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:陛下過聽,使臣去病待罪行間。
宜專邊塞之思慮,暴骸中野無以報,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,誠見陛下憂勞天下,哀憐百姓以自忘,虧膳貶樂,損郎員。
皇子賴天,能勝衣趨拜,至今無號位師傅官。
陛下恭讓不恤,羣臣私望,不敢越職而言。
臣竊不勝犬馬心,昧死原陛下詔有司,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。
唯陛下幸察。
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。
”三月乙亥,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。
制曰:“下御史。
”
六年三月戊申朔,乙亥,御史臣光守尚書令、丞非,下御史書到,言:“丞相臣青翟、御史大夫臣湯、太常臣充、大行令臣息、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:大司馬去病上疏曰:‘陛下過聽,使臣去病待罪行間。
宜專邊塞之思慮,暴骸中野無以報,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,誠見陛下憂勞天下,哀憐百姓以自忘,虧膳貶樂,損郎員。
皇子賴天,能勝衣趨拜,至今無號位師傅官。
陛下恭讓不恤,羣臣私望,不敢越職而言。
臣竊不勝犬馬心,昧死原陛下詔有司,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。
唯原陛下幸察。
’制曰‘下御史’。
臣謹與中二千石、二千石臣賀等議:古者裂地立國,並建諸侯以承天於,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。
今臣去病上疏,不忘其職,因以宣恩,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,慮皇子未有號位。
臣青翟、臣湯等宜奉義遵職,愚憧而不逮事。
方今盛夏吉時,臣青翟、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、臣旦、臣胥爲諸侯王。
昧死請所立國名。
”
制曰:“蓋聞周封八百,姬姓並列,或子、男、附庸。
禮‘支子不祭’。
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,朕無聞焉。
且天非爲君生民也。
朕之不德,海內未洽,乃以未教成者彊君連城,即股肱何勸?其更議以列侯家之。
”
三月丙子,奏未央宮。
“丞相臣青翟、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:臣謹與列侯臣嬰齊、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、諫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:伏聞周封八百,姬姓並列,奉承天子。
康叔以祖考顯,而伯禽以周公立,鹹爲建國諸侯,以相傅爲輔。
百官奉憲,各遵其職,而國統備矣。
竊以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,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。
支子不得奉祭宗祖,禮也。
封建使守籓國,帝王所以扶德施化。
陛下奉承天統,明開聖緒,尊賢顯功,興滅繼絕。
續蕭文終之後於酇,襃厲羣臣平津侯等。
昭六親之序,明天施之屬,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,錫號尊建百有餘國。
而家皇子爲列侯,則尊卑相逾,列位失序,不可以垂統於萬世。
臣請立臣閎、臣旦、臣胥爲諸侯王。
”三月丙子,奏未央宮。
制曰:“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,襃有德也。
周公祭
宜專邊塞之思慮,暴骸中野無以報,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,誠見陛下憂勞天下,哀憐百姓以自忘,虧膳貶樂,損郎員。
皇子賴天,能勝衣趨拜,至今無號位師傅官。
陛下恭讓不恤,羣臣私望,不敢越職而言。
臣竊不勝犬馬心,昧死原陛下詔有司,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。
唯陛下幸察。
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。
”三月乙亥,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。
制曰:“下御史。
”
六年三月戊申朔,乙亥,御史臣光守尚書令、丞非,下御史書到,言:“丞相臣青翟、御史大夫臣湯、太常臣充、大行令臣息、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:大司馬去病上疏曰:‘陛下過聽,使臣去病待罪行間。
宜專邊塞之思慮,暴骸中野無以報,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,誠見陛下憂勞天下,哀憐百姓以自忘,虧膳貶樂,損郎員。
皇子賴天,能勝衣趨拜,至今無號位師傅官。
陛下恭讓不恤,羣臣私望,不敢越職而言。
臣竊不勝犬馬心,昧死原陛下詔有司,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。
唯原陛下幸察。
’制曰‘下御史’。
臣謹與中二千石、二千石臣賀等議:古者裂地立國,並建諸侯以承天於,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。
今臣去病上疏,不忘其職,因以宣恩,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,慮皇子未有號位。
臣青翟、臣湯等宜奉義遵職,愚憧而不逮事。
方今盛夏吉時,臣青翟、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閎、臣旦、臣胥爲諸侯王。
昧死請所立國名。
”
制曰:“蓋聞周封八百,姬姓並列,或子、男、附庸。
禮‘支子不祭’。
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,朕無聞焉。
且天非爲君生民也。
朕之不德,海內未洽,乃以未教成者彊君連城,即股肱何勸?其更議以列侯家之。
”
三月丙子,奏未央宮。
“丞相臣青翟、御史大夫臣湯昧死言:臣謹與列侯臣嬰齊、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、諫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:伏聞周封八百,姬姓並列,奉承天子。
康叔以祖考顯,而伯禽以周公立,鹹爲建國諸侯,以相傅爲輔。
百官奉憲,各遵其職,而國統備矣。
竊以爲並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,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。
支子不得奉祭宗祖,禮也。
封建使守籓國,帝王所以扶德施化。
陛下奉承天統,明開聖緒,尊賢顯功,興滅繼絕。
續蕭文終之後於酇,襃厲羣臣平津侯等。
昭六親之序,明天施之屬,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,錫號尊建百有餘國。
而家皇子爲列侯,則尊卑相逾,列位失序,不可以垂統於萬世。
臣請立臣閎、臣旦、臣胥爲諸侯王。
”三月丙子,奏未央宮。
制曰:“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,襃有德也。
周公祭
夫學者載籍極博。
尤考信於六藝。
《詩》、《書》雖缺,然虞、夏之文可知也。
堯將遜位,讓於虞舜,舜、禹之間,嶽牧鹹薦,乃試之於位,典職數十年,功用既興,然後授政。
示天下重器,王者大統,傳天下若斯之難也。
而說者曰:“堯讓天下於許由,許由不受,恥之逃隱。
及夏之時,有卞隨、務光者。
”此何以稱焉?太史公曰:餘登箕山,其上蓋有許由冢雲。
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,如吳太伯、伯夷之倫詳矣。
餘以所聞,由、光義至高,其文辭不少概見,何哉?
