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虛,嵩山人。
姿容秀拔。
九歲屬文,上書,召見,拜童子郎。
開元十一年,徐徵榜進士,調洛陽尉,遷夏縣令。
性高古,脫略勢利,嘯傲風塵。
後欲卜隱廬阜,不果。
交遊多山僧道侶。
爲詩情幽興遠,思雅詞奇,忽有所得,便驚衆聽。
當時東南高唱者數十人,聲律婉態,無出其右,惟氣骨不逮諸公。
永明已還,端可傑立江表。
善爲方外之言。
夫何不永,天碎國寶,有志不就,惜哉!集今傳世。
姿容秀拔。
九歲屬文,上書,召見,拜童子郎。
開元十一年,徐徵榜進士,調洛陽尉,遷夏縣令。
性高古,脫略勢利,嘯傲風塵。
後欲卜隱廬阜,不果。
交遊多山僧道侶。
爲詩情幽興遠,思雅詞奇,忽有所得,便驚衆聽。
當時東南高唱者數十人,聲律婉態,無出其右,惟氣骨不逮諸公。
永明已還,端可傑立江表。
善爲方外之言。
夫何不永,天碎國寶,有志不就,惜哉!集今傳世。
潛,字孝通,荊南人。
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及第。
授宜壽尉,遷右拾遺,入集賢院待制,復授校書,終著作郎。
與李端同時。
詩調屹崒峭蒨足佳句,善寫方外之情,歷代未有。
荊南分野,數百年來,獨秀斯人。
後見兵亂,官況日惡,掛冠歸隱江東別業。
王維有詩送之,曰:"明時久不達,棄置與君同。
天命無怨色,人生有素風。
"一時文士鹹賦詩祖餞,甚榮。
有集一卷,行世。
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及第。
授宜壽尉,遷右拾遺,入集賢院待制,復授校書,終著作郎。
與李端同時。
詩調屹崒峭蒨足佳句,善寫方外之情,歷代未有。
荊南分野,數百年來,獨秀斯人。
後見兵亂,官況日惡,掛冠歸隱江東別業。
王維有詩送之,曰:"明時久不達,棄置與君同。
天命無怨色,人生有素風。
"一時文士鹹賦詩祖餞,甚榮。
有集一卷,行世。
昌齡,字少伯,太原人。
開元十五年李嶷榜進士,授汜水尉。
又中宏辭,遷校書郎。
後以不護細行,貶龍標尉。
以刀火之際,歸鄉里,爲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。
後張鎬按軍河南,曉愆期,將戮之,辭以親老,乞恕,鎬曰:"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"曉大慚沮。
昌齡工詩,縝密而思清,時稱"詩家夫子王江寧",蓋嘗爲江寧令。
與文士王之渙、辛漸交友至深,皆出模範,其名重如此。
有詩集五卷,又述作詩格律、境思、體例,共十四篇,爲《詩格》一卷,又,《詩中密旨》一卷,及《古樂府解題》一卷,今並傳。
自元嘉以還,四百年之內,曹、劉、陸、謝,風骨頓盡。
逮儲光羲、王昌齡,頗從厥跡,兩賢氣同而體別也。
王稍聲峻,奇句俊格,驚耳駭目。
奈何晚途不矜小節,謗議騰沸,兩竄遐荒,使知音者喟然長嘆,至歸全之道,不亦痛哉。
開元十五年李嶷榜進士,授汜水尉。
又中宏辭,遷校書郎。
後以不護細行,貶龍標尉。
以刀火之際,歸鄉里,爲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。
