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,外內皆掃。
君大夫徹縣,士去琴瑟。
寢東首於北牖下。
廢牀。
徹褻衣,加新衣,體一人。
男女改服。
屬纊以俟絕氣。
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,婦人不死於男子之手。
君夫人卒於路寢,大夫世婦卒於適寢,內子未命,則死於下室。
遷屍於寢,士士之妻皆死於寢。
復,有林麓,則虞人設階;無林麓,則狄人設階。
小臣復,復者朝服。
君以卷,夫人以屈狄;大夫以玄赬,世婦以襢衣;士以爵弁,士妻以稅衣。
皆升自東榮,中屋履危,北面三號,衣投於前,司命受之,降自西北榮。
其爲賓,則公館復,私館不復;其在野,則升其乘車之左轂而復。
復衣不以衣屍,不以斂。
婦人復,不以袡。
凡復,男子稱名,婦人稱字。
唯哭先復,復而後行死事。
始卒,主人啼,兄弟哭,婦人哭踊。
既正屍,子坐於東方,卿大夫父兄子姓立於東方,有司庶士哭於堂下北面;夫人坐於西方,內命婦姑姊妹子姓立於西方,外命婦率外宗哭於堂上北面。
大夫之喪,主人坐於東方,主婦坐於西方,其有命夫命婦則坐,無則皆立。
士之喪,主人父兄子姓皆坐於東方,主婦姑姊妹子姓皆坐於西方。
凡哭屍於室者,主人二手承衾而哭。
君之喪,未小斂,爲寄公國賓出;大夫之喪,未小斂,爲君命出;士之喪,於大夫不當斂而出。
凡主人之出也,徒跣扱衽拊心,降自西階。
君拜寄公國賓於位;大夫於君命,迎於寢門外,使者升堂致命,主人拜於下;士於大夫親吊則與之哭;不逆於門外,夫人爲寄公夫人出,命婦爲夫人之命出,士妻不當斂,則爲命婦出。
小斂,主人即位於戶內,主婦東面,乃斂。
卒斂,主人馮之踊,主婦亦如之。
主人袒說髦,括髮以麻,婦人髽,帶麻於房中。
徹帷,男女奉屍夷於堂,降拜:君拜寄公國賓,大夫士拜卿大夫於位,於士旁三拜;夫人亦拜寄公夫人於堂上,大夫內子士妻特拜,命婦泛拜衆賓於堂上。
主人即位,襲帶絰踊─-母之喪,即位而免,乃奠。
吊者襲裘,加武帶絰,與主人拾踊。
君喪,虞人出木角,狄人出壺,雍人出鼎,司馬縣之,乃官代哭,大夫官代哭不縣壺,士代哭不以官。
君堂上二燭、下二燭,大夫堂上一燭、下二燭,士堂上一燭、下一燭。
賓出徹帷。
哭屍於堂上,主人在東方,由外來者在西方,諸婦南鄉。
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,下堂不哭;男子出寢門見人不哭。
其無女主,則男主拜女賓於寢門內;其無男主,則女主拜男賓於阼階下。
子幼,則以衰抱之,人爲之拜;爲後者不在,則有爵者辭,無爵者人爲之拜。
在竟內則俟之,在竟外則殯葬可也。
喪有無後,無無主。
君之喪:三日,子、夫人杖,五日既殯,
君大夫徹縣,士去琴瑟。
寢東首於北牖下。
廢牀。
徹褻衣,加新衣,體一人。
男女改服。
屬纊以俟絕氣。
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,婦人不死於男子之手。
君夫人卒於路寢,大夫世婦卒於適寢,內子未命,則死於下室。
遷屍於寢,士士之妻皆死於寢。
復,有林麓,則虞人設階;無林麓,則狄人設階。
小臣復,復者朝服。
君以卷,夫人以屈狄;大夫以玄赬,世婦以襢衣;士以爵弁,士妻以稅衣。
皆升自東榮,中屋履危,北面三號,衣投於前,司命受之,降自西北榮。
其爲賓,則公館復,私館不復;其在野,則升其乘車之左轂而復。
復衣不以衣屍,不以斂。
婦人復,不以袡。
凡復,男子稱名,婦人稱字。
唯哭先復,復而後行死事。
始卒,主人啼,兄弟哭,婦人哭踊。
既正屍,子坐於東方,卿大夫父兄子姓立於東方,有司庶士哭於堂下北面;夫人坐於西方,內命婦姑姊妹子姓立於西方,外命婦率外宗哭於堂上北面。
大夫之喪,主人坐於東方,主婦坐於西方,其有命夫命婦則坐,無則皆立。
士之喪,主人父兄子姓皆坐於東方,主婦姑姊妹子姓皆坐於西方。
凡哭屍於室者,主人二手承衾而哭。
君之喪,未小斂,爲寄公國賓出;大夫之喪,未小斂,爲君命出;士之喪,於大夫不當斂而出。
凡主人之出也,徒跣扱衽拊心,降自西階。
君拜寄公國賓於位;大夫於君命,迎於寢門外,使者升堂致命,主人拜於下;士於大夫親吊則與之哭;不逆於門外,夫人爲寄公夫人出,命婦爲夫人之命出,士妻不當斂,則爲命婦出。
小斂,主人即位於戶內,主婦東面,乃斂。
卒斂,主人馮之踊,主婦亦如之。
主人袒說髦,括髮以麻,婦人髽,帶麻於房中。
徹帷,男女奉屍夷於堂,降拜:君拜寄公國賓,大夫士拜卿大夫於位,於士旁三拜;夫人亦拜寄公夫人於堂上,大夫內子士妻特拜,命婦泛拜衆賓於堂上。
主人即位,襲帶絰踊─-母之喪,即位而免,乃奠。
吊者襲裘,加武帶絰,與主人拾踊。
君喪,虞人出木角,狄人出壺,雍人出鼎,司馬縣之,乃官代哭,大夫官代哭不縣壺,士代哭不以官。
君堂上二燭、下二燭,大夫堂上一燭、下二燭,士堂上一燭、下一燭。
賓出徹帷。
哭屍於堂上,主人在東方,由外來者在西方,諸婦南鄉。
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,下堂不哭;男子出寢門見人不哭。
其無女主,則男主拜女賓於寢門內;其無男主,則女主拜男賓於阼階下。
子幼,則以衰抱之,人爲之拜;爲後者不在,則有爵者辭,無爵者人爲之拜。
在竟內則俟之,在竟外則殯葬可也。
喪有無後,無無主。
君之喪:三日,子、夫人杖,五日既殯,
有父之喪,如未沒喪而母死,其除父之喪也,服其除服。
卒事,反喪服。
雖諸父昆弟之喪,如當父母之喪,其除諸父昆弟之喪也,皆服其除喪之服。
卒事,反喪服。
如三年之喪,則既顈,其練祥皆同。
王父死,未練祥而孫又死,猶是附於王父也。
有殯,聞外喪,哭之他室。
入奠,卒奠,出,改服即位,如始即位之禮。
大夫、士將與祭於公,既視濯,而父母死,則猶是與祭也,次於異宮。
既祭,釋服出公門外,哭而歸。
其它如奔喪之禮。
如未視濯,則使人告。
告者反,而後哭。
如諸父昆弟姑姊妹之喪,則既宿,則與祭。
卒事,出公門,釋服而後歸。
其它如奔喪之禮。
如同宮,則次於異宮。
曾子問曰:「卿大夫將爲屍於公,受宿矣,而有齊衰內喪,則如之何?」孔子曰:「出舍乎公宮以待事,禮也。」孔子曰:「屍弁冕而出,卿、大夫、士皆下之。
屍必式,必有前驅。」
父母之喪,將祭,而昆弟死;既殯而祭。
如同宮,則雖臣妾,葬而後祭。
祭,主人之升降散等,執事者亦散等。
雖虞附亦然。
自諸侯達諸士,小祥之祭,主人之酢也嚌之;衆賓兄弟,則皆啐之。
大祥:主人啐之,衆賓兄弟皆飲之,可也。
凡侍祭喪者,告賓祭薦而不食。
子貢問喪,子曰:「敬爲上,哀次之,瘠爲下。
顏色稱其情;戚容稱其服。」請問兄弟之喪,子曰:「兄弟之喪,則存乎書策矣。」君子不奪人之喪,亦不可奪喪也。