孔子曰:“伯夷、叔齊,不念舊惡,怨是用希。
”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”餘悲伯夷之意,睹軼詩可異焉。
其傳曰:
伯夷、叔齊,孤竹君之二子也。
父欲立叔齊。
及父卒,叔齊讓伯夷。
伯夷曰:“父命也。
”遂逃去。
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。
國人立其中子。
於是伯夷、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,“盍往歸焉!”及至,西伯卒,武王載木主,號爲文王,東伐紂。
伯夷、叔齊叩馬而諫曰:“父死不葬,爰及干戈,可謂孝乎?以臣弒君,可謂仁乎?”左右欲兵之。
太公曰:“此義人也。
”扶而去之。
武王已平殷亂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齊恥之,義不食周粟,隱於首陽山,采薇而食之。
及餓且死,作歌,其辭曰:“登彼西山兮,採其薇矣。
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
神農、虞、夏忽焉沒兮,我安適歸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。
”遂餓死於首陽山。
由此觀之,怨邪非邪?
或曰:“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
”若伯夷、叔齊,可謂善人者非邪?積仁潔行,如此而餓死。
且七十子之徒,仲尼獨薦顏淵爲好學。
然回也屢空,糟糠不厭,而卒蚤夭。
天之報施善人,其何如哉?盜跖日殺不辜,肝人之肉,暴戾恣睢,聚黨數千人,橫行天下,竟以壽終,是遵何德哉?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。
若至近世,操行不軌,專犯忌諱,而終身逸樂,富厚累世不絕。
或擇地而蹈之,時然後出言,行不由徑,非公正不發憤,而遇禍災者,不可勝數也。
餘甚惑焉,倘所謂天道,是邪非邪?
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爲謀。
”亦各從其志也。
故曰:“富貴如可求,雖執鞭之士,吾亦爲之。
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
”“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凋。
”舉世混濁,清士乃見。
豈以其重若彼,其輕若此哉?
“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。
”賈子曰:“貪夫徇財,烈士徇名,誇者死權,衆庶馮生。
”同明相照,同類相求。
“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。
”伯夷、叔齊雖賢,得夫子而名益彰;顏淵雖篤學,附驥尾而行益顯。
巖穴之士,趨舍有時,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,悲夫。
閭巷之人,欲砥行立名者,非附青雲
尤考信於六藝。
《詩》、《書》雖缺,然虞、夏之文可知也。
堯將遜位,讓於虞舜,舜、禹之間,嶽牧鹹薦,乃試之於位,典職數十年,功用既興,然後授政。
示天下重器,王者大統,傳天下若斯之難也。
而說者曰:“堯讓天下於許由,許由不受,恥之逃隱。
及夏之時,有卞隨、務光者。
”此何以稱焉?太史公曰:餘登箕山,其上蓋有許由冢雲。
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,如吳太伯、伯夷之倫詳矣。
餘以所聞,由、光義至高,其文辭不少概見,何哉?
孔子曰:“伯夷、叔齊,不念舊惡,怨是用希。
”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”餘悲伯夷之意,睹軼詩可異焉。
其傳曰:
伯夷、叔齊,孤竹君之二子也。
父欲立叔齊。
及父卒,叔齊讓伯夷。
伯夷曰:“父命也。
”遂逃去。
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。
國人立其中子。
於是伯夷、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,“盍往歸焉!”及至,西伯卒,武王載木主,號爲文王,東伐紂。
伯夷、叔齊叩馬而諫曰:“父死不葬,爰及干戈,可謂孝乎?以臣弒君,可謂仁乎?”左右欲兵之。
太公曰:“此義人也。
”扶而去之。
武王已平殷亂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齊恥之,義不食周粟,隱於首陽山,采薇而食之。
及餓且死,作歌,其辭曰:“登彼西山兮,採其薇矣。
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
神農、虞、夏忽焉沒兮,我安適歸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。
”遂餓死於首陽山。
由此觀之,怨邪非邪?
或曰:“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
”若伯夷、叔齊,可謂善人者非邪?積仁潔行,如此而餓死。
且七十子之徒,仲尼獨薦顏淵爲好學。
然回也屢空,糟糠不厭,而卒蚤夭。
天之報施善人,其何如哉?盜跖日殺不辜,肝人之肉,暴戾恣睢,聚黨數千人,橫行天下,竟以壽終,是遵何德哉?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。
若至近世,操行不軌,專犯忌諱,而終身逸樂,富厚累世不絕。
或擇地而蹈之,時然後出言,行不由徑,非公正不發憤,而遇禍災者,不可勝數也。
餘甚惑焉,倘所謂天道,是邪非邪?
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爲謀。
”亦各從其志也。
故曰:“富貴如可求,雖執鞭之士,吾亦爲之。
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
”“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凋。
”舉世混濁,清士乃見。
豈以其重若彼,其輕若此哉?
