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徵,字玄成,魏州曲城人。
少孤,落魄,棄貲產不營,有大志,通貫書術。
隋亂,詭爲道士。
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魏公李密,以徵典書檄。
密得寶藏書,輒稱善,既聞徵所爲,促召之。
徵進十策說密,不能用。
後從密來京師,久之未知名。
自請安輯山東,乃擢祕書丞,馳驛至黎陽。
時李勣尚爲密守,徵與書曰:始魏公起叛徒,振臂大呼,衆數十萬,威之所被半天下,然而一敗不振,卒歸唐者,固知天命有所歸也。
今君處必爭之地,不早自圖,則大事去矣!勣得書,遂定計歸。
會竇建德陷黎陽,獲徵,僞拜起居舍人。
建德敗,與裴矩走入關,隱太子引爲洗馬。
徵見秦王功高,陰勸太子早爲計。
太子敗,王責謂曰:“爾鬩吾兄弟,奈何?答曰:太子蚤從徵言,不死今日之禍。
王器其直,無恨意。
”即位,拜諫議大夫,封鉅鹿縣男。
左右有毀徵阿黨親戚者,帝使溫彥博按訊,非是,然俾彥博行讓徵。
徵見帝,頓首曰:“願陛下俾臣爲良臣,毋俾臣爲忠臣。
”帝曰:“忠、良異乎?”曰:“良臣,稷、契、咎陶也;忠臣,龍逢、比干也。
良臣,身荷美名,君都顯號,子孫傅承,流祚無疆;忠臣,己嬰禍誅,君陷昏惡,喪國夷家,只取空名。
此其異也。
”帝曰:“善。
”貞觀三年,以祕書監參豫朝政。
十年,爲侍中。
尚書省滯訟不決者,詔徵平治。
徵不素習法,但存大體,處事以情,人人悅服。
進左光祿大夫、鄭國公。
多病,辭職,帝不肯。
徵懇請,數卻愈牢。
乃拜特進,知門下省事,詔朝章國典,參議得失。
十七年,疾甚。
徵家初無正寢,帝命輟小殿材爲營構,五日畢,並賜素褥布被,以從其尚。
令中郎將宿其第,動靜輒以聞,藥膳賜遺無算,中使者綴道。
帝親問疾,屏左右,語終日乃還。
(節選自《新唐書·魏徵傳》,有刪改)
少孤,落魄,棄貲產不營,有大志,通貫書術。
隋亂,詭爲道士。
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魏公李密,以徵典書檄。
密得寶藏書,輒稱善,既聞徵所爲,促召之。
徵進十策說密,不能用。
後從密來京師,久之未知名。
自請安輯山東,乃擢祕書丞,馳驛至黎陽。
時李勣尚爲密守,徵與書曰:始魏公起叛徒,振臂大呼,衆數十萬,威之所被半天下,然而一敗不振,卒歸唐者,固知天命有所歸也。
今君處必爭之地,不早自圖,則大事去矣!勣得書,遂定計歸。
會竇建德陷黎陽,獲徵,僞拜起居舍人。
建德敗,與裴矩走入關,隱太子引爲洗馬。
徵見秦王功高,陰勸太子早爲計。
太子敗,王責謂曰:“爾鬩吾兄弟,奈何?答曰:太子蚤從徵言,不死今日之禍。
王器其直,無恨意。
”即位,拜諫議大夫,封鉅鹿縣男。
左右有毀徵阿黨親戚者,帝使溫彥博按訊,非是,然俾彥博行讓徵。
徵見帝,頓首曰:“願陛下俾臣爲良臣,毋俾臣爲忠臣。
”帝曰:“忠、良異乎?”曰:“良臣,稷、契、咎陶也;忠臣,龍逢、比干也。
良臣,身荷美名,君都顯號,子孫傅承,流祚無疆;忠臣,己嬰禍誅,君陷昏惡,喪國夷家,只取空名。
此其異也。
”帝曰:“善。
”貞觀三年,以祕書監參豫朝政。
十年,爲侍中。
尚書省滯訟不決者,詔徵平治。
徵不素習法,但存大體,處事以情,人人悅服。
進左光祿大夫、鄭國公。
多病,辭職,帝不肯。
徵懇請,數卻愈牢。
乃拜特進,知門下省事,詔朝章國典,參議得失。
十七年,疾甚。
徵家初無正寢,帝命輟小殿材爲營構,五日畢,並賜素褥布被,以從其尚。
令中郎將宿其第,動靜輒以聞,藥膳賜遺無算,中使者綴道。
帝親問疾,屏左右,語終日乃還。
(節選自《新唐書·魏徵傳》,有刪改)
無極而太極。
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。
一動一靜,互爲其根。
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
陽變陰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。
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。
五行一陰陽也,陰陽一太極也,太極本無極也。
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
無極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
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。
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。
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。
形既生矣,神發知矣。
五性感動而善惡分,萬事出矣。
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,立人極焉。
故聖人“與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時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”,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之兇。
故曰:“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。
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
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
”又曰:“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
”大哉易也,斯其至矣!