孔子曰:「少連、大連善居喪,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,期悲哀,三年憂。
東夷之子也。」
三年之喪,言而不語,對而不問:廬,堊室之中,不與人坐焉;在堊室之中,非時見乎母也,不入門。
疏衰皆居堊室不廬。
廬,嚴者也。
妻視叔父母,姑姊妹視兄弟,長、中、下殤視成人。
親喪外除,兄弟之喪內除。
視君之母與妻,比之兄弟。
發諸顏色者,亦不飲食也。
免喪之外,行於道路,見似目瞿,聞名心瞿。
吊死而問疾,顏色戚容必有以異於人也。
如此而後可以服三年之喪。
其餘則直道而行之,是也。
祥,主人之除也,於夕爲期,朝服。
祥因其故服。
子游曰:「既祥,雖不當縞者必縞,然後反服。」當袒,大夫至,雖當踊,絕踊而拜之,反改成踊,乃襲。
於士,既事成踊,襲而後拜之,不改成踊。
上大夫之虞也,少牢。
卒哭成事,附,皆大牢。
下大夫之虞也,特牲。
卒哭成事,附,皆少牢。
祝稱卜葬虞,子孫曰哀,夫曰乃,兄弟曰某,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。
古者,貴賤皆杖。
叔孫武叔朝,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,於是有爵而後杖也。
鑿巾以飯,公羊賈爲之也。
冒者何也?所以掩形也。
自襲以至小斂,不設冒則形,是
卒事,反喪服。
雖諸父昆弟之喪,如當父母之喪,其除諸父昆弟之喪也,皆服其除喪之服。
卒事,反喪服。
如三年之喪,則既顈,其練祥皆同。
王父死,未練祥而孫又死,猶是附於王父也。
有殯,聞外喪,哭之他室。
入奠,卒奠,出,改服即位,如始即位之禮。
大夫、士將與祭於公,既視濯,而父母死,則猶是與祭也,次於異宮。
既祭,釋服出公門外,哭而歸。
其它如奔喪之禮。
如未視濯,則使人告。
告者反,而後哭。
如諸父昆弟姑姊妹之喪,則既宿,則與祭。
卒事,出公門,釋服而後歸。
其它如奔喪之禮。
如同宮,則次於異宮。
曾子問曰:「卿大夫將爲屍於公,受宿矣,而有齊衰內喪,則如之何?」孔子曰:「出舍乎公宮以待事,禮也。」孔子曰:「屍弁冕而出,卿、大夫、士皆下之。
屍必式,必有前驅。」
父母之喪,將祭,而昆弟死;既殯而祭。
如同宮,則雖臣妾,葬而後祭。
祭,主人之升降散等,執事者亦散等。
雖虞附亦然。
自諸侯達諸士,小祥之祭,主人之酢也嚌之;衆賓兄弟,則皆啐之。
大祥:主人啐之,衆賓兄弟皆飲之,可也。
凡侍祭喪者,告賓祭薦而不食。
子貢問喪,子曰:「敬爲上,哀次之,瘠爲下。
顏色稱其情;戚容稱其服。」請問兄弟之喪,子曰:「兄弟之喪,則存乎書策矣。」君子不奪人之喪,亦不可奪喪也。
孔子曰:「少連、大連善居喪,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,期悲哀,三年憂。
東夷之子也。」
三年之喪,言而不語,對而不問:廬,堊室之中,不與人坐焉;在堊室之中,非時見乎母也,不入門。
疏衰皆居堊室不廬。
廬,嚴者也。
妻視叔父母,姑姊妹視兄弟,長、中、下殤視成人。
親喪外除,兄弟之喪內除。
視君之母與妻,比之兄弟。
發諸顏色者,亦不飲食也。
免喪之外,行於道路,見似目瞿,聞名心瞿。
吊死而問疾,顏色戚容必有以異於人也。
如此而後可以服三年之喪。
其餘則直道而行之,是也。
祥,主人之除也,於夕爲期,朝服。
祥因其故服。
子游曰:「既祥,雖不當縞者必縞,然後反服。」當袒,大夫至,雖當踊,絕踊而拜之,反改成踊,乃襲。
於士,既事成踊,襲而後拜之,不改成踊。
上大夫之虞也,少牢。
卒哭成事,附,皆大牢。
下大夫之虞也,特牲。
卒哭成事,附,皆少牢。
祝稱卜葬虞,子孫曰哀,夫曰乃,兄弟曰某,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。
古者,貴賤皆杖。
叔孫武叔朝,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,於是有爵而後杖也。
鑿巾以飯,公羊賈爲之也。
冒者何也?所以掩形也。
自襲以至小斂,不設冒則形,是
王者之制祿爵,公侯伯子男,凡五等。
諸侯之上大夫卿,下大夫,上士中士下士,凡五等。
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
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於天子,附於諸侯曰附庸。
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,天子之卿視伯,天子之大夫視子男,天子之元士視附庸。
制:農田百畝。
百畝之分:上農夫食九人,其次食八人,其次食七人,其次食六人;下農夫食五人。
庶人在官者,其祿以是爲差也。
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,祿足以代其耕也。
中士倍下士,上士倍中士,下大夫倍上士;卿,四大夫祿;君,十卿祿。
次國之卿,三大夫祿;君,十卿祿。
小國之卿,倍大夫祿,君十卿祿。
次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中,中當其下,下當其上大夫。
小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下卿,中當其上大夫,下當其下大夫,其有中士、下士者,數各居其上之三分。
凡四海之內九州島島,州方千里。
州,建百里之國三十,七十里之國六十,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,凡二百一十國;名山大澤不以封,其餘以爲附庸間田。
八州,州二百一十國。
天子之縣內,方百里之國九,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,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,凡九十三國;名山大澤不以晳,其餘以祿士,以爲間田。
凡九州島島,千七百七十三國。
天子之元士、諸侯之附庸不與。
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,千里之內以爲御。
千里之外,設方伯。
五國以爲屬,屬有長。
十國以爲連,連有帥。
三十國以爲卒,卒有正。
二百一十國以爲州,州有伯。
八州八伯,五十六正,百六十八帥,三百三十六長。