“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。
”賈子曰:“貪夫徇財,烈士徇名,誇者死權,衆庶馮生。
”同明相照,同類相求。
“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。
”伯夷、叔齊雖賢,得夫子而名益彰;顏淵雖篤學,附驥尾而行益顯。
巖穴之士,趨舍有時,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,悲夫。
閭巷之人,欲砥行立名者,非附青雲
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爲王,而母五人,同母者爲宗親。
慄姬子曰榮、德、閼於。
程姬子曰餘、非、端。
賈夫人子曰彭祖、勝。
唐姬子曰發。
王夫人兒姁子曰越、寄、乘、舜。
河間獻王德,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爲河間王。
好儒學,被服造次必於儒者。
山東諸儒多從之遊。
二十六年卒,子共王不害立。
四年卒,子剛王基代立。
十二年卒,子頃王授代立。
臨江哀王閼於,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爲臨江王。
三年卒,無後,國除爲郡。
臨江閔王榮,以孝景前四年爲皇太子,四歲廢,用故太子爲臨江王。
四年,坐侵廟壖垣爲宮,上徵榮。
榮行,祖於江陵北門。
既已上車,軸折車廢。
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:“吾王不反矣!”榮至,詣中尉府簿。
中尉郅都責訊王,王恐,自殺。
葬藍田。
燕數萬銜土置冢上,百姓憐之。
榮最長,死無後,國除,地入於漢,爲南郡。
右三國本王皆慄姬之子也。
魯共王餘,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淮陽王。
二年,吳楚反破後,以孝景前三年徙爲魯王。
好治宮室苑囿狗馬。
季年好音,不喜辭辯。
爲人吃。
二十六年卒,子光代爲王。
初好音輿馬;晚節嗇,惟恐不足於財。
江都易王非,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汝南王。
吳楚反時,非年十五,有材力,上書原擊吳。
景帝賜非將軍印,擊吳。
吳已破,二歲,徙爲江都王,治吳故國,以軍功賜天子旌旗。
元光五年,匈奴大入漢爲賊,非上書原擊匈奴,上不許。
非好氣力,治宮觀,招四方豪桀,驕奢甚。
立二十六年卒,子建立爲王。
七年自殺。
淮南、衡山謀反時,建頗聞其謀。
自以爲國近淮南,恐一日發,爲所並,即陰作兵器,而時佩其父所賜將軍印,載天子旗以出。
易王死未葬,建有所說易王寵美人淖姬,夜使人迎與奸服舍中。
及淮南事發,治黨與頗及江都王建。
建恐,因使人多持金錢,事絕其獄。
而又信巫祝,使人禱祠妄言。
建又盡與其姊弟奸。
事既聞,漢公卿請捕治建。
天子不忍,使大臣即訊王。
王服所犯,遂自殺。
國除,地入於漢,爲廣陵郡。
膠西於王端,以孝景前三年吳楚七國反破後,端用皇子爲膠西王。
端爲人賊戾,又陰痿,一近婦人,病之數月。
而有愛幸少年爲郎。
爲郎者頃之與後宮亂,端禽滅之,及殺其子母。
數犯上法,漢公卿數請誅端,天子爲兄弟之故不忍,而端所爲滋甚。
有司再請削其國,去太半。
端心慍,遂爲無訾省。
府庫壞漏盡,腐財物以鉅萬計,終不得收徙。
令吏毋得收租賦。
端皆去衛,封其宮門,從一門出遊。
數變名姓,爲布衣,之他郡國。
相、二千石往者,奉漢法以治,端輒求其罪告之,無罪者
慄姬子曰榮、德、閼於。
程姬子曰餘、非、端。
賈夫人子曰彭祖、勝。
唐姬子曰發。
王夫人兒姁子曰越、寄、乘、舜。
河間獻王德,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爲河間王。
好儒學,被服造次必於儒者。
山東諸儒多從之遊。
二十六年卒,子共王不害立。
四年卒,子剛王基代立。
十二年卒,子頃王授代立。
臨江哀王閼於,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爲臨江王。
三年卒,無後,國除爲郡。
臨江閔王榮,以孝景前四年爲皇太子,四歲廢,用故太子爲臨江王。
四年,坐侵廟壖垣爲宮,上徵榮。
榮行,祖於江陵北門。
既已上車,軸折車廢。
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:“吾王不反矣!”榮至,詣中尉府簿。
中尉郅都責訊王,王恐,自殺。
葬藍田。
燕數萬銜土置冢上,百姓憐之。
榮最長,死無後,國除,地入於漢,爲南郡。
右三國本王皆慄姬之子也。
魯共王餘,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淮陽王。
二年,吳楚反破後,以孝景前三年徙爲魯王。
好治宮室苑囿狗馬。
季年好音,不喜辭辯。
爲人吃。
二十六年卒,子光代爲王。
初好音輿馬;晚節嗇,惟恐不足於財。
江都易王非,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爲汝南王。
吳楚反時,非年十五,有材力,上書原擊吳。
景帝賜非將軍印,擊吳。
吳已破,二歲,徙爲江都王,治吳故國,以軍功賜天子旌旗。
元光五年,匈奴大入漢爲賊,非上書原擊匈奴,上不許。
非好氣力,治宮觀,招四方豪桀,驕奢甚。
立二十六年卒,子建立爲王。
七年自殺。
淮南、衡山謀反時,建頗聞其謀。
自以爲國近淮南,恐一日發,爲所並,即陰作兵器,而時佩其父所賜將軍印,載天子旗以出。
易王死未葬,建有所說易王寵美人淖姬,夜使人迎與奸服舍中。
及淮南事發,治黨與頗及江都王建。
建恐,因使人多持金錢,事絕其獄。
而又信巫祝,使人禱祠妄言。
建又盡與其姊弟奸。
事既聞,漢公卿請捕治建。
天子不忍,使大臣即訊王。
王服所犯,遂自殺。
國除,地入於漢,爲廣陵郡。
膠西於王端,以孝景前三年吳楚七國反破後,端用皇子爲膠西王。
端爲人賊戾,又陰痿,一近婦人,病之數月。
而有愛幸少年爲郎。
爲郎者頃之與後宮亂,端禽滅之,及殺其子母。
數犯上法,漢公卿數請誅端,天子爲兄弟之故不忍,而端所爲滋甚。
有司再請削其國,去太半。
端心慍,遂爲無訾省。
府庫壞漏盡,腐財物以鉅萬計,終不得收徙。
令吏毋得收租賦。
端皆去衛,封其宮門,從一門出遊。
數變名姓,爲布衣,之他郡國。
相、二千石往者,奉漢法以治,端輒求其罪告之,無罪者
司馬穰苴者,田完之苗裔也。
齊景公時,晉伐阿、甄,而燕侵河上,齊師敗績。
景公患之。
晏嬰乃薦田穰苴曰:“穰苴雖田氏庶孽,然其人文能附衆,武能威敵,願君試之。
”景公召穰苴,與語兵事,大說之,以爲將軍,將兵扞燕晉之師。
穰苴曰:“臣素卑賤,君擢之閭伍之中,加之大夫之上,士卒未附,百姓不信,人微權輕,願得君之寵臣,國之所尊,以監軍,乃可。
”於是景公許之,使莊賈往。
穰苴既辭,與莊賈約曰:“旦日日中會於軍門。
”穰苴先馳至軍,立表下漏待賈。
賈素驕貴,以爲將己之軍而己爲監,不甚急;親戚左右送之,留飲。
日中而賈不至。
穰苴則僕表決漏,入,行軍勒兵,申明約束。
約束既定,夕時,莊賈乃至。
穰苴曰:“何後期爲?”賈謝曰:“不佞大夫親戚送之,故留。
”穰苴曰:“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,臨軍約束則忘其親,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。
今敵國深侵,邦內騷動,士卒暴露於境,君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,百姓之命皆懸於君,何謂相送乎!”召軍正問曰:“軍法期而後至者云何?”對曰:“當斬。
”莊賈懼,使人馳報景公,請救。
既往,未及反,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。
三軍之士皆振慄。
久之,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,馳入軍中。
穰苴曰:“將在軍,君令有所不受。
”問軍正曰:“馳三軍法何?”正曰:“當斬。
”使者大懼。
穰苴曰:“君之使不可殺之。
”乃斬其僕,車之左駙,馬之左驂,以徇三軍。
遣使者還報,然後行。
士卒次舍井竈飲食問疾醫藥,身自拊循之。
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,身與士卒平分糧食。
最比其羸弱者,三日而後勒兵。
病者皆求行,爭奮出爲之赴戰。
晉師聞之,爲罷去。
燕師聞之,度水而解。
於是追擊之,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。