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。
一動一靜,互爲其根。
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
陽變陰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。
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。
五行一陰陽也,陰陽一太極也,太極本無極也。
五行之生也,各一其性。
無極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
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。
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。
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。
形既生矣,神發知矣。
五性感動而善惡分,萬事出矣。
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,立人極焉。
故聖人“與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時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”,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之兇。
故曰:“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。
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
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
”又曰:“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
”大哉易也,斯其至矣!
古之君子立於天下,非有求勝於斯民也。
爲刑以待天下之罪戾,而唯恐民之入於其中以不能自出也;爲賞以待天下之賢才,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。
蓋以君子先天下,而後有不得已焉。
夫不得已者,非吾君子之所志也,民自爲而召之也。
故罪疑者從輕,功疑者從重,皆順天下之所欲從。
且夫以君臨民,其強弱之勢、上下之分,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後能勝之矣。
故寧委之於利,使之取其優,而吾無求勝焉。
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,別白而不可解,不得已而用其刑。
朝廷之無功,鄉黨之無義,不得已而愛其賞。
如此,然後知吾之用刑,而非吾之好殺人也;知吾之不賞,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。
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於刑,其跡可以引而置之於無罪;其功與之而至於可賞,排之而至於不可賞。
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,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。
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,則吾猶可以自解。
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、可以有賞之說,則將以我爲忍人,而愛夫爵祿也。
聖人不然,以爲天下之人,不幸而有罪,可以刑、可以無刑,刑之,而傷於仁;幸而有功,可以賞、可以無賞,無賞,而害於信。
與其不屈吾法,孰若使民全其肌膚、保其首領,而無憾於其上;與其名器之不僭,孰若使民樂得爲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。
嗚呼!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,是亦志於殘民而已矣。
且彼君子之與之也,豈徒曰與之而已也,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。
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,是以恥勸之也;去輕賞而就重賞者,是以義勸之也。
蓋欲其思而得之也。
故夫堯舜、三代之盛,舍此而忠厚之化,亦無以見於民矣。
爲刑以待天下之罪戾,而唯恐民之入於其中以不能自出也;爲賞以待天下之賢才,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。
蓋以君子先天下,而後有不得已焉。
夫不得已者,非吾君子之所志也,民自爲而召之也。
故罪疑者從輕,功疑者從重,皆順天下之所欲從。
且夫以君臨民,其強弱之勢、上下之分,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後能勝之矣。
故寧委之於利,使之取其優,而吾無求勝焉。
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,別白而不可解,不得已而用其刑。
朝廷之無功,鄉黨之無義,不得已而愛其賞。
如此,然後知吾之用刑,而非吾之好殺人也;知吾之不賞,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。
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於刑,其跡可以引而置之於無罪;其功與之而至於可賞,排之而至於不可賞。
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,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。
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,則吾猶可以自解。
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、可以有賞之說,則將以我爲忍人,而愛夫爵祿也。
聖人不然,以爲天下之人,不幸而有罪,可以刑、可以無刑,刑之,而傷於仁;幸而有功,可以賞、可以無賞,無賞,而害於信。
與其不屈吾法,孰若使民全其肌膚、保其首領,而無憾於其上;與其名器之不僭,孰若使民樂得爲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。
嗚呼!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,是亦志於殘民而已矣。
且彼君子之與之也,豈徒曰與之而已也,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。
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,是以恥勸之也;去輕賞而就重賞者,是以義勸之也。
蓋欲其思而得之也。
故夫堯舜、三代之盛,舍此而忠厚之化,亦無以見於民矣。
修頓首白,先輩吳君足下。
前辱示書及文三篇,發而讀之,浩乎若千萬言之多,及少定而視焉,才數百言爾。
非夫辭豐意雄,霈然有不可御之勢,何以至此!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,此好學之謙言也。
修材不足用於時,仕不足榮於世,其譭譽不足輕重,氣力不足動人。
世之慾假譽以爲重,借力而後進者,奚取於修焉?先輩學精文雄,其施於時,又非待修譽而爲重,力而後進者也。
然而惠然見臨,若有所責,得非急於謀道,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?