八伯各以其屬,屬於天子之老二人,分天下以爲左右,曰二伯。
千里之內曰甸,千里之外,曰採、曰流。
天子:三公,九卿,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。
大國:三卿;皆命於天子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次國:三卿;二卿命於天子,一卿命於其君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小國:二卿;皆命於其君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,監於方伯之國,國三人。
天子之縣內諸侯,祿也;外諸侯,嗣也。
制:三公,一命卷;若有加,則賜也。
不過九命。
次國之君,不過七命;小國之君,不過五命。
大國之卿,不過三命;下卿再命,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。
凡官民材,必先論之。
論辨然後使之,任事然後爵之,位定然後祿之。
爵人於朝,與士共之。
刑人於市,與衆棄之。
是故公家不畜刑人,大夫弗養,士遇之塗弗與言也;屏之四方,唯其所之,不及以政,亦弗故生也。
諸侯之於天子也,比年一小聘,三年一大聘,五年一朝。
天子五年一巡守:歲二月,東巡守至於岱宗,柴而望
諸侯之上大夫卿,下大夫,上士中士下士,凡五等。
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
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於天子,附於諸侯曰附庸。
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,天子之卿視伯,天子之大夫視子男,天子之元士視附庸。
制:農田百畝。
百畝之分:上農夫食九人,其次食八人,其次食七人,其次食六人;下農夫食五人。
庶人在官者,其祿以是爲差也。
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,祿足以代其耕也。
中士倍下士,上士倍中士,下大夫倍上士;卿,四大夫祿;君,十卿祿。
次國之卿,三大夫祿;君,十卿祿。
小國之卿,倍大夫祿,君十卿祿。
次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中,中當其下,下當其上大夫。
小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下卿,中當其上大夫,下當其下大夫,其有中士、下士者,數各居其上之三分。
凡四海之內九州島島,州方千里。
州,建百里之國三十,七十里之國六十,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,凡二百一十國;名山大澤不以封,其餘以爲附庸間田。
八州,州二百一十國。
天子之縣內,方百里之國九,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,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,凡九十三國;名山大澤不以晳,其餘以祿士,以爲間田。
凡九州島島,千七百七十三國。
天子之元士、諸侯之附庸不與。
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,千里之內以爲御。
千里之外,設方伯。
五國以爲屬,屬有長。
十國以爲連,連有帥。
三十國以爲卒,卒有正。
二百一十國以爲州,州有伯。
八州八伯,五十六正,百六十八帥,三百三十六長。
八伯各以其屬,屬於天子之老二人,分天下以爲左右,曰二伯。
千里之內曰甸,千里之外,曰採、曰流。
天子:三公,九卿,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。
大國:三卿;皆命於天子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次國:三卿;二卿命於天子,一卿命於其君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小國:二卿;皆命於其君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,監於方伯之國,國三人。
天子之縣內諸侯,祿也;外諸侯,嗣也。
制:三公,一命卷;若有加,則賜也。
不過九命。
次國之君,不過七命;小國之君,不過五命。
大國之卿,不過三命;下卿再命,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。
凡官民材,必先論之。
論辨然後使之,任事然後爵之,位定然後祿之。
爵人於朝,與士共之。
刑人於市,與衆棄之。
是故公家不畜刑人,大夫弗養,士遇之塗弗與言也;屏之四方,唯其所之,不及以政,亦弗故生也。
諸侯之於天子也,比年一小聘,三年一大聘,五年一朝。
天子五年一巡守:歲二月,東巡守至於岱宗,柴而望
孟春之月,日在營室,昏參中,旦尾中。
其日甲乙。
其帝大皞,其神句芒。
其蟲鱗。
其音角,律中大蔟。
其數八。
其味酸,其臭羶。
其祀戶,祭先脾。
東風解凍,蟄蟲始振,魚上冰,獺祭魚,鴻雁來。
天子居青陽左個。
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旗,衣青衣,服倉玉,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
是月也,以立春。
先立春三日,大史謁之天子曰:某日立春,盛德在木。
天子乃齊。
立春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以迎春於東郊。
還反,賞公卿、諸侯、大夫於朝。
命相佈德和令,行慶施惠,下及兆民。
慶賜遂行,毋有不當。
乃命大史守典奉法,司天日月星辰之行,宿離不貸,毋失經紀,以初爲常。
是月也,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。
乃擇元辰,天子親載耒耜,措之參保介之御間,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躬耕帝藉。
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
