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孝公據崤函之固,擁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,以窺周室,有席捲天下、包舉宇內,囊括四海之意,併吞八荒之心。
當是時也,商君佐之,內立法度,務耕織,修守戰之具;外連衡而鬥諸侯,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孝公既沒,惠文、武、昭襄王蒙故業,因遺策,南取漢中,西舉巴、蜀,東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
諸侯恐懼,同盟而謀弱秦,不愛珍器重寶、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從締交,相與爲一。
當此之時,齊有孟嘗,趙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。
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寬厚而愛人,尊賢重士。
約縱離衡,兼韓、魏、燕、趙、宋、衛、中山之衆。
於是六國之士,有甯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之屬爲之謀主,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召滑、樓緩、翟景、蘇厲、樂毅之徒通其意,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之朋制其兵。
嘗以十倍之地。
百萬之衆,仰關而攻秦。
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。
秦無亡矢遺鏃之費,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。
於是從散約解,爭割地而賂秦。
秦有餘力而制其弊,追亡逐北,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,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,強國請伏,弱國入朝。
施及孝文王、莊襄王,享國日淺,國家無事。
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御宇內,吞二週而亡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執搞樸以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,南取百粵之地,以爲桂林、象郡。
百粵之君,俯首繫頸,委命下吏。
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,卻匈奴七百餘里。
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弓而報怨。
於是廢先王之道,燔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
隳名城,殺豪俊,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。
銷鋒鍉,鑄以爲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
然後踐華爲城,因河爲池,據億丈之高,臨百尺之淵以爲固。
良將勁弩,守要害之處;信臣精卒,陳利兵而誰何。
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爲關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。
始皇既沒,餘威振於殊俗。
然而陳涉,甕牖繩樞之子,氓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。
材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。
猗頓之富。
躡足行伍之間,俯起阡陌之中,率疲弊之卒,將數百之衆,轉而攻秦。
斬木爲兵,揭竿爲旗,天下雲合響應,贏糧而景從。
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。
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
陳涉之位,非尊於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宋、衛、中山之君也;鉏耰棘矜,不敵於鉤戟長鎩也;謫戍之衆,非抗九國之師也;深謀遠慮,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曩時之士也。
然而成敗異變,功業相反也。
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,比權量力,則
當是時也,商君佐之,內立法度,務耕織,修守戰之具;外連衡而鬥諸侯,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孝公既沒,惠文、武、昭襄王蒙故業,因遺策,南取漢中,西舉巴、蜀,東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
諸侯恐懼,同盟而謀弱秦,不愛珍器重寶、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從締交,相與爲一。
當此之時,齊有孟嘗,趙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。
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寬厚而愛人,尊賢重士。
約縱離衡,兼韓、魏、燕、趙、宋、衛、中山之衆。
於是六國之士,有甯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之屬爲之謀主,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召滑、樓緩、翟景、蘇厲、樂毅之徒通其意,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之朋制其兵。
嘗以十倍之地。
百萬之衆,仰關而攻秦。
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。
秦無亡矢遺鏃之費,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。
於是從散約解,爭割地而賂秦。
秦有餘力而制其弊,追亡逐北,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,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,強國請伏,弱國入朝。
施及孝文王、莊襄王,享國日淺,國家無事。
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御宇內,吞二週而亡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執搞樸以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,南取百粵之地,以爲桂林、象郡。
百粵之君,俯首繫頸,委命下吏。
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,卻匈奴七百餘里。
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弓而報怨。
於是廢先王之道,燔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
隳名城,殺豪俊,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。
銷鋒鍉,鑄以爲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
然後踐華爲城,因河爲池,據億丈之高,臨百尺之淵以爲固。
良將勁弩,守要害之處;信臣精卒,陳利兵而誰何。
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爲關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。
始皇既沒,餘威振於殊俗。
然而陳涉,甕牖繩樞之子,氓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。
材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。
猗頓之富。
躡足行伍之間,俯起阡陌之中,率疲弊之卒,將數百之衆,轉而攻秦。
斬木爲兵,揭竿爲旗,天下雲合響應,贏糧而景從。
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。
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
陳涉之位,非尊於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宋、衛、中山之君也;鉏耰棘矜,不敵於鉤戟長鎩也;謫戍之衆,非抗九國之師也;深謀遠慮,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曩時之士也。
然而成敗異變,功業相反也。
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,比權量力,則
陛下即不爲千載之治安,知今之勢,豈過一傳再傳哉?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,豪橫而大強也,至其相與,特以縱橫之約相親耳。
漢法令不可得行矣。
今淮陽之比大諸侯,懄過黑子之比於面耳,豈足以爲楚御哉?而陛下所恃以爲藩捍者,以代、淮陽耳。
代北邊與強匈奴爲鄰,懄自完足矣。
唯皇太子之所恃者,亦以之二國耳。
今淮陽之所有,適足以餌大國耳。
方今制在陛下,制國命子,適足以餌大國,豈可謂工哉?