夫學者未始不爲道,而至者鮮焉;非道之於人遠也,學者有所溺焉爾。
蓋文之爲言,難工而可喜,易悅而自足。
世之學者往往溺之,一有工焉,則曰:“吾學足矣”。
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,曰:“吾文士也,職於文而已。
”此其所以至之鮮也。
昔孔子老而歸魯,六經之作,數年之頃爾。
然讀《易》者如無《春秋》,讀《書》者如無《詩》,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?聖人之文雖不可及,然大抵道勝者,文不難而自至也。
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,荀卿蓋亦晚而有作。
若子云、仲淹,方勉焉以模言語,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。
後之惑者,徒見前世之文傳,以爲學者文而已,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。
此足下所謂“終日不出於軒序,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”者也,道不足也。
若道之充焉,雖行乎天地,入於淵泉,無不之也。
先輩之文浩乎霈然,可謂善矣。
而又志於爲道,猶自以爲未廣,若不止焉,孟、荀可至而不難也。
修學道而不至者,然幸不甘於所悅,而溺於所止。
因吾子之能不自止,又以勵修之少進焉。
幸甚幸甚。
修白。
前辱示書及文三篇,發而讀之,浩乎若千萬言之多,及少定而視焉,才數百言爾。
非夫辭豐意雄,霈然有不可御之勢,何以至此!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,此好學之謙言也。
修材不足用於時,仕不足榮於世,其譭譽不足輕重,氣力不足動人。
世之慾假譽以爲重,借力而後進者,奚取於修焉?先輩學精文雄,其施於時,又非待修譽而爲重,力而後進者也。
然而惠然見臨,若有所責,得非急於謀道,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?
夫學者未始不爲道,而至者鮮焉;非道之於人遠也,學者有所溺焉爾。
蓋文之爲言,難工而可喜,易悅而自足。
世之學者往往溺之,一有工焉,則曰:“吾學足矣”。
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,曰:“吾文士也,職於文而已。
”此其所以至之鮮也。
昔孔子老而歸魯,六經之作,數年之頃爾。
然讀《易》者如無《春秋》,讀《書》者如無《詩》,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?聖人之文雖不可及,然大抵道勝者,文不難而自至也。
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,荀卿蓋亦晚而有作。
若子云、仲淹,方勉焉以模言語,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。
後之惑者,徒見前世之文傳,以爲學者文而已,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。
此足下所謂“終日不出於軒序,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”者也,道不足也。
若道之充焉,雖行乎天地,入於淵泉,無不之也。
先輩之文浩乎霈然,可謂善矣。
而又志於爲道,猶自以爲未廣,若不止焉,孟、荀可至而不難也。
修學道而不至者,然幸不甘於所悅,而溺於所止。
因吾子之能不自止,又以勵修之少進焉。
幸甚幸甚。
