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問,字延清,汾州人。
上元二年進士。
偉貌辯給。
甫冠,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藝館,累轉尚方監丞。
後游龍門,詔從臣賦詩,左史東方虯詩先成,後賜錦袍。
之問俄頃獻,後覽之嗟賞,更奪袍以賜。
後求北門學士,以有齒疾不許,遂作《明河篇》,有"明河可望不可親"之句,以見志。
謅事張易之,坐貶瀧州。
後逃歸,匿張仲之家。
聞仲之謀殺武三思,乃告變,擢鴻臚簿,遷考功郎,復媚太平公主。
以知舉賄賂狼藉,下遷越州長史。
窮歷剡溪山水,置酒賦詩,日遊宴,賓客雜沓。
睿宗立,以無悛悟之心,流欽州,御史劾奏賜死。
人言劉希夷之報也。
徐堅嘗論其文,"如良金美玉,無施不可"。
有集行世。
光羲,兗州人。
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。
有詔中書試文章。
嘗爲監察御史。
值安祿山陷長安,輒受僞署。
賊平後,自歸,貶死嶺南。
工詩,格高調逸,趣遠情深,削盡常言,挾風雅之道,養浩然之氣。
覽者猶聆《韶》、《濩》音,先洗桑濮耳,庶幾乎賞音也。
有集七十卷,《正論》十五卷,《九經分義疏》二十卷,並傳。
詠,洛陽人。
開元十二年杜綰榜進士。
有文名,殷璠評其詩:"翦刻省靜,用思尤苦,氣雖不高,調頗凌俗,足稱爲才子也。
"少與王維爲吟侶,維在濟州,寓官舍,贈祖三詩,有云:"結交二十載,不得一日展。
貧病子既深,契闊餘不淺。
"蓋亦流落不偶,極可傷也。
後移家歸汝墳間別業,以漁樵自終。
有詩一卷,傳於世。
希夷,字廷芝,潁川人。
上元二年鄭益榜進士,時年二十五,射策有文名。
苦篇詠,特善閨帷之作,詞情哀怨,多依古調,體勢與時不合,遂不爲所重。
希夷美姿容,好談笑,善彈琵琶,飲酒至數鬥不醉,落魄不拘常檢。
嘗作《白頭吟》,一聯雲:"今年花落顏色改,明年花開復誰在。
"既而嘆曰:"此語讖也。
石崇謂'白首同所歸',復何以異。
"乃除之。
又吟曰:"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。
"復嘆曰:"死生有命,豈由此虛言乎!"遂並存之。
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,知其未傳於人,懇求之,許而竟不與。
之問怒其誑己,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,時未及三十,人悉憐之。
有集十卷及詩集四卷,今傳。
希夷天賦俊爽,才情如此,想其事業勳名,何所不至,孰謂奇蹇之運,遭逢惡人,寸祿不沾,長懷頓挫,斯才高而見忌者也。
賈生悼長沙之屈,禰衡痛江夏之來,倏焉折首,無何殞命。
以隋侯之珠,彈千仞之雀,所較者輕,所失者重,玉迸鬆摧,良可惜也。
況於骨肉相殘者乎!