人主之行異布衣。
布衣者,飾小行,競小廉,以自託於鄉黨邑里。
人主者,天下安、社稷固不耳。
故黃帝者,炎帝之兄也,炎帝無道,黃帝伐之涿鹿之野,血流漂杵,誅炎帝而兼其地,天下乃治。
高皇帝瓜分天下,以王功臣,反者如猥毛而起。
高皇帝以爲不可,剽去不義諸侯,空其國。
擇良日,立諸子洛陽上東門之外,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。
故大人者,不怵小廉,不牽小行,故立大便以成大功。
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裏,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,其苦之甚矣!其欲有卒也,類良有,所至逋走而歸諸侯,殆不少矣!此終非可久以爲奉地也。
陛下豈如蚤便其勢,且令他人守郡,豈如令子。
臣之愚計,願陛下舉淮南之地以益淮陽。
樑即有後,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樑,即無後患。
代可徙而都睢陽。
樑起新鄭以北著之河,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,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,破膽而不敢謀。
今所恃者,代、淮陽二國耳,皇太子亦恃之。
如臣計,樑足以捍齊、趙,淮陽足以禁吳、楚。
則陛下高枕而臥,終無山東之憂矣。
臣竊以爲此二世之利也。
若使淮南久縣屬漢,特以資奸人耳,惟陛下幸少留意。
漢法令不可得行矣。
今淮陽之比大諸侯,懄過黑子之比於面耳,豈足以爲楚御哉?而陛下所恃以爲藩捍者,以代、淮陽耳。
代北邊與強匈奴爲鄰,懄自完足矣。
唯皇太子之所恃者,亦以之二國耳。
今淮陽之所有,適足以餌大國耳。
方今制在陛下,制國命子,適足以餌大國,豈可謂工哉?
人主之行異布衣。
布衣者,飾小行,競小廉,以自託於鄉黨邑里。
人主者,天下安、社稷固不耳。
故黃帝者,炎帝之兄也,炎帝無道,黃帝伐之涿鹿之野,血流漂杵,誅炎帝而兼其地,天下乃治。
高皇帝瓜分天下,以王功臣,反者如猥毛而起。
高皇帝以爲不可,剽去不義諸侯,空其國。
擇良日,立諸子洛陽上東門之外,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。
故大人者,不怵小廉,不牽小行,故立大便以成大功。
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裏,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,其苦之甚矣!其欲有卒也,類良有,所至逋走而歸諸侯,殆不少矣!此終非可久以爲奉地也。
陛下豈如蚤便其勢,且令他人守郡,豈如令子。
臣之愚計,願陛下舉淮南之地以益淮陽。
樑即有後,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樑,即無後患。
代可徙而都睢陽。
樑起新鄭以北著之河,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,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,破膽而不敢謀。
今所恃者,代、淮陽二國耳,皇太子亦恃之。
如臣計,樑足以捍齊、趙,淮陽足以禁吳、楚。
則陛下高枕而臥,終無山東之憂矣。
臣竊以爲此二世之利也。
若使淮南久縣屬漢,特以資奸人耳,惟陛下幸少留意。