反,執爵於大寢,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皆御,命曰:勞酒。
是月也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和同,草木萌動。
王命布農事,命田舍東郊,皆修封疆,審端經術。
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,五穀所殖,以教道民,必躬親之。
田事既飭,先定準直,農乃不惑。
是月也,命樂正入學習舞。
乃修祭典。
命祀山林川澤,犧牲毋用牝。
禁止伐木。
毋覆巢,毋殺孩蟲、胎、夭、飛鳥。
毋麑,毋卵。
毋聚大衆,毋置城郭。
掩骼埋胔。
是月也,不可以稱兵,稱兵必天殃。
兵戎不起,不可從我始。
毋變天之道,毋絕地之理,毋亂人之紀。
孟春行夏令,則雨水不時,草木蚤落,國時有恐。
行秋令則其民大疫,猋風暴雨總至,藜莠蓬蒿並興。
行冬令則水潦爲敗,雪霜大摯,首種不入。
仲春之月,日在奎,昏弧中,旦建星中。
其日甲乙,其帝大皞,其神句芒。
其蟲鱗。
其音角,律中夾鍾。
其數八。
其味酸,其臭羶,其祀戶,祭先脾。
始雨水,桃始華,倉庚鳴,鷹化爲鳩。
天子居青陽大廟,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旗,衣青衣,服倉玉,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
是月也,安萌芽,養幼少,存諸孤。
擇元日,命民社。
命有司省囹圄,去桎梏,毋肆掠,止獄訟。
是月也,玄鳥至。
至之日,以大牢祠於高禖。
天子親往,后妃帥九嬪御。
乃禮天子所御,帶以弓韣,授以弓矢,於高禖之前。
是月也,日夜分。
雷乃發聲,始電,蟄蟲鹹動,啓戶始出。
先雷三日,奮木鐸以令兆民曰:雷將發聲,有不戒其容止者,生子不備,必有兇災。
日夜分,則同度量,鈞衡石,角鬥甬,正權概。
是月也,耕者少舍。
乃修闔扇,寢廟畢備。
毋作大事,以妨農之事。
是月也,毋竭川澤,
其日甲乙。
其帝大皞,其神句芒。
其蟲鱗。
其音角,律中大蔟。
其數八。
其味酸,其臭羶。
其祀戶,祭先脾。
東風解凍,蟄蟲始振,魚上冰,獺祭魚,鴻雁來。
天子居青陽左個。
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旗,衣青衣,服倉玉,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
是月也,以立春。
先立春三日,大史謁之天子曰:某日立春,盛德在木。
天子乃齊。
立春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以迎春於東郊。
還反,賞公卿、諸侯、大夫於朝。
命相佈德和令,行慶施惠,下及兆民。
慶賜遂行,毋有不當。
乃命大史守典奉法,司天日月星辰之行,宿離不貸,毋失經紀,以初爲常。
是月也,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。
乃擇元辰,天子親載耒耜,措之參保介之御間,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躬耕帝藉。
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
反,執爵於大寢,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皆御,命曰:勞酒。
是月也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和同,草木萌動。
王命布農事,命田舍東郊,皆修封疆,審端經術。
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,五穀所殖,以教道民,必躬親之。
田事既飭,先定準直,農乃不惑。
是月也,命樂正入學習舞。
乃修祭典。
命祀山林川澤,犧牲毋用牝。
禁止伐木。
毋覆巢,毋殺孩蟲、胎、夭、飛鳥。
毋麑,毋卵。
毋聚大衆,毋置城郭。
掩骼埋胔。
是月也,不可以稱兵,稱兵必天殃。
兵戎不起,不可從我始。
毋變天之道,毋絕地之理,毋亂人之紀。
孟春行夏令,則雨水不時,草木蚤落,國時有恐。
行秋令則其民大疫,猋風暴雨總至,藜莠蓬蒿並興。
行冬令則水潦爲敗,雪霜大摯,首種不入。
仲春之月,日在奎,昏弧中,旦建星中。
其日甲乙,其帝大皞,其神句芒。
其蟲鱗。
其音角,律中夾鍾。
其數八。
其味酸,其臭羶,其祀戶,祭先脾。
始雨水,桃始華,倉庚鳴,鷹化爲鳩。
天子居青陽大廟,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旗,衣青衣,服倉玉,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
是月也,安萌芽,養幼少,存諸孤。
擇元日,命民社。
命有司省囹圄,去桎梏,毋肆掠,止獄訟。
是月也,玄鳥至。
至之日,以大牢祠於高禖。
天子親往,后妃帥九嬪御。
乃禮天子所御,帶以弓韣,授以弓矢,於高禖之前。
是月也,日夜分。
雷乃發聲,始電,蟄蟲鹹動,啓戶始出。
先雷三日,奮木鐸以令兆民曰:雷將發聲,有不戒其容止者,生子不備,必有兇災。
日夜分,則同度量,鈞衡石,角鬥甬,正權概。
是月也,耕者少舍。
乃修闔扇,寢廟畢備。
毋作大事,以妨農之事。
是月也,毋竭川澤,
后王命冢宰,降德於衆兆民。
子事父母,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縰笄總,拂髦冠緌纓,端韠紳,搢笏。
左右佩用,左佩紛帨、刀、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玦、捍、管、遰、大觿、木燧,偪,屨着綦。
婦事舅姑,如事父母。
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縰,笄總,衣紳。
左佩紛帨、刀、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箴、管、線、纊,施縏帙,大觿、木燧、衿纓,綦屨。
以適父母舅姑之所,及所,下氣怡聲,問衣燠寒,疾痛苛癢,而敬抑搔之。
出入,則或先或後,而敬扶持之。
進盥,少者奉盤,長者奉水,請沃盥,盥卒授巾。