未至國,釋兵旅,解約束,誓盟而後入邑。
景公與諸大夫郊迎,勞師成禮,然後反歸寢。
既見穰苴,尊爲大司馬。
田氏日以益尊於齊。
已而大夫鮑氏、高、國之屬害之,譖於景公。
景公退穰苴,苴發疾而死。
田乞、田豹之徒由此怨高、國等。
其後及田常殺簡公,盡滅高子、國子之族。
至常曾孫和,因自立爲齊威王,用兵行威,大放穰苴之法,而諸侯朝齊。
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,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。
太史公曰:餘讀司馬兵法,閎廓深遠,雖三代征伐,未能竟其義,如其文也,亦少襃矣。
若夫穰苴,區區爲小國行師,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?世既多司馬兵法,以故不論,著穰苴之列傳焉。
齊景公時,晉伐阿、甄,而燕侵河上,齊師敗績。
景公患之。
晏嬰乃薦田穰苴曰:“穰苴雖田氏庶孽,然其人文能附衆,武能威敵,願君試之。
”景公召穰苴,與語兵事,大說之,以爲將軍,將兵扞燕晉之師。
穰苴曰:“臣素卑賤,君擢之閭伍之中,加之大夫之上,士卒未附,百姓不信,人微權輕,願得君之寵臣,國之所尊,以監軍,乃可。
”於是景公許之,使莊賈往。
穰苴既辭,與莊賈約曰:“旦日日中會於軍門。
”穰苴先馳至軍,立表下漏待賈。
賈素驕貴,以爲將己之軍而己爲監,不甚急;親戚左右送之,留飲。
日中而賈不至。
穰苴則僕表決漏,入,行軍勒兵,申明約束。
約束既定,夕時,莊賈乃至。
穰苴曰:“何後期爲?”賈謝曰:“不佞大夫親戚送之,故留。
”穰苴曰:“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,臨軍約束則忘其親,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。
今敵國深侵,邦內騷動,士卒暴露於境,君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,百姓之命皆懸於君,何謂相送乎!”召軍正問曰:“軍法期而後至者云何?”對曰:“當斬。
”莊賈懼,使人馳報景公,請救。
既往,未及反,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。
三軍之士皆振慄。
久之,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,馳入軍中。
穰苴曰:“將在軍,君令有所不受。
”問軍正曰:“馳三軍法何?”正曰:“當斬。
”使者大懼。
穰苴曰:“君之使不可殺之。
”乃斬其僕,車之左駙,馬之左驂,以徇三軍。
遣使者還報,然後行。
士卒次舍井竈飲食問疾醫藥,身自拊循之。
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,身與士卒平分糧食。
最比其羸弱者,三日而後勒兵。
病者皆求行,爭奮出爲之赴戰。
晉師聞之,爲罷去。
燕師聞之,度水而解。
於是追擊之,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。
未至國,釋兵旅,解約束,誓盟而後入邑。
景公與諸大夫郊迎,勞師成禮,然後反歸寢。
既見穰苴,尊爲大司馬。
田氏日以益尊於齊。
已而大夫鮑氏、高、國之屬害之,譖於景公。
景公退穰苴,苴發疾而死。
田乞、田豹之徒由此怨高、國等。
其後及田常殺簡公,盡滅高子、國子之族。
至常曾孫和,因自立爲齊威王,用兵行威,大放穰苴之法,而諸侯朝齊。
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,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。
太史公曰:餘讀司馬兵法,閎廓深遠,雖三代征伐,未能竟其義,如其文也,亦少襃矣。
若夫穰苴,區區爲小國行師,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?世既多司馬兵法,以故不論,著穰苴之列傳焉。
孫子武者,齊人也。
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。
闔廬曰:“子之十三篇,吾盡觀之矣,可以小試勒兵乎?”對曰:“可。
”闔廬曰:“可試以婦人乎?”曰:“可。
”於是許之,出宮中美女,得百八十人。
孫子分爲二隊,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,皆令持戟。
令之曰:“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?”婦人曰:“知之。
”孫子曰:“前,則視心;左,視左手;右,視右手;後,即視背。
”婦人曰:“諾。
”約束既布,乃設鈇鉞,即三令五申之。
於是鼓之右,婦人大笑。
孫子曰:“約束不明,申令不熟,將之罪也。
”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,婦人復大笑。
孫子曰:“約束不明,申令不熟,將之罪也;既已明而不如法者,吏士之罪也。
”乃欲斬左右隊長。
吳王從臺上觀,見且斬愛姬,大駭。
趣使使下令曰:“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。
寡人非此二姬,食不甘味,願勿斬也。
”孫子曰:“臣既已受命爲將,將在軍,君命有所不受。
”遂斬隊長二人以徇。
用其次爲隊長,於是復鼓之。
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,無敢出聲。
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:“兵既整齊,王可試下觀之,唯王所欲用之,雖赴水火猶可也。
”吳王曰:“將軍罷休就舍,寡人不願下觀。
”孫子曰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
”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,卒以爲將。
西破強楚,入郢,北威齊晉,顯名諸侯,孫子與有力焉。
孫武既死,後百餘歲有孫臏。
臏生阿、鄄之間,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。
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。
龐涓既事魏,得爲惠王將軍,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,乃陰使召孫臏。
臏至,龐涓恐其賢於己,疾之,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,欲隱勿見。
齊使者如樑,孫臏以刑徒陰見,說齊使。
齊使以爲奇,竊載與之齊。
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。
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。
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,馬有上、中、下、輩。
於是孫子謂田忌曰:“君弟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
”田忌信然之,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。
及臨質,孫子曰:“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,取君上駟與彼中駟,取君中駟與彼下駟。
”既馳三輩畢,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,卒得王千金。
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。
威王問兵法,遂以爲師。
其後魏伐趙,趙急,請救於齊。
齊威王欲將孫臏,臏辭謝曰:“刑餘之人不可。
”於是乃以田忌爲將,而孫子爲師,居輜車中,坐爲計謀。
田忌欲引兵之趙,孫子曰:“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,救鬬者不搏撠,批亢搗虛,形格勢禁,則自爲解耳。
今樑趙相攻,輕兵銳卒必竭於外,老弱罷於內。