衣服疑者,是謂爭先;澤厚疑者,是謂爭賞;權力疑者,是謂爭強;等級無限,是謂爭尊。
彼人者,近則冀幸,疑則比爭。
是以等級分明,則下不得疑:權力絕尤,則臣無冀志。
故天子之於其下也,加五等,已往則以爲臣;臣之於下也,加五等,已往則以爲僕。
僕亦臣禮也。
然稱僕不敢稱臣者,尊天子,避嫌疑也。
制服之道,取至適至和以予民,至美至神進之帝。
奇服文章,以等上下而差貴賤。
是以高下異,則名號異,則權力異,則事勢異,則旗章異,則符瑞異,則禮寵異,則秩祿異,則冠履異,則衣帶異,則環佩異,則車馬異,則妻妾異,則澤厚異,則宮室異,則牀蓆異,則器皿異,則飲食異,則祭祀異,則死喪異。
故高則此品周高,下則此品周下。
加人者品此臨之,埤人者品此承之。
遷則品此者進,絀則品此者損。
貴周豐,賤周謙;貴賤有級,服位有等。
等級既設,各處其檢,人循其度。
擅退則讓,上僭則誅。
建法以習之,設官以牧之,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,望其章而知其勢,使人定其心,各著其目。
故衆多而天下不眩,傳遠而天下識祗。
卑尊已著,上下已分,則人倫法矣。
於是主之與臣,若日之與星。
臣不幾可以疑主,賤不幾可以冒貴。
下不凌等,則上位尊;臣不逾級,則主位安;謹守倫紀,則亂無由生。
彼人者,近則冀幸,疑則比爭。
是以等級分明,則下不得疑:權力絕尤,則臣無冀志。
故天子之於其下也,加五等,已往則以爲臣;臣之於下也,加五等,已往則以爲僕。
僕亦臣禮也。
然稱僕不敢稱臣者,尊天子,避嫌疑也。
制服之道,取至適至和以予民,至美至神進之帝。
奇服文章,以等上下而差貴賤。
是以高下異,則名號異,則權力異,則事勢異,則旗章異,則符瑞異,則禮寵異,則秩祿異,則冠履異,則衣帶異,則環佩異,則車馬異,則妻妾異,則澤厚異,則宮室異,則牀蓆異,則器皿異,則飲食異,則祭祀異,則死喪異。
故高則此品周高,下則此品周下。
加人者品此臨之,埤人者品此承之。
遷則品此者進,絀則品此者損。
貴周豐,賤周謙;貴賤有級,服位有等。
等級既設,各處其檢,人循其度。
擅退則讓,上僭則誅。
建法以習之,設官以牧之,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,望其章而知其勢,使人定其心,各著其目。
故衆多而天下不眩,傳遠而天下識祗。
卑尊已著,上下已分,則人倫法矣。
於是主之與臣,若日之與星。
臣不幾可以疑主,賤不幾可以冒貴。
下不凌等,則上位尊;臣不逾級,則主位安;謹守倫紀,則亂無由生。
諸侯王所在之宮衛,織履蹲夷,以皇帝在所宮法論之;郎中謁者受謁取告,以官皇帝之法予之;事諸侯王或不廉潔平端,以事皇帝之法罪之。
曰一用漢法,事諸侯王乃事皇帝也。
是則,諸侯王乃埒至尊也。
然則天子之與諸侯,臣之與下,宜撰然齊等若是乎?
天子之相,號爲丞相,黃金之印;諸侯之相,號爲丞相,黃金之印,而尊無異等,秩加二千石之上。
天子列卿秩二千石,諸侯列卿秩二千石,則臣已同矣。
人主登臣而尊,今臣既同,則法惡得不齊?天子衛御,號爲大僕,銀印,秩二千石;諸侯之御,號曰大僕,銀印,秩二千石,則御已齊矣。
御既已齊,則車飾具惡得不齊?天子親,號雲太后;諸侯親,號雲太后。
天子妃,號曰後;諸侯妃,號曰後。
然則諸侯何損,而天子何加焉?妻既已同,則夫何以異?天子宮門曰司馬,闌入者爲城旦;諸侯宮門曰司馬,闌入者爲城旦。
殿門俱爲殿門,闌入之罪亦俱棄市,宮牆門衛同名,其嚴一等,罪已鈞矣。
天子之言曰令,令甲令乙是也;諸侯之言曰令,令儀令言是也。
天子卑號皆稱陛下,諸侯卑號皆稱陛下。
天子車曰乘輿,諸侯車曰乘輿,乘輿等也。
然則所謂主者安居,臣者安在?