問所欲而敬進之,柔色以溫之,饘酏、酒醴、芼羹、菽麥、蕡稻、黍粱、秫唯所欲,棗、慄、飴、蜜以甘之,堇、荁、枌、榆免槁薧滫以滑之,脂膏以膏之,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。
男女未冠笄者,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縰,拂髦總角,衿纓,皆佩容臭,昧爽而朝,問何食飲矣。
若已食則退,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。
凡內外,雞初鳴,鹹盥漱,衣服,斂枕簟,灑掃室堂及庭,布席,各從其事。
孺子蚤寢晏起,唯所欲,食無時。
由命士以上,父子皆異宮。
昧爽而朝,慈以旨甘,日出而退,各從其事,日入而夕,慈以旨甘。
父母舅姑將坐,奉席請何鄉;將衽,長者奉席請何趾。
少者執牀與坐,御者舉幾,斂席與簟,縣衾篋枕,斂簟而襡之。
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,杖屨只敬之,勿敢近。
敦牟卮匜,非餕莫敢用;與恆食飲,非餕,莫之敢飲食。
父母在,朝夕恆食,子婦佐餕,既食恆餕,父沒母存,冢子御食,羣子婦佐餕如初,旨甘柔滑,孺子餕。
在父母舅姑之所,有命之,應唯敬對。
進退周旋慎齊,升降出入揖遊,不敢噦噫、嚏咳、欠伸、跛倚、睇視,不敢唾洟;寒不敢襲,癢不敢搔;不有敬事,不敢袒裼,不涉不撅,褻衣衾不見裏。
父母唾洟不見,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浣;衣裳綻裂,紉箴請補綴。
五日,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,其間面垢,燂潘請靧;足垢,燂湯請洗。
少事長,賤事貴,共帥時。
男不言內,女不言外。
非祭非喪,不相授器。
其相授,則女受以篚,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。
外內不共井,不共湢浴,不通寢席,不通乞假,男女不通衣裳,內言不出,外言不入。
男子入內,不嘯不指,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
女子出門,必擁蔽其面,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
道路:男子由右,女子由左。
子婦孝者、敬者,父母舅姑之命,勿逆勿怠。
若飲食之,雖不耆,必嘗而待;加之衣服,雖不欲,必服而待;加之事,人待之,己雖弗欲,姑與之,而姑使之,而後復之。
子婦有勤勞之事,雖甚愛之,姑縱之,而寧數休之。
子婦
子事父母,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縰笄總,拂髦冠緌纓,端韠紳,搢笏。
左右佩用,左佩紛帨、刀、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玦、捍、管、遰、大觿、木燧,偪,屨着綦。
婦事舅姑,如事父母。
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縰,笄總,衣紳。
左佩紛帨、刀、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箴、管、線、纊,施縏帙,大觿、木燧、衿纓,綦屨。
以適父母舅姑之所,及所,下氣怡聲,問衣燠寒,疾痛苛癢,而敬抑搔之。
出入,則或先或後,而敬扶持之。
進盥,少者奉盤,長者奉水,請沃盥,盥卒授巾。
問所欲而敬進之,柔色以溫之,饘酏、酒醴、芼羹、菽麥、蕡稻、黍粱、秫唯所欲,棗、慄、飴、蜜以甘之,堇、荁、枌、榆免槁薧滫以滑之,脂膏以膏之,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。
男女未冠笄者,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縰,拂髦總角,衿纓,皆佩容臭,昧爽而朝,問何食飲矣。
若已食則退,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。
凡內外,雞初鳴,鹹盥漱,衣服,斂枕簟,灑掃室堂及庭,布席,各從其事。
孺子蚤寢晏起,唯所欲,食無時。
由命士以上,父子皆異宮。
昧爽而朝,慈以旨甘,日出而退,各從其事,日入而夕,慈以旨甘。
父母舅姑將坐,奉席請何鄉;將衽,長者奉席請何趾。
少者執牀與坐,御者舉幾,斂席與簟,縣衾篋枕,斂簟而襡之。
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,杖屨只敬之,勿敢近。
敦牟卮匜,非餕莫敢用;與恆食飲,非餕,莫之敢飲食。
父母在,朝夕恆食,子婦佐餕,既食恆餕,父沒母存,冢子御食,羣子婦佐餕如初,旨甘柔滑,孺子餕。
在父母舅姑之所,有命之,應唯敬對。
進退周旋慎齊,升降出入揖遊,不敢噦噫、嚏咳、欠伸、跛倚、睇視,不敢唾洟;寒不敢襲,癢不敢搔;不有敬事,不敢袒裼,不涉不撅,褻衣衾不見裏。
父母唾洟不見,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浣;衣裳綻裂,紉箴請補綴。
五日,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,其間面垢,燂潘請靧;足垢,燂湯請洗。
少事長,賤事貴,共帥時。
男不言內,女不言外。
非祭非喪,不相授器。
其相授,則女受以篚,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。
外內不共井,不共湢浴,不通寢席,不通乞假,男女不通衣裳,內言不出,外言不入。
男子入內,不嘯不指,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
女子出門,必擁蔽其面,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
道路:男子由右,女子由左。
子婦孝者、敬者,父母舅姑之命,勿逆勿怠。
若飲食之,雖不耆,必嘗而待;加之衣服,雖不欲,必服而待;加之事,人待之,己雖弗欲,姑與之,而姑使之,而後復之。
子婦有勤勞之事,雖甚愛之,姑縱之,而寧數休之。
子婦
文王之爲世子,朝於王季,日三。
雞初鳴而衣服,至於寢門外,問內豎之御者曰:「今日安否何如?」內豎曰:「安。」文王乃喜。
及日中,又至,亦如之。
及莫,又至,亦如之。