筠,字貞節,華陰人。
通經義,美文辭。
舉進士不中,隱居南陽倚帝山爲道士。
天寶中,玄宗遣使召至京師,與語甚悅,敕待詔翰林。
獻《玄綱》三篇。
帝問道,對曰:"深於道者,惟《老子》五千言,其餘徒費紙札耳。
"復問神仙治煉之術,曰:"此野人之事,積歲月求之,非人主所宜留意。
"筠每陳設名教世務,帝重之。
初,筠愛會稽山水,往來天台、剡中,與李白、孔巢父相遇酬唱,至是因薦於朝,帝即遣使召之。
筠性高鯁,其待詔翰林時,恃承恩顧。
高力士素奉佛,嘗短筠於上前。
筠故多着賦文,深詆釋氏,頗爲通人所譏雲。
後知天下將亂,苦求還嵩山,詔爲立道觀。
大曆間卒。
弟子諡爲宗元先生。
善爲詩。
有集十卷,權德輿序之。
鴻,字浩然,隱居嵩山。
博學,善八分書,工詩,兼畫山水樹石。
開元初,玄宗備禮徵再三,不至。
詔曰:"鴻有泰一之道,中庸之德,鉤深詣微,確乎自高。
詔書屢下,每輒辭託,使朕虛心引領,於今有年。
雖有素履幽人之介,而失考父滋恭之誼。
禮有大倫,君臣之義,不可廢也。
有司其齎束帛之具,重宣茲旨,想其翻然易節,副朕意焉。
"鴻遂至東都,謁見不拜,宰相問狀,答曰:"禮者,忠信所薄。
臣敢以忠信見帝。
"召升內殿,置酒。
拜諫議大夫,固辭,復下詔許還山。
將行,賜隱居服,官營草堂。
鴻到山中,廣精舍,從學者五百人。
及卒,詔賜萬錢營葬。
後皮日休爲《七愛詩》謂:"傲大君者,必有真隱,盧徵君是也。
"工詩,今傳甚多。
勃,字子安,太原人,王通之諸孫也。
六歲善辭章。
麟德初,劉祥道表其材,對策高第。
未及冠,授朝散郎。
沛王召署府修撰。
時諸王鬥雞,會勃戲爲文檄英王雞,高宗聞之,怒,斥出府。
勃既廢,客劍南,登山曠望,慨然思諸葛之功,賦詩見情。
又嘗匿死罪官奴,恐事泄,輒殺之,事覺當誅,會赦除名。
父福畤坐是左遷交趾令。
勃往省覲,途過南昌,時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成,九月九日,大會賓客,將令其婿作記,以誇盛事。
勃至入謁,帥知其才,因請爲之。
勃欣然對客操觚,頃刻而就,文不加點,滿座大驚。
酒酣辭別,帥贈百縑,即舉帆去,至炎方,舟入洋海溺死,時年二十九。
勃屬文綺麗,請者甚多,金帛盈積,心織而衣,筆耕而食。
然不甚精思,先磨墨數升,則酣飲,引被覆面臥,及寤,援筆成篇,不易一字,人謂之腹稿。
嘗言人子不可不知醫,時長安曹元有祕方,勃盡得其術。
又以虢州多藥草,求補參軍。
倚才陵藉,僚吏疾之。
有集三十卷,及《舟中纂序》五卷,今行於世。
勃嘗遇異人,相之曰:"子神強骨弱,氣清體羸,腦骨虧陷,目睛不全。
秀而不實,終無大貴矣。
"故其才長而命短者,豈非相乎?
照鄰,字升之,范陽人。
調鄧王府典籤,王愛重,謂人曰:"此吾之相如也。
"
後遷新都尉,嬰病去官。
居太白山草閣,得方士玄明膏餌之。
會父喪,號慟,因嘔,丹輒出,疾愈甚。
家貧苦,貴宦時時供衣藥,乃去具茨山下,買園數十畝,疏潁水周舍,復豫爲墓,偃臥其中。
自以當高宗時尚吏,己獨儒;武后尚法,己獨黃老;後封嵩山,屢聘賢士,己已廢;着《五悲文》以自明。
手足攣緩,不起行已十年,每春歸秋至,雲壑煙郊,輒輿出戶庭,悠然一望。
遂自傷,作《釋疾文》,有云:"覆燾雖廣,嗟不容乎此生;亭育雖繁,恩已絕乎斯代。
"與親屬訣,自沉潁水。
有詩文二十卷及《幽憂子》三卷行於世。
泠然,山東人。
開元五年,裴耀卿下進士,授將仕郎,守太子校書郎。
工文賦詩。
氣質豪爽,當言無所回忌,乃卓犖奇才,濟世之器。
惜其不大顯而終。
有集今傳

首頁 - 個人中心
Process Time: 0.35s
Copyright ©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