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,據其街路,衝其方虛,彼必釋趙而自救。
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。
”
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。
闔廬曰:“子之十三篇,吾盡觀之矣,可以小試勒兵乎?”對曰:“可。
”闔廬曰:“可試以婦人乎?”曰:“可。
”於是許之,出宮中美女,得百八十人。
孫子分爲二隊,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,皆令持戟。
令之曰:“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?”婦人曰:“知之。
”孫子曰:“前,則視心;左,視左手;右,視右手;後,即視背。
”婦人曰:“諾。
”約束既布,乃設鈇鉞,即三令五申之。
於是鼓之右,婦人大笑。
孫子曰:“約束不明,申令不熟,將之罪也。
”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,婦人復大笑。
孫子曰:“約束不明,申令不熟,將之罪也;既已明而不如法者,吏士之罪也。
”乃欲斬左右隊長。
吳王從臺上觀,見且斬愛姬,大駭。
趣使使下令曰:“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。
寡人非此二姬,食不甘味,願勿斬也。
”孫子曰:“臣既已受命爲將,將在軍,君命有所不受。
”遂斬隊長二人以徇。
用其次爲隊長,於是復鼓之。
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,無敢出聲。
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:“兵既整齊,王可試下觀之,唯王所欲用之,雖赴水火猶可也。
”吳王曰:“將軍罷休就舍,寡人不願下觀。
”孫子曰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
”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,卒以爲將。
西破強楚,入郢,北威齊晉,顯名諸侯,孫子與有力焉。
孫武既死,後百餘歲有孫臏。
臏生阿、鄄之間,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。
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。
龐涓既事魏,得爲惠王將軍,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,乃陰使召孫臏。
臏至,龐涓恐其賢於己,疾之,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,欲隱勿見。
齊使者如樑,孫臏以刑徒陰見,說齊使。
齊使以爲奇,竊載與之齊。
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。
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。
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,馬有上、中、下、輩。
於是孫子謂田忌曰:“君弟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
”田忌信然之,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。
及臨質,孫子曰:“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,取君上駟與彼中駟,取君中駟與彼下駟。
”既馳三輩畢,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,卒得王千金。
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。
威王問兵法,遂以爲師。
其後魏伐趙,趙急,請救於齊。
齊威王欲將孫臏,臏辭謝曰:“刑餘之人不可。
”於是乃以田忌爲將,而孫子爲師,居輜車中,坐爲計謀。
田忌欲引兵之趙,孫子曰:“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,救鬬者不搏撠,批亢搗虛,形格勢禁,則自爲解耳。
今樑趙相攻,輕兵銳卒必竭於外,老弱罷於內。
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,據其街路,衝其方虛,彼必釋趙而自救。
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。
”
伍子胥者,楚人也,名員。
員父曰伍奢。
員兄曰伍尚。
其先曰伍舉,以直諫事楚莊王,有顯,故其後世有名於楚。
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,使伍奢爲太傅,費無忌爲少傅。
無忌不忠於太子建。
平王使無忌爲太子取婦於秦,秦女好,無忌馳歸報平王曰:「秦女絕美,王可自取,而更爲太子取婦。」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,生子軫。
更爲太子取婦。
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,因去太子而事平王。
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,殺己,乃因讒太子建。
建母,蔡女也,無寵於平王。
平王稍益疏建,使建守城父,備邊兵。
頃之,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:「太子以秦女之故,不能無怨望,願王少自備也。
自太子居城父,將兵,外交諸侯,且欲入爲亂矣。」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。
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,因曰:「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?」無忌曰:「王今不制,其事成矣。
王且見禽。」於是平王怒,囚伍奢,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。
行未至,奮揚使人先告太子:「太子急去,不然將誅。」太子建亡奔宋。
無忌言於平王曰:「伍奢有二子,皆賢,不誅且爲楚憂。
可以其父質而召之,不然且爲楚患。」王使使謂伍奢曰:「能致汝二子則生,不能則死。」伍奢曰:「尚爲人仁,呼必來。
員爲人剛戾忍,能成大事,彼見來之並禽,其勢必不來。」王不聽,使人召二子曰:「來,吾生汝父;不來,今殺奢也。」伍尚欲往,員曰:「楚之召我兄弟,非欲以生我父也,恐有脫者後生患,故以父爲質,詐召二子。
二子到,則父子俱死。
何益父之死?往而令讎不得報耳。
不如奔他國,借力以雪父之恥,俱滅,無爲也。」伍尚曰:「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。
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,後不能雪恥,終爲天下笑耳。」謂員:「可去矣!汝能報殺父之讎,我將歸死。」尚既就執,使者捕伍胥。
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,使者不敢進,伍胥遂亡。
聞太子建之在宋,往從之。
奢聞子胥之亡也,曰:「楚國君臣且苦兵矣。」伍尚至楚,楚並殺奢與尚也。
伍胥既至宋,宋有華氏之亂,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。
鄭人甚善之。
太子建又適晉,晉頃公曰:「太子既善鄭,鄭信太子。
太子能爲我內應,而我攻其外,滅鄭必矣。
滅鄭而封太子。」太子乃還鄭。
事未會,會自私慾殺其從者,從者知其謀,乃告之於鄭。
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。
建有子名勝。
伍胥懼,乃與勝俱奔吳。
到昭關,昭關欲執之。
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,幾不得脫。
追者在後。
