不动心。
”又曰:“何为不豫哉?然而千里而见王,是予所欲也。
不遇故去,岂予所欲哉?王庶几改之,予日望之。
”夫孟子可谓大人矣,而其言如此,然则所谓无穷达于吾心者,殆非也,亦曰无悦戚而已矣。
深甫曰:“惟其正己而不期于正物,是以使万物之正焉。
”
某以谓期于正己而不期于正物,而使万物自正焉,是无治人之道也。
无治人之道者,是老、庄之为也。
所谓大人者,岂老、庄之为哉?正己不期于正物者,非也;正己而期于正物者,亦非也。
正己
魏征,字玄成,魏州曲城人。
少孤,落魄,弃赀产不营,有大志,通贯书术。
隋乱,诡为道士。
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,以征典书檄。
密得宝藏书,辄称善,既闻征所为,促召之。
征进十策说密,不能用。
后从密来京师,久之未知名。
自请安辑山东,乃擢秘书丞,驰驿至黎阳。
时李勣尚为密守,征与书曰:始魏公起叛徒,振臂大呼,众数十万,威之所被半天下,然而一败不振,卒归唐者,固知天命有所归也。
今君处必争之地,不早自图,则大事去矣!勣得书,遂定计归。
会窦建德陷黎阳,获征,伪拜起居舍人。
建德败,与裴矩走入关,隐太子引为洗马。
征见秦王功高,阴劝太子早为计。
太子败,王责谓曰:“尔阋吾兄弟,奈何?答曰:太子蚤从征言,不死今日之祸。
王器其直,无恨意。
”即位,拜谏议大夫,封钜鹿县男。
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,帝使温彦博按讯,非是,然俾彦博行让征。
征见帝,顿首曰:“愿陛下俾臣为良臣,毋俾臣为忠臣。
”帝曰:“忠、良异乎?”曰:“良臣,稷、契、咎陶也;忠臣,龙逢、比干也。
良臣,身荷美名,君都显号,子孙傅承,流祚无疆;忠臣,己婴祸诛,君陷昏恶,丧国夷家,只取空名。
此其异也。
”帝曰:“善。
”贞观三年,以秘书监参豫朝政。
十年,为侍中。
尚书省滞讼不决者,诏征平治。
征不素习法,但存大体,处事以情,人人悦服。
进左光禄大夫、郑国公。
多病,辞职,帝不肯。
征恳请,数却愈牢。
乃拜特进,知门下省事,诏朝章国典,参议得失。
十七年,疾甚。
征家初无正寝,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,五日毕,并赐素褥布被,以从其尚。
令中郎将宿其第,动静辄以闻,药膳赐遗无算,中使者缀道。
帝亲问疾,屏左右,语终日乃还。
(节选自《新唐书·魏征传》,有删改)
少孤,落魄,弃赀产不营,有大志,通贯书术。
隋乱,诡为道士。
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,以征典书檄。
密得宝藏书,辄称善,既闻征所为,促召之。
征进十策说密,不能用。
后从密来京师,久之未知名。
自请安辑山东,乃擢秘书丞,驰驿至黎阳。
时李勣尚为密守,征与书曰:始魏公起叛徒,振臂大呼,众数十万,威之所被半天下,然而一败不振,卒归唐者,固知天命有所归也。
今君处必争之地,不早自图,则大事去矣!勣得书,遂定计归。
会窦建德陷黎阳,获征,伪拜起居舍人。
建德败,与裴矩走入关,隐太子引为洗马。
征见秦王功高,阴劝太子早为计。
太子败,王责谓曰:“尔阋吾兄弟,奈何?答曰:太子蚤从征言,不死今日之祸。
王器其直,无恨意。
”即位,拜谏议大夫,封钜鹿县男。
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,帝使温彦博按讯,非是,然俾彦博行让征。
征见帝,顿首曰:“愿陛下俾臣为良臣,毋俾臣为忠臣。
”帝曰:“忠、良异乎?”曰:“良臣,稷、契、咎陶也;忠臣,龙逢、比干也。
良臣,身荷美名,君都显号,子孙傅承,流祚无疆;忠臣,己婴祸诛,君陷昏恶,丧国夷家,只取空名。
此其异也。
”帝曰:“善。
”贞观三年,以秘书监参豫朝政。
十年,为侍中。
尚书省滞讼不决者,诏征平治。
征不素习法,但存大体,处事以情,人人悦服。
进左光禄大夫、郑国公。
多病,辞职,帝不肯。
征恳请,数却愈牢。
乃拜特进,知门下省事,诏朝章国典,参议得失。
十七年,疾甚。
征家初无正寝,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,五日毕,并赐素褥布被,以从其尚。
令中郎将宿其第,动静辄以闻,药膳赐遗无算,中使者缀道。
帝亲问疾,屏左右,语终日乃还。
(节选自《新唐书·魏征传》,有删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