後張鎬按軍河南,曉愆期,將戮之,辭以親老,乞恕,鎬曰:"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"曉大慚沮。
昌齡工詩,縝密而思清,時稱"詩家夫子王江寧",蓋嘗爲江寧令。
與文士王之渙、辛漸交友至深,皆出模範,其名重如此。
有詩集五卷,又述作詩格律、境思、體例,共十四篇,爲《詩格》一卷,又,《詩中密旨》一卷,及《古樂府解題》一卷,今並傳。
自元嘉以還,四百年之內,曹、劉、陸、謝,風骨頓盡。
逮儲光羲、王昌齡,頗從厥跡,兩賢氣同而體別也。
王稍聲峻,奇句俊格,驚耳駭目。
奈何晚途不矜小節,謗議騰沸,兩竄遐荒,使知音者喟然長嘆,至歸全之道,不亦痛哉。
進明,開元十六年虞鹹榜進士及第。
仕爲御史大夫。
肅宗時,出爲河南節度使。
時祿山羣黨未平,嘗帥師屯臨淮備賊,竟亦無功。
進明好古博雅,經籍滿腹,其所著述一百餘篇,頗究天人之際。
又有古詩樂府等數十篇,大體符於阮公,皆今所傳者雲。
仕爲御史大夫。
肅宗時,出爲河南節度使。
時祿山羣黨未平,嘗帥師屯臨淮備賊,竟亦無功。
進明好古博雅,經籍滿腹,其所著述一百餘篇,頗究天人之際。
又有古詩樂府等數十篇,大體符於阮公,皆今所傳者雲。
季蘭,名冶,以字行,峽中人,女道士也。
美姿容,神情蕭散。
專心翰墨,善彈琴,尤工格律。
當時才子頗誇纖麗,殊少荒豔之態。
始年六歲時,作《薔薇詩》雲:"經時不架卻,心緒亂縱橫。
"其父見曰:"此女聰黠非常,恐爲失行婦人。
"後以交遊文士,微泄風聲,皆出乎輕薄之口。
夫士有百行,女唯四德。
季蘭則不然,形氣既雄,詩意亦蕩。
自鮑昭以下,罕有其倫。
時往來剡中,與山人陸羽、上人皎然意甚相得。
皎然嘗有詩云:"天女來相試,將花欲染衣。
禪心竟不起,還捧舊花歸。
"其謔浪至此。
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,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,誚曰:"山氣日夕佳。
"劉應聲曰:"衆鳥欣有託。
"舉坐大笑,論者兩美之。
天寶間,玄宗聞其詩才,詔赴闕,留宮中月餘,優賜甚厚,遣歸故山。
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,下比韓英則有餘,不以遲暮,亦一俊媼。
有集,今傳於世。
論曰:《詩》雲:"《關雎》,樂得淑女,以配君子,憂在進賢,不淫其色。
哀窈窕,思賢才,而無傷苦之心焉。
"故古詩之道,各存六義,然終歸於正,不離乎雅。
是以昔賢婦人,散情文墨,斑斑簡牘。
概而論之,後來班姬傷秋扇以暫恩,謝娥詠絮雪而同素;大家《七誡》,執者修者;蔡琰《胡笳》,聞而心折。
率以明白之操,徽美之誠,欲見於悠遠,寓文以宣情,含毫而見志,豈氾濫之故,使人擊節沾灑,彈指追念,良有謂焉。
噫!筆墨固非女子之事,亦在用之如何耳。
苟天之可逃,禮不必備,則詞爲自獻之具,詩有妒情之作,衣服飲食,無閒淨之容,鉛華膏澤,多鮮飾之態,故不相宜矣。
是播惡於衆,何《關雎》之義哉歷觀唐以雅道獎士類,而閨閣英秀,亦能薰染,錦心繡口,蕙情蘭性,足可尚矣。
中間如李季蘭、魚玄機,皆躍出方外,修清淨之教,陶寫幽懷,留連光景,逍遙閒暇之功,無非雲水之念,與名儒比隆,珠往瓊復。
然浮豔委託之心,終不能盡,白璧微瑕,惟在此耳。
薛濤流落歌舞,以靈慧獲名當時,此亦難矣。