至江,江上有一漁父乘船,知伍胥之急,乃渡伍胥。
伍胥既渡,解其劍曰:「此劍直百金,以與父。」父曰:
員父曰伍奢。
員兄曰伍尚。
其先曰伍舉,以直諫事楚莊王,有顯,故其後世有名於楚。
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,使伍奢爲太傅,費無忌爲少傅。
無忌不忠於太子建。
平王使無忌爲太子取婦於秦,秦女好,無忌馳歸報平王曰:「秦女絕美,王可自取,而更爲太子取婦。」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,生子軫。
更爲太子取婦。
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,因去太子而事平王。
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,殺己,乃因讒太子建。
建母,蔡女也,無寵於平王。
平王稍益疏建,使建守城父,備邊兵。
頃之,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:「太子以秦女之故,不能無怨望,願王少自備也。
自太子居城父,將兵,外交諸侯,且欲入爲亂矣。」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。
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,因曰:「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?」無忌曰:「王今不制,其事成矣。
王且見禽。」於是平王怒,囚伍奢,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。
行未至,奮揚使人先告太子:「太子急去,不然將誅。」太子建亡奔宋。
無忌言於平王曰:「伍奢有二子,皆賢,不誅且爲楚憂。
可以其父質而召之,不然且爲楚患。」王使使謂伍奢曰:「能致汝二子則生,不能則死。」伍奢曰:「尚爲人仁,呼必來。
員爲人剛戾忍,能成大事,彼見來之並禽,其勢必不來。」王不聽,使人召二子曰:「來,吾生汝父;不來,今殺奢也。」伍尚欲往,員曰:「楚之召我兄弟,非欲以生我父也,恐有脫者後生患,故以父爲質,詐召二子。
二子到,則父子俱死。
何益父之死?往而令讎不得報耳。
不如奔他國,借力以雪父之恥,俱滅,無爲也。」伍尚曰:「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。
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,後不能雪恥,終爲天下笑耳。」謂員:「可去矣!汝能報殺父之讎,我將歸死。」尚既就執,使者捕伍胥。
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,使者不敢進,伍胥遂亡。
聞太子建之在宋,往從之。
奢聞子胥之亡也,曰:「楚國君臣且苦兵矣。」伍尚至楚,楚並殺奢與尚也。
伍胥既至宋,宋有華氏之亂,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。
鄭人甚善之。
太子建又適晉,晉頃公曰:「太子既善鄭,鄭信太子。
太子能爲我內應,而我攻其外,滅鄭必矣。
滅鄭而封太子。」太子乃還鄭。
事未會,會自私慾殺其從者,從者知其謀,乃告之於鄭。
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。
建有子名勝。
伍胥懼,乃與勝俱奔吳。
到昭關,昭關欲執之。
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,幾不得脫。
追者在後。
至江,江上有一漁父乘船,知伍胥之急,乃渡伍胥。
伍胥既渡,解其劍曰:「此劍直百金,以與父。」父曰:
商君者,衛之諸庶孽公子也,名鞅,姓公孫氏,其祖本姬姓也。
鞅少好刑名之學,事魏相公叔痤爲中庶子。
公叔痤知其賢,未及進。
會座病,魏惠王親往問病,曰:“公叔病有如不可諱,將奈社稷何?”公叔曰:“痤之中庶子公孫鞅,年雖少,有奇才,願王舉國而聽之。
”王嘿然。
王且去,痤屏人言曰:“王即不聽用鞅,必殺之,無令出境。
”王許諾而去。
公叔痤召鞅謝曰:“今者王問可以爲相者,我言若,王色不許我。
我方先君後臣,因謂王即弗用鞅,當殺之。
王許我。
汝可疾去矣,且見禽。
”鞅曰:“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?”卒不去。
惠王既去,而謂左右曰:“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,豈不悖哉!”
公叔既死,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,將修繆公之業,東復侵地,乃遂西入秦,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。
孝公既見衛鞅,語事良久,孝公時時睡,弗聽。
罷而孝公怒景監曰:“子之客妄人耳,安足用邪!”景監以讓衛鞅。
衛鞅曰:“吾說公以帝道,其志不開悟矣。
”後五日,復求見鞅。
鞅復見孝公,益愈,然而未中旨。
罷而孝公復讓景監,景監亦讓鞅。
鞅曰:“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。
請復見鞅。
”鞅復見孝公,孝公善之而未用也。
罷而去。
孝公謂景監曰:“汝客善,可與語矣。
”鞅曰:“吾說公以霸道,其意欲用之矣。
誠復見我,我知之矣。
”
衛鞅復見孝公。
公與語,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。
語數日不厭。
景監曰:“子何以中吾君?吾君之歡甚也。
”鞅曰:“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,而君曰:‘久遠,吾不能待。
且賢君者,各及其身顯名天下,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?’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,君大說之耳。
然亦難以比德於殷、周矣。
”
孝公既用衛鞅,鞅欲變法,恐天下議己。
衛鞅曰:“疑行無名,疑事無功。
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見非於世;有獨知之慮者,必見敖於民。
愚者闇於成事,知者見於未萌。
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。
論至德者不和於俗,成大功者不謀於衆。
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,不法其故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禮。
”孝公曰:“善。
”甘龍曰:“不然。
聖人不易民而教,知者不變法而治。
因民而教,不勞而成功;緣法而治者,吏習而民安之。
”衛鞅曰:“龍之所言,世俗之言也。
常人安於故俗,學者溺於所聞。
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。
三代不同禮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。
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;賢者更禮,不肖者拘焉。
”杜摯曰:“利不百,不變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。
法古無過,循禮無邪。
”衛鞅曰:“治世不一道,
鞅少好刑名之學,事魏相公叔痤爲中庶子。
公叔痤知其賢,未及進。
會座病,魏惠王親往問病,曰:“公叔病有如不可諱,將奈社稷何?”公叔曰:“痤之中庶子公孫鞅,年雖少,有奇才,願王舉國而聽之。
”王嘿然。
王且去,痤屏人言曰:“王即不聽用鞅,必殺之,無令出境。
”王許諾而去。
公叔痤召鞅謝曰:“今者王問可以爲相者,我言若,王色不許我。
我方先君後臣,因謂王即弗用鞅,當殺之。
王許我。
汝可疾去矣,且見禽。
”鞅曰:“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?”卒不去。
惠王既去,而謂左右曰:“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,豈不悖哉!”