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文王,文王色憂,行不能正履。
王季腹膳,然後亦復初。
食上,必在,視寒暖之節,食下,問所膳;命膳宰曰:「末有原!」應曰:「諾。」然後退。
武王帥而行之,不敢有加焉。
文王有疾,武王不脫冠帶而養。
文王一飯,亦一飯;文王再飯,亦再飯。
旬有二日乃間。
文王謂武王曰:「女何夢矣?」武王對曰:「夢帝與我九齡。」文王曰:「女以爲何也?」武王曰:「西方有九國焉,君王其終撫諸?」文王曰:「非也。
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
我百爾九十,吾與爾三焉。」文王九十七乃終,武王九十三而終。
成王幼,不能蒞阼,周公相,踐阼而治。
抗世子法於伯禽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道也;成王有過,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。
文王之爲世子也。
凡學世子及學士,必時。
春夏學干戈,秋冬學羽龠,皆於東序。
小樂正學幹,大胥贊之。
龠師學戈,龠師丞贊之。
胥鼓南。
春誦夏弦,大師詔之。
瞽宗秋學禮,執禮者詔之;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
禮在瞽宗,書在上庠。
凡祭與養老,乞言,合語之禮,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。
大樂正學舞干鏚,語說,命乞言,皆大樂正授數,大司成論說在東序。
凡侍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間三席,可以問。
終則負牆,列事未盡,不問。
凡學,春官釋奠於其先師,秋冬亦如之。
凡始立學者,必釋奠於先聖先師;及行事,必以幣。
凡釋奠者,必有合也,有國故則否。
凡大合樂,必遂養老。
凡語於郊者,必取賢斂才焉。
或以德進,或以事舉,或以言揚。
曲藝皆誓之,以待又語。
三而一有焉,乃進其等,以其序,謂之郊人,遠之。
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。
始立學者,既興器用幣,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器,乃退。
儐於東序,一獻,無介語可也。
教世子。
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。
樂,所以修內也;禮,所以修外也。
禮樂交錯於中,發形於外,是故其成也懌,恭敬而溫文。
立大傅、少傅以養之,欲其知父子、君臣之道也。
大傅審父子、君臣之道以示之;少傅奉世子,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。
大傅在前,少傅在後;入則有保,出則有師,是以教喻而德成也。
師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;保也者,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。
《記》曰:「虞、夏、商、周,有師保,有疑丞。」設四輔及三公。
不必備,唯其人。
語使能也。
君子曰德,德成而教尊,教尊而官正,官正而國治,君之謂也。
雞初鳴而衣服,至於寢門外,問內豎之御者曰:「今日安否何如?」內豎曰:「安。」文王乃喜。
及日中,又至,亦如之。
及莫,又至,亦如之。
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文王,文王色憂,行不能正履。
王季腹膳,然後亦復初。
食上,必在,視寒暖之節,食下,問所膳;命膳宰曰:「末有原!」應曰:「諾。」然後退。
武王帥而行之,不敢有加焉。
文王有疾,武王不脫冠帶而養。
文王一飯,亦一飯;文王再飯,亦再飯。
旬有二日乃間。
文王謂武王曰:「女何夢矣?」武王對曰:「夢帝與我九齡。」文王曰:「女以爲何也?」武王曰:「西方有九國焉,君王其終撫諸?」文王曰:「非也。
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
我百爾九十,吾與爾三焉。」文王九十七乃終,武王九十三而終。
成王幼,不能蒞阼,周公相,踐阼而治。
抗世子法於伯禽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道也;成王有過,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。
文王之爲世子也。
凡學世子及學士,必時。
春夏學干戈,秋冬學羽龠,皆於東序。
小樂正學幹,大胥贊之。
龠師學戈,龠師丞贊之。
胥鼓南。
春誦夏弦,大師詔之。
瞽宗秋學禮,執禮者詔之;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
禮在瞽宗,書在上庠。
凡祭與養老,乞言,合語之禮,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。
大樂正學舞干鏚,語說,命乞言,皆大樂正授數,大司成論說在東序。
凡侍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間三席,可以問。
終則負牆,列事未盡,不問。
凡學,春官釋奠於其先師,秋冬亦如之。
凡始立學者,必釋奠於先聖先師;及行事,必以幣。
凡釋奠者,必有合也,有國故則否。
凡大合樂,必遂養老。
凡語於郊者,必取賢斂才焉。
或以德進,或以事舉,或以言揚。
曲藝皆誓之,以待又語。
三而一有焉,乃進其等,以其序,謂之郊人,遠之。
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。
始立學者,既興器用幣,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器,乃退。
儐於東序,一獻,無介語可也。
教世子。
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。
樂,所以修內也;禮,所以修外也。
禮樂交錯於中,發形於外,是故其成也懌,恭敬而溫文。
立大傅、少傅以養之,欲其知父子、君臣之道也。
大傅審父子、君臣之道以示之;少傅奉世子,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。