人之情不異,面目、狀貌同類,貴賤之別非天根著於形容也。
所持以別貴賤、明尊卑者,等級、勢力、衣服、號令也。
亂且不息,滑曼無紀。
天理則同,人事無別。
然則所謂臣主者,非有相臨之具,尊卑之經也,特面形而異之耳。
近習乎形貌,然後能識,則疏遠無所放,衆庶無以期,則下惡能不疑其上?君臣同倫,異等同服,則上惡能不眩其下?孔子曰:“長民者,衣服不貳,從容有常,以齊其民,則民德一。
”詩云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黃裳”,“行歸於周,萬民之望”。
孔子曰:“爲上可望而知也,爲下可類而志也。
則君不疑於其臣,而臣不惑於其君。
”而此之不行,沐瀆無界,可爲長大息者此也。
曰一用漢法,事諸侯王乃事皇帝也。
是則,諸侯王乃埒至尊也。
然則天子之與諸侯,臣之與下,宜撰然齊等若是乎?
天子之相,號爲丞相,黃金之印;諸侯之相,號爲丞相,黃金之印,而尊無異等,秩加二千石之上。
天子列卿秩二千石,諸侯列卿秩二千石,則臣已同矣。
人主登臣而尊,今臣既同,則法惡得不齊?天子衛御,號爲大僕,銀印,秩二千石;諸侯之御,號曰大僕,銀印,秩二千石,則御已齊矣。
御既已齊,則車飾具惡得不齊?天子親,號雲太后;諸侯親,號雲太后。
天子妃,號曰後;諸侯妃,號曰後。
然則諸侯何損,而天子何加焉?妻既已同,則夫何以異?天子宮門曰司馬,闌入者爲城旦;諸侯宮門曰司馬,闌入者爲城旦。
殿門俱爲殿門,闌入之罪亦俱棄市,宮牆門衛同名,其嚴一等,罪已鈞矣。
天子之言曰令,令甲令乙是也;諸侯之言曰令,令儀令言是也。
天子卑號皆稱陛下,諸侯卑號皆稱陛下。
天子車曰乘輿,諸侯車曰乘輿,乘輿等也。
然則所謂主者安居,臣者安在?
人之情不異,面目、狀貌同類,貴賤之別非天根著於形容也。
所持以別貴賤、明尊卑者,等級、勢力、衣服、號令也。
亂且不息,滑曼無紀。
天理則同,人事無別。
然則所謂臣主者,非有相臨之具,尊卑之經也,特面形而異之耳。
近習乎形貌,然後能識,則疏遠無所放,衆庶無以期,則下惡能不疑其上?君臣同倫,異等同服,則上惡能不眩其下?孔子曰:“長民者,衣服不貳,從容有常,以齊其民,則民德一。
”詩云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黃裳”,“行歸於周,萬民之望”。
孔子曰:“爲上可望而知也,爲下可類而志也。
則君不疑於其臣,而臣不惑於其君。
”而此之不行,沐瀆無界,可爲長大息者此也。
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
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「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」項王則夜起,飲帳中。
有美人名虞,常幸從;駿馬名騅,常騎之。
於是項王乃悲歌慨,自爲詩曰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
騅不逝兮可柰何,虞兮虞兮柰若何!」歌數闋,美人和之。
項王泣數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。
於是項王乃上馬騎,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,直夜潰圍南出,馳走。
平明,漢軍乃覺之,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。
項王渡淮,騎能屬者百餘人耳。
項王至陰陵,迷失道,問一田父,田父紿曰「左」。
左,乃陷大澤中。
以故漢追及之。
項王乃復引兵而東,至東城,乃有二十八騎。
漢騎追者數千人。
項王自度不得脫。
謂其騎曰:「吾起兵至今八歲矣,身七十餘戰,所當者破,所擊者服,未嘗敗北,遂霸有天下。
然今卒困於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
今日固決死,願爲諸君快戰,必三勝之,爲諸君潰圍,斬將,刈旗,令諸君知天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」
乃分其騎以爲四隊,四向。
漢軍圍之數重。
項王謂其騎曰:「吾爲公取彼一將。」令四面騎馳下,期山東爲三處。
於是項王大呼,馳下,漢軍皆披靡,遂斬漢一將。
是時,赤泉侯爲騎將,追項王,項王瞋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馬俱驚,辟易數里。
與其騎會爲三處。
漢軍不知項王所在,乃分軍爲三,復圍之。
項王乃馳,復斬漢一都尉,殺數十百人,復聚其騎,亡其兩騎耳。
乃謂其騎曰:「何如?」騎皆伏曰:「如大王言。」
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。
烏江亭長檥船待,謂項王曰:「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
願大王急渡。
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」項王笑曰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爲!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乃謂亭長曰:「吾知公長者。
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,以賜公。」乃令騎皆下馬步行,持短兵接戰。