公叔既死,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,將修繆公之業,東復侵地,乃遂西入秦,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。
孝公既見衛鞅,語事良久,孝公時時睡,弗聽。
罷而孝公怒景監曰:“子之客妄人耳,安足用邪!”景監以讓衛鞅。
衛鞅曰:“吾說公以帝道,其志不開悟矣。
”後五日,復求見鞅。
鞅復見孝公,益愈,然而未中旨。
罷而孝公復讓景監,景監亦讓鞅。
鞅曰:“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。
請復見鞅。
”鞅復見孝公,孝公善之而未用也。
罷而去。
孝公謂景監曰:“汝客善,可與語矣。
”鞅曰:“吾說公以霸道,其意欲用之矣。
誠復見我,我知之矣。
”
衛鞅復見孝公。
公與語,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。
語數日不厭。
景監曰:“子何以中吾君?吾君之歡甚也。
”鞅曰:“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,而君曰:‘久遠,吾不能待。
且賢君者,各及其身顯名天下,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?’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,君大說之耳。
然亦難以比德於殷、周矣。
”
孝公既用衛鞅,鞅欲變法,恐天下議己。
衛鞅曰:“疑行無名,疑事無功。
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見非於世;有獨知之慮者,必見敖於民。
愚者闇於成事,知者見於未萌。
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。
論至德者不和於俗,成大功者不謀於衆。
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,不法其故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禮。
”孝公曰:“善。
”甘龍曰:“不然。
聖人不易民而教,知者不變法而治。
因民而教,不勞而成功;緣法而治者,吏習而民安之。
”衛鞅曰:“龍之所言,世俗之言也。
常人安於故俗,學者溺於所聞。
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。
三代不同禮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。
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;賢者更禮,不肖者拘焉。
”杜摯曰:“利不百,不變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。
法古無過,循禮無邪。
”衛鞅曰:“治世不一道,
蘇秦者,東周雒陽人也。
東事師於齊,而習之於鬼谷先生。
出遊數歲,大困而歸。
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,曰:“周人之俗,治產業,力工商,逐什二以爲務。
今子釋本而事口舌,困,不亦宜乎!”蘇秦聞之而慚,自傷,乃閉室不出,出其書遍觀之。
曰:“夫士業已屈首受書,而不能以取尊榮,雖多亦奚以爲!”於是得太公陰符,伏而讀之。
期年,以出揣摩,曰:“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。
”求說周顯王。
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,皆少之。
弗信。
乃西至秦。
秦孝公卒。
說惠王曰:“秦四塞之國,被山帶渭,東有關河,西有漢中,南有巴蜀,北有代馬,此天府也。
以秦士民之衆,兵法之教,可以吞天下,稱帝而治。
”秦王曰:“毛羽未成,不可以高蜚;文理未明,不可以併兼。
”方誅商鞅,疾辯士,弗用。
乃東之趙。
趙肅侯令其弟成爲相,號奉陽君。
奉陽君弗說之。
去遊燕,歲餘而後得見。
說燕文侯曰:“燕東有朝鮮、遼東,北有林胡、樓煩,西有云中、九原,南有呼沱、易水,地方二千餘裏,帶甲數十萬,車六百乘,騎六千匹,粟支數年。
南有碣石、雁門之饒,北有棗慄之利,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慄矣。
此所謂天府者也。
“夫安樂無事,不見覆軍殺將,無過燕者。
大王知其所以然乎?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,以趙之爲蔽其南也。
秦趙五戰,秦再勝而趙三勝。
秦趙相斃,而王以全燕制其後,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。
且夫秦之攻燕也,逾雲中、九原,過代、上谷,彌地數千裏,雖得燕城,秦計固不能守也。
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。
今趙之攻燕也,發號出令,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。
渡呼沱,涉易水,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。
故曰秦之攻燕也,戰於千里之外;趙之攻燕也,戰於百里之內。
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,計無過於此者。
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,天下爲一,則燕國必無患矣。
”
文侯曰:“子言則可,然吾國小,西迫彊趙,南近齊,齊、趙彊國也。
子必欲合從以安燕,寡人請以國從。
”
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。
而奉陽君已死,即因說趙肅侯曰:“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,皆高賢君之行義,皆原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。
雖然,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,是以賓客遊士莫敢自盡於前者。
今奉陽君捐館舍,君乃今復與士民相親也,臣故敢進其愚慮。
“竊爲君計者,莫若安民無事,且無庸有事於民也。
安民之本,在於擇交,擇交而得則民安,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。
請言外患:齊秦爲兩敵而民不得安,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,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。
故夫謀人之主,伐人之國,常苦出辭斷絕人
東事師於齊,而習之於鬼谷先生。
出遊數歲,大困而歸。
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,曰:“周人之俗,治產業,力工商,逐什二以爲務。
今子釋本而事口舌,困,不亦宜乎!”蘇秦聞之而慚,自傷,乃閉室不出,出其書遍觀之。
曰:“夫士業已屈首受書,而不能以取尊榮,雖多亦奚以爲!”於是得太公陰符,伏而讀之。
期年,以出揣摩,曰:“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。
”求說周顯王。
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,皆少之。
弗信。
乃西至秦。
秦孝公卒。
說惠王曰:“秦四塞之國,被山帶渭,東有關河,西有漢中,南有巴蜀,北有代馬,此天府也。
以秦士民之衆,兵法之教,可以吞天下,稱帝而治。
”秦王曰:“毛羽未成,不可以高蜚;文理未明,不可以併兼。
”方誅商鞅,疾辯士,弗用。
乃東之趙。
趙肅侯令其弟成爲相,號奉陽君。
奉陽君弗說之。
去遊燕,歲餘而後得見。
說燕文侯曰:“燕東有朝鮮、遼東,北有林胡、樓煩,西有云中、九原,南有呼沱、易水,地方二千餘裏,帶甲數十萬,車六百乘,騎六千匹,粟支數年。
南有碣石、雁門之饒,北有棗慄之利,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慄矣。
此所謂天府者也。
“夫安樂無事,不見覆軍殺將,無過燕者。
大王知其所以然乎?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,以趙之爲蔽其南也。
秦趙五戰,秦再勝而趙三勝。
秦趙相斃,而王以全燕制其後,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。
且夫秦之攻燕也,逾雲中、九原,過代、上谷,彌地數千裏,雖得燕城,秦計固不能守也。