修白。
洵啓:昨出京倉惶,遂不得一別。
去後數日,始知悔恨。
蓋一時間變出不意,遂擾亂如此,怏悵怏悵。
不審日來尊履何似?二子軾、轍竟不免丁憂。
今已到家月餘,幸且存活。
洵道途奔波,老病侵陵,成一翁矣。
自思平生羈蹇不遇,年近五十,始識閣下。
傾蓋晤語,便若平生。
非徒欲援之於貧賤之中,乃與切磨議論,共爲不朽之計。
而事未及成,輒聞此變。
孟軻有云:“行或使之,止或尼之。
”豈信然邪?洵離家時,無壯子弟守舍,歸來屋廬倒壞,籬落破漏,如逃亡人家。
今且謝絕過従,杜門不出,亦稍稍取舊書讀之。
時有所懷,輒欲就閣下評議。
忽驚相去已四千裏,思欲跂首望見君子之門庭不可得也。
所示範公碑文,議及申公事節,最爲深厚。
近試以語人,果無有曉者。
每念及此,鬱鬱不樂。
閣下雖賢俊滿門,足以嘯歌俯仰,終日不悶,然至於不言而心相諭者,閣下於誰取之?自蜀至秦,山行一月,自秦至京師,又沙行數千裏。
非有名利之所驅與凡事之不得已者,孰爲來哉?洵老矣,恐不能復東。
閣下當時賜音問,以慰孤耿。
病中無聊,深愧疏略,惟千萬珍重。
去後數日,始知悔恨。
蓋一時間變出不意,遂擾亂如此,怏悵怏悵。
不審日來尊履何似?二子軾、轍竟不免丁憂。
今已到家月餘,幸且存活。
洵道途奔波,老病侵陵,成一翁矣。
自思平生羈蹇不遇,年近五十,始識閣下。
傾蓋晤語,便若平生。
非徒欲援之於貧賤之中,乃與切磨議論,共爲不朽之計。
而事未及成,輒聞此變。
孟軻有云:“行或使之,止或尼之。
”豈信然邪?洵離家時,無壯子弟守舍,歸來屋廬倒壞,籬落破漏,如逃亡人家。
今且謝絕過従,杜門不出,亦稍稍取舊書讀之。
時有所懷,輒欲就閣下評議。
忽驚相去已四千裏,思欲跂首望見君子之門庭不可得也。
所示範公碑文,議及申公事節,最爲深厚。
近試以語人,果無有曉者。
每念及此,鬱鬱不樂。
閣下雖賢俊滿門,足以嘯歌俯仰,終日不悶,然至於不言而心相諭者,閣下於誰取之?自蜀至秦,山行一月,自秦至京師,又沙行數千裏。
非有名利之所驅與凡事之不得已者,孰爲來哉?洵老矣,恐不能復東。
閣下當時賜音問,以慰孤耿。
病中無聊,深愧疏略,惟千萬珍重。
慶曆八年四月,撫州菜園僧可棲,得州之人高慶、王明、饒傑相與率民錢爲殿於其院成,以佛之像置其中,而來乞予文以爲記。
初,菜園有籍於尚書,有地於城南五里,而草木生之,牛羊踐之,求屋室居人焉,無有也。
可棲至,則喜曰:“是天下之廢地也,人不爭,吾得之以老,斯足矣。
”遂以醫取資於人,而即其處立寢廬、講堂、重門、齋庖之房、棲客之舍,而合其徒入而居之。
獨殿之役最大,自度其力不能爲,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間,有得輒記之,微細無不受。
浸漸積累,期月而用以足,役以既。
自可棲之來居至於此,蓋十年矣。
吾觀佛之徒,凡有所興作,其人皆用力也勤,刻意也專,不肯苟成,不求速效,故善以小致大,以難致易,而其所爲,無一不如其志者,豈獨其說足以動人哉?其中亦有智然也。
若可棲之披攘經營,捃摭纖悉,忘十年之久,以及其志之成,其所以自致者,豈不近是哉?噫!佛之法固方重於天下,而其學者又善殖之如此。
至於世儒,習聖人之道,既自以爲至矣,及其任天下之事,則未嘗有勤行之意,堅持之操,少長相與語曰:“苟一時之利耳,安能必世百年,爲教化之漸,而待遲久之功哉!”相薰以此,故歷千餘載,雖有賢者作,未可以得志於其間也。
由是觀之,反不及佛之學者遠矣。
則彼之所以盛,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歟?與之記,不獨以著其能,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。
曾鞏記。
初,菜園有籍於尚書,有地於城南五里,而草木生之,牛羊踐之,求屋室居人焉,無有也。
可棲至,則喜曰:“是天下之廢地也,人不爭,吾得之以老,斯足矣。