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
項王身亦被十餘創。
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,曰:「若非吾故人乎?」馬童面之,指王翳曰:「此項王也。」項王乃曰: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戸,吾爲若德。」乃自刎而死。
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「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」項王則夜起,飲帳中。
有美人名虞,常幸從;駿馬名騅,常騎之。
於是項王乃悲歌慨,自爲詩曰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
騅不逝兮可柰何,虞兮虞兮柰若何!」歌數闋,美人和之。
項王泣數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。
於是項王乃上馬騎,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,直夜潰圍南出,馳走。
平明,漢軍乃覺之,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。
項王渡淮,騎能屬者百餘人耳。
項王至陰陵,迷失道,問一田父,田父紿曰「左」。
左,乃陷大澤中。
以故漢追及之。
項王乃復引兵而東,至東城,乃有二十八騎。
漢騎追者數千人。
項王自度不得脫。
謂其騎曰:「吾起兵至今八歲矣,身七十餘戰,所當者破,所擊者服,未嘗敗北,遂霸有天下。
然今卒困於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
今日固決死,願爲諸君快戰,必三勝之,爲諸君潰圍,斬將,刈旗,令諸君知天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」
乃分其騎以爲四隊,四向。
漢軍圍之數重。
項王謂其騎曰:「吾爲公取彼一將。」令四面騎馳下,期山東爲三處。
於是項王大呼,馳下,漢軍皆披靡,遂斬漢一將。
是時,赤泉侯爲騎將,追項王,項王瞋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馬俱驚,辟易數里。
與其騎會爲三處。
漢軍不知項王所在,乃分軍爲三,復圍之。
項王乃馳,復斬漢一都尉,殺數十百人,復聚其騎,亡其兩騎耳。
乃謂其騎曰:「何如?」騎皆伏曰:「如大王言。」
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。
烏江亭長檥船待,謂項王曰:「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
願大王急渡。
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」項王笑曰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爲!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乃謂亭長曰:「吾知公長者。
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,以賜公。」乃令騎皆下馬步行,持短兵接戰。
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
項王身亦被十餘創。
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,曰:「若非吾故人乎?」馬童面之,指王翳曰:「此項王也。」項王乃曰: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戸,吾爲若德。」乃自刎而死。
陳勝者,陽城人也,字涉。
吳廣者,陽夏人也,字叔。
陳涉少時,嚐與人傭耕。
輟耕之壟上,悵恨久之,曰:「苟富貴,無相忘。」傭者笑而應曰:「若為庸耕,何富貴也?」陳涉太息曰:「嗟乎,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!」
二世元年七月,發閭左謫戍漁陽,九百人屯大澤鄉。
陳勝、吳廣皆次當行,為屯長。
會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
失期,法皆斬。
陳勝、吳廣乃謀曰:「今亡亦死,舉大計亦死,等死,死國可乎?」陳勝曰:「天下苦秦久矣。
吾聞二世少子也,不當立,當立者乃公子扶蘇。
扶蘇以數諫故,上使外將兵。
今或聞無罪,二世殺之。
百姓多聞其賢,未知其死也。
項燕為楚將,數有功,愛士卒,楚人憐之。
或以為死,或以為亡。
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為天下唱,宜多應者。」吳廣以為然。
乃行卜。
卜者知其指意,曰:「足下事皆成,有功。
然足下卜之鬼乎!」陳勝、吳廣喜,念鬼,曰:「此教我先威眾耳。」乃丹書帛曰「陳勝王」,置人所罾魚腹中。
卒買魚烹食,得魚腹中書,固以怪之矣。
又彊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,夜篝火,狐鳴呼曰「大楚興,陳勝王」。
卒皆夜驚恐。
旦日,卒中往往語,皆指目陳勝。
吳廣素愛人,士卒多為用者。
將尉醉,廣故數言欲亡,忿恚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眾。