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。
今趙之攻燕也,發號出令,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。
渡呼沱,涉易水,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。
故曰秦之攻燕也,戰於千里之外;趙之攻燕也,戰於百里之內。
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,計無過於此者。
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,天下爲一,則燕國必無患矣。
”
文侯曰:“子言則可,然吾國小,西迫彊趙,南近齊,齊、趙彊國也。
子必欲合從以安燕,寡人請以國從。
”
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。
而奉陽君已死,即因說趙肅侯曰:“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,皆高賢君之行義,皆原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。
雖然,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,是以賓客遊士莫敢自盡於前者。
今奉陽君捐館舍,君乃今復與士民相親也,臣故敢進其愚慮。
“竊爲君計者,莫若安民無事,且無庸有事於民也。
安民之本,在於擇交,擇交而得則民安,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。
請言外患:齊秦爲兩敵而民不得安,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,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。
故夫謀人之主,伐人之國,常苦出辭斷絕人
張儀者,魏人也。
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,學術,蘇秦自以不及張儀。
張儀已學遊說諸侯。
嘗從楚相飲,已而楚相亡璧,門下意張儀,曰:“儀貧無行,必此盜相君之璧。
”共執張儀,掠笞數百,不服,醳之。
其妻曰:“嘻!子毋讀書遊說,安得此辱乎?”張儀謂其妻曰:“視吾舌尚在不?”其妻笑曰:“舌在也。
”儀曰:“足矣。
”
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,然恐秦之攻諸侯,敗約後負,念莫可使用於秦者,乃使人微感張儀曰:“子始與蘇秦善,今秦已當路,子何不往遊,以求通子之原?”張儀於是之趙,上謁求見蘇秦。
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爲通,又使不得去者數日。
已而見之,坐之堂下,賜僕妾之食。
因而數讓之曰:“以子之材能,乃自令困辱至此。
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,子不足收也。
”謝去之。
張儀之來也,自以爲故人,求益,反見辱,怒,念諸侯莫可事,獨秦能苦趙,乃遂入秦。
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:“張儀,天下賢士,吾殆弗如也。
今吾幸先用,而能用秦柄者,獨張儀可耳。
然貧,無因以進。
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,故召辱之,以激其意。
子爲我陰奉之。
”乃言趙王,發金幣車馬,使人微隨張儀,與同宿舍,稍稍近就之,奉以車馬金錢,所欲用,爲取給,而弗告。
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。
惠王以爲客卿,與謀伐諸侯。
蘇秦之舍人乃辭去。
張儀曰:“賴子得顯,方且報德,何故去也?”舍人曰:“臣非知君,知君乃蘇君。
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,以爲非君莫能得秦柄,故感怒君,使臣陰奉給君資,盡蘇君之計謀。
今君已用,請歸報。
”張儀曰:“嗟乎,此在吾術中而不悟,吾不及蘇君明矣!吾又新用,安能謀趙乎?爲吾謝蘇君,蘇君之時,儀何敢言。
且蘇君在,儀寧渠能乎!”張儀既相秦,爲文檄告楚相曰:“始吾從若飲,我不盜而璧,若笞我。
若善守汝國,我顧且盜而城!”
苴蜀相攻擊,各來告急於秦。
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,以爲道險狹難至,而韓又來侵秦,秦惠王欲先伐韓,後伐蜀,恐不利,欲先伐蜀,恐韓襲秦之敝。
猶豫未能決。
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,司馬錯欲伐蜀,張儀曰:“不如伐韓。
”王曰:“請聞其說。
”
儀曰:“親魏善楚,下兵三川,塞什谷之口,當屯留之道,魏絕南陽,楚臨南鄭,秦攻新城、宜陽,以臨二週之郊,誅周王之罪,侵楚、魏之地。
周自知不能救,九鼎寶器必出。
據九鼎,案圖籍,挾天子以令於天下,天下莫敢不聽,此王業也。
今夫蜀,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,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,得其地不足以爲利。
臣聞爭名者於朝,爭利者於市。
今三川、周室,天下之
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,學術,蘇秦自以不及張儀。
張儀已學遊說諸侯。
嘗從楚相飲,已而楚相亡璧,門下意張儀,曰:“儀貧無行,必此盜相君之璧。
”共執張儀,掠笞數百,不服,醳之。
其妻曰:“嘻!子毋讀書遊說,安得此辱乎?”張儀謂其妻曰:“視吾舌尚在不?”其妻笑曰:“舌在也。
”儀曰:“足矣。
”
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,然恐秦之攻諸侯,敗約後負,念莫可使用於秦者,乃使人微感張儀曰:“子始與蘇秦善,今秦已當路,子何不往遊,以求通子之原?”張儀於是之趙,上謁求見蘇秦。
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爲通,又使不得去者數日。
已而見之,坐之堂下,賜僕妾之食。
因而數讓之曰:“以子之材能,乃自令困辱至此。
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,子不足收也。
”謝去之。
張儀之來也,自以爲故人,求益,反見辱,怒,念諸侯莫可事,獨秦能苦趙,乃遂入秦。
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:“張儀,天下賢士,吾殆弗如也。
今吾幸先用,而能用秦柄者,獨張儀可耳。
然貧,無因以進。
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,故召辱之,以激其意。
子爲我陰奉之。
”乃言趙王,發金幣車馬,使人微隨張儀,與同宿舍,稍稍近就之,奉以車馬金錢,所欲用,爲取給,而弗告。
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。
惠王以爲客卿,與謀伐諸侯。
蘇秦之舍人乃辭去。
張儀曰:“賴子得顯,方且報德,何故去也?”舍人曰:“臣非知君,知君乃蘇君。
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,以爲非君莫能得秦柄,故感怒君,使臣陰奉給君資,盡蘇君之計謀。
今君已用,請歸報。
”張儀曰:“嗟乎,此在吾術中而不悟,吾不及蘇君明矣!吾又新用,安能謀趙乎?爲吾謝蘇君,蘇君之時,儀何敢言。
且蘇君在,儀寧渠能乎!”張儀既相秦,爲文檄告楚相曰:“始吾從若飲,我不盜而璧,若笞我。
若善守汝國,我顧且盜而城!”
苴蜀相攻擊,各來告急於秦。
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,以爲道險狹難至,而韓又來侵秦,秦惠王欲先伐韓,後伐蜀,恐不利,欲先伐蜀,恐韓襲秦之敝。
猶豫未能決。
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,司馬錯欲伐蜀,張儀曰:“不如伐韓。
”王曰:“請聞其說。
”
儀曰:“親魏善楚,下兵三川,塞什谷之口,當屯留之道,魏絕南陽,楚臨南鄭,秦攻新城、宜陽,以臨二週之郊,誅周王之罪,侵楚、魏之地。
周自知不能救,九鼎寶器必出。
據九鼎,案圖籍,挾天子以令於天下,天下莫敢不聽,此王業也。
今夫蜀,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,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,得其地不足以爲利。
臣聞爭名者於朝,爭利者於市。
今三川、周室,天下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