”遂以醫取資於人,而即其處立寢廬、講堂、重門、齋庖之房、棲客之舍,而合其徒入而居之。
獨殿之役最大,自度其力不能爲,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間,有得輒記之,微細無不受。
浸漸積累,期月而用以足,役以既。
自可棲之來居至於此,蓋十年矣。
吾觀佛之徒,凡有所興作,其人皆用力也勤,刻意也專,不肯苟成,不求速效,故善以小致大,以難致易,而其所爲,無一不如其志者,豈獨其說足以動人哉?其中亦有智然也。
若可棲之披攘經營,捃摭纖悉,忘十年之久,以及其志之成,其所以自致者,豈不近是哉?噫!佛之法固方重於天下,而其學者又善殖之如此。
至於世儒,習聖人之道,既自以爲至矣,及其任天下之事,則未嘗有勤行之意,堅持之操,少長相與語曰:“苟一時之利耳,安能必世百年,爲教化之漸,而待遲久之功哉!”相薰以此,故歷千餘載,雖有賢者作,未可以得志於其間也。
由是觀之,反不及佛之學者遠矣。
則彼之所以盛,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歟?與之記,不獨以著其能,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。
曾鞏記。
版本一
自中原板蕩,夷狄交侵,餘發憤河朔,起自相臺,總髮從軍,歷二百餘戰。
雖未能遠入夷荒,洗盪巢穴,亦且快國讎之萬一。
今又提一旅孤軍,振起宜興,建康之城,一鼓敗虜,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!
故且養兵休卒,蓄銳待敵,嗣當激勵士卒,功期再戰,北逾沙漠,蹀血虜廷,盡屠夷種。
迎二聖,歸京闕,取故地,上版圖,朝廷無虞,主上奠枕,餘之願也。
河朔岳飛題。
版本二
近中原〔板〕蕩,金賊長驅,如入無人之境;將帥無能,不及長城之壯。
餘發憤河朔,起自相臺,總髮從軍,小大曆二百餘戰。
雖未及遠涉夷荒,討蕩巢穴,亦且快國讎之萬一。
今又提一壘孤軍,振起宜〔興〕,建康之城,一舉而復,賊擁入江,倉皇宵遁,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!
今且休兵養卒,蓄銳待敵。
如或朝廷見念,賜予器甲,使之完備,頒降功賞,使人蒙恩;即當深入虜庭,縛賊主蹀血馬前,盡屠夷種,迎二聖復還京師,取故地再上版籍。
他時過此,勒功金石,豈不快哉!此心一發,天地知之,知我者知之。
建炎四年六月望日,河朔岳飛書。
自中原板蕩,夷狄交侵,餘發憤河朔,起自相臺,總髮從軍,歷二百餘戰。
雖未能遠入夷荒,洗盪巢穴,亦且快國讎之萬一。
今又提一旅孤軍,振起宜興,建康之城,一鼓敗虜,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!
故且養兵休卒,蓄銳待敵,嗣當激勵士卒,功期再戰,北逾沙漠,蹀血虜廷,盡屠夷種。
迎二聖,歸京闕,取故地,上版圖,朝廷無虞,主上奠枕,餘之願也。
河朔岳飛題。
版本二
近中原〔板〕蕩,金賊長驅,如入無人之境;將帥無能,不及長城之壯。
餘發憤河朔,起自相臺,總髮從軍,小大曆二百餘戰。
雖未及遠涉夷荒,討蕩巢穴,亦且快國讎之萬一。
今又提一壘孤軍,振起宜〔興〕,建康之城,一舉而復,賊擁入江,倉皇宵遁,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!
今且休兵養卒,蓄銳待敵。
如或朝廷見念,賜予器甲,使之完備,頒降功賞,使人蒙恩;即當深入虜庭,縛賊主蹀血馬前,盡屠夷種,迎二聖復還京師,取故地再上版籍。
他時過此,勒功金石,豈不快哉!此心一發,天地知之,知我者知之。
建炎四年六月望日,河朔岳飛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