尉果笞廣。
尉劍挺,廣起,奪而殺尉。
陳勝佐之,並殺兩尉。
召令徒屬曰:「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失期當斬。
藉弟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
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,王侯將相寧有種乎!」徒屬皆曰:「敬受命。」乃詐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從民欲也。
袒右,稱大楚。
為壇而盟,祭以尉首。
陳勝自立為將軍,吳廣為都尉。
攻大澤鄉,收而攻蘄。
蘄下,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。
攻銍、酂、苦、柘、譙皆下之。
行收兵。
比至陳,車六七百乘,騎千餘,卒數萬人。
攻陳,陳守令皆不在,獨守丞與戰譙門中。
弗勝,守丞死,乃入據陳。
數日,號令召三老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。
三老、豪傑皆曰:「將軍身被堅執銳,伐無道,誅暴秦,複立楚國之社稷,功宜為王。」陳涉乃立為王,號為張楚。
當此時,諸郡縣苦秦吏者,皆刑其長吏,殺之以應陳涉。
吳廣者,陽夏人也,字叔。
陳涉少時,嚐與人傭耕。
輟耕之壟上,悵恨久之,曰:「苟富貴,無相忘。」傭者笑而應曰:「若為庸耕,何富貴也?」陳涉太息曰:「嗟乎,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!」
二世元年七月,發閭左謫戍漁陽,九百人屯大澤鄉。
陳勝、吳廣皆次當行,為屯長。
會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
失期,法皆斬。
陳勝、吳廣乃謀曰:「今亡亦死,舉大計亦死,等死,死國可乎?」陳勝曰:「天下苦秦久矣。
吾聞二世少子也,不當立,當立者乃公子扶蘇。
扶蘇以數諫故,上使外將兵。
今或聞無罪,二世殺之。
百姓多聞其賢,未知其死也。
項燕為楚將,數有功,愛士卒,楚人憐之。
或以為死,或以為亡。
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為天下唱,宜多應者。」吳廣以為然。
乃行卜。
卜者知其指意,曰:「足下事皆成,有功。
然足下卜之鬼乎!」陳勝、吳廣喜,念鬼,曰:「此教我先威眾耳。」乃丹書帛曰「陳勝王」,置人所罾魚腹中。
卒買魚烹食,得魚腹中書,固以怪之矣。
又彊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,夜篝火,狐鳴呼曰「大楚興,陳勝王」。
卒皆夜驚恐。
旦日,卒中往往語,皆指目陳勝。
吳廣素愛人,士卒多為用者。
將尉醉,廣故數言欲亡,忿恚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眾。
尉果笞廣。
尉劍挺,廣起,奪而殺尉。
陳勝佐之,並殺兩尉。
召令徒屬曰:「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失期當斬。
藉弟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
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,王侯將相寧有種乎!」徒屬皆曰:「敬受命。」乃詐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從民欲也。
袒右,稱大楚。
為壇而盟,祭以尉首。
陳勝自立為將軍,吳廣為都尉。
攻大澤鄉,收而攻蘄。
蘄下,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。
攻銍、酂、苦、柘、譙皆下之。
行收兵。
比至陳,車六七百乘,騎千餘,卒數萬人。
攻陳,陳守令皆不在,獨守丞與戰譙門中。
弗勝,守丞死,乃入據陳。
數日,號令召三老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。
三老、豪傑皆曰:「將軍身被堅執銳,伐無道,誅暴秦,複立楚國之社稷,功宜為王。」陳涉乃立為王,號為張楚。
當此時,諸郡縣苦秦吏者,皆刑其長吏,殺之以應陳涉。
魏文侯時,西門豹爲鄴令。
豹往到鄴,會長老,問之民所疾苦。
長老曰:“苦爲河伯娶婦,以故貧。
”豹問其故,對曰:“鄴三老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,收取其錢得數百萬,用其二三十萬爲河伯娶婦,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。
當其時,巫行視小家女好者,雲是當爲河伯婦,即娉取,洗沐之,爲治新繒綺縠衣,間居齋戒;爲治齋宮河上,張緹絳帷,女居其中。
爲具牛酒飯食,行十餘日,共粉飾之,如嫁女牀蓆,令女居其上,浮之河中。
始浮,行數十里乃沒。
其人家有好女者,恐大巫祝爲河伯取之,以故多持女遠逃亡。
以故城中益空無人,又困貧,所從來久遠矣。
民人俗語曰‘即不爲河伯娶婦,水來漂沒,溺其人民’雲。
”西門豹曰:“至爲河伯娶婦時,原三老、巫祝、父老送女河上,幸來告語之,吾亦往送女。
”皆曰:“諾。
”
至其時,西門豹往會之河上。
三老、官屬、豪長者、裏父老皆會,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。