三者既不可略,如劉媛、劉雲、鮑君徽、崔仲容、道士元淳、薛縕、崔公達、張窈窕、程長文、樑瓊、廉氏、姚月華、裴羽仙、劉瑤、常浩、葛鴉兒、崔鶯鶯、譚意哥、戶部侍郎吉中孚妻張夫人、鮑參軍妻文姬、杜羔妻趙氏、張建封妾盼盼、南楚材妻薛媛等,皆能華藻,才色雙美者也。
或望幸離宮,傷寵後掖;或以從軍萬里,斷絕音耗;或祗役連年,迢遙風水;或爲宕子妻,或爲商人婦。
花雨春夜,月露秋天,玄鳥將謝,賓鴻來屆;搗錦石之流黃,織迴文於緗綺,魂夢飛遠,關山到難。
當此時也,濡毫命素,寫怨
美姿容,神情蕭散。
專心翰墨,善彈琴,尤工格律。
當時才子頗誇纖麗,殊少荒豔之態。
始年六歲時,作《薔薇詩》雲:"經時不架卻,心緒亂縱橫。
"其父見曰:"此女聰黠非常,恐爲失行婦人。
"後以交遊文士,微泄風聲,皆出乎輕薄之口。
夫士有百行,女唯四德。
季蘭則不然,形氣既雄,詩意亦蕩。
自鮑昭以下,罕有其倫。
時往來剡中,與山人陸羽、上人皎然意甚相得。
皎然嘗有詩云:"天女來相試,將花欲染衣。
禪心竟不起,還捧舊花歸。
"其謔浪至此。
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,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,誚曰:"山氣日夕佳。
"劉應聲曰:"衆鳥欣有託。
"舉坐大笑,論者兩美之。
天寶間,玄宗聞其詩才,詔赴闕,留宮中月餘,優賜甚厚,遣歸故山。
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,下比韓英則有餘,不以遲暮,亦一俊媼。
有集,今傳於世。
論曰:《詩》雲:"《關雎》,樂得淑女,以配君子,憂在進賢,不淫其色。
哀窈窕,思賢才,而無傷苦之心焉。
"故古詩之道,各存六義,然終歸於正,不離乎雅。
是以昔賢婦人,散情文墨,斑斑簡牘。
概而論之,後來班姬傷秋扇以暫恩,謝娥詠絮雪而同素;大家《七誡》,執者修者;蔡琰《胡笳》,聞而心折。
率以明白之操,徽美之誠,欲見於悠遠,寓文以宣情,含毫而見志,豈氾濫之故,使人擊節沾灑,彈指追念,良有謂焉。
噫!筆墨固非女子之事,亦在用之如何耳。
苟天之可逃,禮不必備,則詞爲自獻之具,詩有妒情之作,衣服飲食,無閒淨之容,鉛華膏澤,多鮮飾之態,故不相宜矣。
是播惡於衆,何《關雎》之義哉歷觀唐以雅道獎士類,而閨閣英秀,亦能薰染,錦心繡口,蕙情蘭性,足可尚矣。
中間如李季蘭、魚玄機,皆躍出方外,修清淨之教,陶寫幽懷,留連光景,逍遙閒暇之功,無非雲水之念,與名儒比隆,珠往瓊復。
然浮豔委託之心,終不能盡,白璧微瑕,惟在此耳。
薛濤流落歌舞,以靈慧獲名當時,此亦難矣。
三者既不可略,如劉媛、劉雲、鮑君徽、崔仲容、道士元淳、薛縕、崔公達、張窈窕、程長文、樑瓊、廉氏、姚月華、裴羽仙、劉瑤、常浩、葛鴉兒、崔鶯鶯、譚意哥、戶部侍郎吉中孚妻張夫人、鮑參軍妻文姬、杜羔妻趙氏、張建封妾盼盼、南楚材妻薛媛等,皆能華藻,才色雙美者也。
或望幸離宮,傷寵後掖;或以從軍萬里,斷絕音耗;或祗役連年,迢遙風水;或爲宕子妻,或爲商人婦。
花雨春夜,月露秋天,玄鳥將謝,賓鴻來屆;搗錦石之流黃,織迴文於緗綺,魂夢飛遠,關山到難。
當此時也,濡毫命素,寫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