大傅在前,少傅在後;入則有保,出則有師,是以教喻而德成也。
師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;保也者,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。
《記》曰:「虞、夏、商、周,有師保,有疑丞。」設四輔及三公。
不必備,唯其人。
語使能也。
君子曰德,德成而教尊,教尊而官正,官正而國治,君之謂也。
祭法: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,祖顓頊而宗堯。
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,祖顓頊而宗禹。
殷人禘嚳而郊冥,祖契而宗湯。
周人禘嚳而郊稷,祖文王而宗武王。
燔柴於泰壇,祭天也;瘞埋於泰折,祭地也;用騂犢。
埋少牢於泰昭,祭時也;相近於坎壇,祭寒暑也。
王宮,祭日也;夜明,祭月也;幽宗,祭星也;雩宗,祭水旱也;四坎壇,祭四時也。
山林、川穀、丘陵,能出雲爲風雨,見怪物,皆曰神。
有天下者,祭百神。
諸侯在其地則祭之,亡其地則不祭。
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,皆曰命。
其萬物死,皆曰折;人死,曰鬼;此五代之所不變也。
七代之所以更立者:禘、郊、宗、祖;其餘不變也。
天下有王,分地建國,置都立邑,設廟祧壇墠而祭之,乃爲親疏多少之數。
是故:王立七廟,一罈一墠,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曰顯考廟,曰祖考廟;皆月祭之。
遠廟爲祧,有二祧,享嘗乃止。
去祧爲壇,去壇爲墠。
壇墠,有禱焉祭之,無禱乃止。
去墠曰鬼。
諸侯立五廟,一罈一墠。
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皆月祭之;顯考廟,祖考廟,享嘗乃止。
去祖爲壇,去壇爲墠。
壇墠,有禱焉祭之,無禱乃止。
去墠爲鬼。
大夫立三廟二壇,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享嘗乃止。
顯考祖考無廟,有禱焉,爲壇祭之。
去壇爲鬼。
適士二廟一罈,曰考廟,曰王考廟,享嘗乃止。
皇考無廟,有禱焉,爲壇祭之。
去壇爲鬼。
官師一廟,曰考廟。
王考無廟而祭之,去王考曰鬼。
庶士庶人無廟,死曰鬼。
王爲羣姓立社,曰大社。
王自爲立社,曰王社。
諸侯爲百姓立社,曰國社。
諸侯自立社,曰侯社。
大夫以下,成羣立社曰置社。
王爲羣姓立七祀:曰司命,曰中溜,曰國門,曰國行,曰泰厲,曰戶,曰竈。
王自爲立七祀。
諸侯爲國立五祀,曰司命,曰中溜,曰國門,曰國行,曰公厲。
諸侯自爲立五祀。
大夫立三祀:曰族厲,曰門,曰行。
適士立二祀:曰門,曰行。
庶士、庶人立一祀,或立戶,或立竈。
王下祭殤五:適子、適孫、適曾孫、適玄孫、適來孫。
諸侯下祭三,大夫下祭二,適士及庶人,祭子而止。
夫聖王之制祭祀也:法施於民則祀之,以死勤事則祀之,以勞定國則祀之,能御大菑則祀之,能捍大患則祀之。
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農,能殖百穀;夏之衰也,周棄繼之,故祀以爲稷。
共工氏之霸九州島島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州島島,故祀以爲社。
帝嚳能序星辰以着衆;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;舜勤衆事而野死。
鯀鄣洪水而殛死,禹能修鯀之功。
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,顓頊能修之。
契爲司徒而民成;冥勤
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,祖顓頊而宗禹。
殷人禘嚳而郊冥,祖契而宗湯。
周人禘嚳而郊稷,祖文王而宗武王。
燔柴於泰壇,祭天也;瘞埋於泰折,祭地也;用騂犢。
埋少牢於泰昭,祭時也;相近於坎壇,祭寒暑也。
王宮,祭日也;夜明,祭月也;幽宗,祭星也;雩宗,祭水旱也;四坎壇,祭四時也。
山林、川穀、丘陵,能出雲爲風雨,見怪物,皆曰神。
有天下者,祭百神。
諸侯在其地則祭之,亡其地則不祭。
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,皆曰命。
其萬物死,皆曰折;人死,曰鬼;此五代之所不變也。
七代之所以更立者:禘、郊、宗、祖;其餘不變也。
天下有王,分地建國,置都立邑,設廟祧壇墠而祭之,乃爲親疏多少之數。
是故:王立七廟,一罈一墠,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曰顯考廟,曰祖考廟;皆月祭之。
遠廟爲祧,有二祧,享嘗乃止。
去祧爲壇,去壇爲墠。
壇墠,有禱焉祭之,無禱乃止。
去墠曰鬼。
諸侯立五廟,一罈一墠。
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皆月祭之;顯考廟,祖考廟,享嘗乃止。
去祖爲壇,去壇爲墠。
壇墠,有禱焉祭之,無禱乃止。
去墠爲鬼。
大夫立三廟二壇,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享嘗乃止。
顯考祖考無廟,有禱焉,爲壇祭之。
去壇爲鬼。
適士二廟一罈,曰考廟,曰王考廟,享嘗乃止。
皇考無廟,有禱焉,爲壇祭之。
去壇爲鬼。
官師一廟,曰考廟。
王考無廟而祭之,去王考曰鬼。
庶士庶人無廟,死曰鬼。
王爲羣姓立社,曰大社。
王自爲立社,曰王社。
諸侯爲百姓立社,曰國社。
諸侯自立社,曰侯社。
大夫以下,成羣立社曰置社。
王爲羣姓立七祀:曰司命,曰中溜,曰國門,曰國行,曰泰厲,曰戶,曰竈。
王自爲立七祀。
諸侯爲國立五祀,曰司命,曰中溜,曰國門,曰國行,曰公厲。
諸侯自爲立五祀。
大夫立三祀:曰族厲,曰門,曰行。
適士立二祀:曰門,曰行。
庶士、庶人立一祀,或立戶,或立竈。
王下祭殤五:適子、適孫、適曾孫、適玄孫、適來孫。
諸侯下祭三,大夫下祭二,適士及庶人,祭子而止。
夫聖王之制祭祀也:法施於民則祀之,以死勤事則祀之,以勞定國則祀之,能御大菑則祀之,能捍大患則祀之。
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農,能殖百穀;夏之衰也,周棄繼之,故祀以爲稷。