其巫,老女子也,已年七十。
從弟子女十人所,皆衣繒單衣,立大巫後。
西門豹曰:“呼河伯婦來,視其好醜。
”即將女出帷中,來至前。
豹視之,顧謂三老、巫祝、父老曰:“是女子不好,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,得更求好女,後日送之。
”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。
有頃,曰:“巫嫗何久也?弟子趣之!”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。
有頃,曰:“弟子何久也?復使一人趣之!”復投一弟子河中。
凡投三弟子。
西門豹曰:“巫嫗、弟子是女子也,不能白事,煩三老爲入白之!”復投三老河中。
西門豹簪筆磬折,向河立待良久。
長老、吏、傍觀者皆驚恐。
西門豹顧曰:“巫嫗、三老不來還,奈之何?”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。
皆叩頭,叩頭且破,額血流地,色如死灰。
西門豹曰:“諾,且留待之須臾。
”須臾,豹曰:“廷掾起矣。
狀河伯留客之久,若皆罷去歸矣。
”鄴吏民大驚恐,從是以後,不敢復言爲河伯娶婦。
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,引河水灌民田,田皆溉。
當其時,民治渠少煩苦,不欲也。
豹曰:“民可以樂成,不可與慮始。
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,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。
”至今皆得水利,民人以給足富。
十二渠經絕馳道,到漢之立,而長吏以爲十二渠橋絕馳道,相比近,不可。
欲合渠水,且至馳道合三渠爲一橋。
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,以爲西門君所爲也,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。
長吏終聽置之。
故西門豹爲鄴令,名聞天下,澤流後世,無絕已時,幾可謂非賢大夫哉!
豹往到鄴,會長老,問之民所疾苦。
長老曰:“苦爲河伯娶婦,以故貧。
”豹問其故,對曰:“鄴三老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,收取其錢得數百萬,用其二三十萬爲河伯娶婦,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。
當其時,巫行視小家女好者,雲是當爲河伯婦,即娉取,洗沐之,爲治新繒綺縠衣,間居齋戒;爲治齋宮河上,張緹絳帷,女居其中。
爲具牛酒飯食,行十餘日,共粉飾之,如嫁女牀蓆,令女居其上,浮之河中。
始浮,行數十里乃沒。
其人家有好女者,恐大巫祝爲河伯取之,以故多持女遠逃亡。
以故城中益空無人,又困貧,所從來久遠矣。
民人俗語曰‘即不爲河伯娶婦,水來漂沒,溺其人民’雲。
”西門豹曰:“至爲河伯娶婦時,原三老、巫祝、父老送女河上,幸來告語之,吾亦往送女。
”皆曰:“諾。
”
至其時,西門豹往會之河上。
三老、官屬、豪長者、裏父老皆會,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。
其巫,老女子也,已年七十。
從弟子女十人所,皆衣繒單衣,立大巫後。
西門豹曰:“呼河伯婦來,視其好醜。
”即將女出帷中,來至前。
豹視之,顧謂三老、巫祝、父老曰:“是女子不好,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,得更求好女,後日送之。
”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。
有頃,曰:“巫嫗何久也?弟子趣之!”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。
有頃,曰:“弟子何久也?復使一人趣之!”復投一弟子河中。
凡投三弟子。
西門豹曰:“巫嫗、弟子是女子也,不能白事,煩三老爲入白之!”復投三老河中。
西門豹簪筆磬折,向河立待良久。
長老、吏、傍觀者皆驚恐。
西門豹顧曰:“巫嫗、三老不來還,奈之何?”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。
皆叩頭,叩頭且破,額血流地,色如死灰。
西門豹曰:“諾,且留待之須臾。
”須臾,豹曰:“廷掾起矣。
狀河伯留客之久,若皆罷去歸矣。
”鄴吏民大驚恐,從是以後,不敢復言爲河伯娶婦。
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,引河水灌民田,田皆溉。
當其時,民治渠少煩苦,不欲也。
豹曰:“民可以樂成,不可與慮始。
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,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。
”至今皆得水利,民人以給足富。
十二渠經絕馳道,到漢之立,而長吏以爲十二渠橋絕馳道,相比近,不可。
欲合渠水,且至馳道合三渠爲一橋。
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,以爲西門君所爲也,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。
長吏終聽置之。
故西門豹爲鄴令,名聞天下,澤流後世,無絕已時,幾可謂非賢大夫哉!
秦孝公據崤函之固,擁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以窺周室,有席卷天下,包舉宇內,囊括四海之意,並吞八荒之心。
當是時也,商君佐之,內立法度,務耕織,修守戰之具,外連衡而鬥諸侯。
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孝公既沒,惠文、武、昭襄蒙故業,因遺策,南取漢中,西舉巴、蜀,東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
諸侯恐懼,會盟而謀弱秦,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
當此之時,齊有孟嚐,趙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。
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寬厚而愛人,尊賢而重士,約從離衡,兼韓、魏、燕、楚、齊、趙、宋、衛、中山之眾。
於是六國之士,有寧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之屬為之謀,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召滑、樓緩、翟景、蘇厲、樂毅之徒通其意,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之倫製其兵。
嚐以十倍之地,百萬之眾,叩關而攻秦。
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之師,逡巡而不敢進。
秦無亡矢遺鏃之費,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。
於是從散約敗,爭割地而賂秦。
秦有餘力而製其弊,追亡逐北,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。
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
強國請服,弱國入朝。
延及孝文王、莊襄王,享國之日淺,國家無事。
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禦宇內,吞二周而亡諸侯,履至尊而製六合,執敲撲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
南取百越之地,以為桂林、象郡;百越之君,俯首係頸,委命下吏。
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,卻匈奴七百餘裏。
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弓而報怨。
於是廢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;隳名城,殺豪傑,收天下之兵,聚之鹹陽,銷鋒鏑,鑄以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
然後踐華為城,因河為池,據億丈之城,臨不測之淵,以為固。
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,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。
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固,金城千裏,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。
始皇既沒,餘威震於殊俗。
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,氓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;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、猗頓之富;躡足行伍之間,而倔起阡陌之中,率疲弊之卒,將數百之眾,轉而攻秦,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,天下雲集響應,贏糧而景從。
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。
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
陳涉之位,非尊於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宋、衛、中山之君也;鋤櫌棘矜,非銛於鉤戟長铩也;謫戍之眾,非抗於九國之師也;深謀遠慮,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向時之士也。
然而成敗異變,功業相反,何也?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
當是時也,商君佐之,內立法度,務耕織,修守戰之具,外連衡而鬥諸侯。
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孝公既沒,惠文、武、昭襄蒙故業,因遺策,南取漢中,西舉巴、蜀,東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
諸侯恐懼,會盟而謀弱秦,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
當此之時,齊有孟嚐,趙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。
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寬厚而愛人,尊賢而重士,約從離衡,兼韓、魏、燕、楚、齊、趙、宋、衛、中山之眾。
於是六國之士,有寧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之屬為之謀,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召滑、樓緩、翟景、蘇厲、樂毅之徒通其意,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之倫製其兵。
嚐以十倍之地,百萬之眾,叩關而攻秦。
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之師,逡巡而不敢進。
秦無亡矢遺鏃之費,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。
於是從散約敗,爭割地而賂秦。
秦有餘力而製其弊,追亡逐北,伏屍百萬,流血漂櫓。
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
強國請服,弱國入朝。
延及孝文王、莊襄王,享國之日淺,國家無事。
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禦宇內,吞二周而亡諸侯,履至尊而製六合,執敲撲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
南取百越之地,以為桂林、象郡;百越之君,俯首係頸,委命下吏。
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,卻匈奴七百餘裏。
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弓而報怨。
於是廢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;隳名城,殺豪傑,收天下之兵,聚之鹹陽,銷鋒鏑,鑄以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
然後踐華為城,因河為池,據億丈之城,臨不測之淵,以為固。
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,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。
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固,金城千裏,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。
始皇既沒,餘威震於殊俗。
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,氓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;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、猗頓之富;躡足行伍之間,而倔起阡陌之中,率疲弊之卒,將數百之眾,轉而攻秦,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,天下雲集響應,贏糧而景從。
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。
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
陳涉之位,非尊於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宋、衛、中山之君也;鋤櫌棘矜,非銛於鉤戟長铩也;謫戍之眾,非抗於九國之師也;深謀遠慮,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向時之士也。
然而成敗異變,功業相反,何也?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