共工氏之霸九州島島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州島島,故祀以爲社。
帝嚳能序星辰以着衆;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;舜勤衆事而野死。
鯀鄣洪水而殛死,禹能修鯀之功。
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,顓頊能修之。
契爲司徒而民成;冥勤
凡治人之道,莫急於禮。
禮有五經,莫重於祭。
夫祭者,非物自外至者也,自中出生於心也;心怵而奉之以禮。
是故,唯賢者能盡祭之義。
賢者之祭也,必受其福。
非世所謂福也。
福者,備也;備者,百順之名也。
無所不順者,謂之備。
言:內盡於己,而外順於道也。
忠臣以事其君,孝子以事其親,其本一也。
上則順於鬼神,外則順於君長,內則以孝於親。
如此之謂備。
唯賢者能備,能備然後能祭。
是故,賢者之祭也:致其誠信與其忠敬,奉之以物,道之以禮,安之以樂,參之以時。
明薦之而已矣。
不求其爲。
此孝子之心也。
祭者,所以追養繼孝也。
孝者畜也。
順於道不逆於倫,是之謂畜。
是故,孝子之事親也,有三道焉:生則養,沒則喪,喪畢則祭。
養則觀其順也,喪則觀其哀也,祭則觀其敬而時也。
盡此三道者,孝子之行也。
既內自盡,又外求助,昏禮是也。
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:「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,事宗廟社稷。」此求助之本也。
夫祭也者,必夫婦親之,所以備外內之官也;官備則具備。
水草之菹,陸產之醢,小物備矣;三牲之俎,八簋之實,美物備矣;昆蟲之異,草木之實,陰陽之物備矣。
凡天之所生,地之所長,茍可薦者,莫不鹹在,示盡物也。
外則盡物,內則盡志,此祭之心也。
是故,天子親耕於南郊,以共齊盛;王后蠶於北郊,以共純服。
諸侯耕於東郊,亦以共齊盛;夫人蠶於北郊,以共冕服。
天子諸侯非莫耕也,王后夫人非莫蠶也,身致其誠信,誠信之謂盡,盡之謂敬,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,此祭之道也。
及時將祭,君子乃齊。
齊之爲言齊也。
齊不齊以致齊者也。
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,非有恭敬也,則不齊。
不齊則於物無防也,嗜慾無止也。
及其將齊也,防其邪物,訖其嗜慾,耳不聽樂。
故記曰:「齊者不樂」,言不敢散其志也。
心不茍慮,必依於道;手足不茍動,必依於禮。
是故君子之齊也,專致其精明之德也。
故散齊七日以定之,致齊三日以齊之。
定之之謂齊。
齊者精明之至也,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。
是故,先期旬有一日,宮宰宿夫人,夫人亦散齊七日,致齊三日。
君致齊於外,夫人致齊於內,然後會於大廟。
君純冕立於阼,夫人副褘立於東房。
君執圭瓚裸屍,大宗執璋瓚亞裸。
及迎牲,君執紖,卿大夫從士執芻。
宗婦執盎從夫人薦涗水。
君執鸞刀羞嚌,夫人薦豆,此之謂夫婦親之。
及入舞,君執干鏚就舞位,君爲東上,冕而揔幹,率其羣臣,以樂皇屍。
是故天子之祭也,與天下樂之;諸侯之祭也,與竟內樂之。
冕而揔幹,率其羣臣,以樂皇屍,此與竟內樂之之義也。
夫祭有三重焉:獻之屬
禮有五經,莫重於祭。
夫祭者,非物自外至者也,自中出生於心也;心怵而奉之以禮。
是故,唯賢者能盡祭之義。
賢者之祭也,必受其福。
非世所謂福也。
福者,備也;備者,百順之名也。
無所不順者,謂之備。
言:內盡於己,而外順於道也。
忠臣以事其君,孝子以事其親,其本一也。
上則順於鬼神,外則順於君長,內則以孝於親。
如此之謂備。
唯賢者能備,能備然後能祭。
是故,賢者之祭也:致其誠信與其忠敬,奉之以物,道之以禮,安之以樂,參之以時。
明薦之而已矣。
不求其爲。
此孝子之心也。
祭者,所以追養繼孝也。
孝者畜也。
順於道不逆於倫,是之謂畜。
是故,孝子之事親也,有三道焉:生則養,沒則喪,喪畢則祭。
養則觀其順也,喪則觀其哀也,祭則觀其敬而時也。
盡此三道者,孝子之行也。
既內自盡,又外求助,昏禮是也。
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:「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,事宗廟社稷。」此求助之本也。
夫祭也者,必夫婦親之,所以備外內之官也;官備則具備。
水草之菹,陸產之醢,小物備矣;三牲之俎,八簋之實,美物備矣;昆蟲之異,草木之實,陰陽之物備矣。
凡天之所生,地之所長,茍可薦者,莫不鹹在,示盡物也。
外則盡物,內則盡志,此祭之心也。
是故,天子親耕於南郊,以共齊盛;王后蠶於北郊,以共純服。
諸侯耕於東郊,亦以共齊盛;夫人蠶於北郊,以共冕服。
天子諸侯非莫耕也,王后夫人非莫蠶也,身致其誠信,誠信之謂盡,盡之謂敬,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,此祭之道也。
及時將祭,君子乃齊。
齊之爲言齊也。
齊不齊以致齊者也。
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,非有恭敬也,則不齊。
不齊則於物無防也,嗜慾無止也。
及其將齊也,防其邪物,訖其嗜慾,耳不聽樂。
故記曰:「齊者不樂」,言不敢散其志也。
心不茍慮,必依於道;手足不茍動,必依於禮。
是故君子之齊也,專致其精明之德也。
故散齊七日以定之,致齊三日以齊之。
定之之謂齊。
齊者精明之至也,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。
是故,先期旬有一日,宮宰宿夫人,夫人亦散齊七日,致齊三日。
君致齊於外,夫人致齊於內,然後會於大廟。
君純冕立於阼,夫人副褘立於東房。
君執圭瓚裸屍,大宗執璋瓚亞裸。
及迎牲,君執紖,卿大夫從士執芻。
宗婦執盎從夫人薦涗水。
君執鸞刀羞嚌,夫人薦豆,此之謂夫婦親之。
及入舞,君執干鏚就舞位,君爲東上,冕而揔幹,率其羣臣,以樂皇屍。
是故天子之祭也,與天下樂之;諸侯之祭也,與竟內樂之。
冕而揔幹,率其羣臣,以樂皇屍,此與竟內樂之之義也。
夫祭有三重焉:獻之屬
仲尼燕居,子張、子貢、言遊侍,縱言至於禮。
子曰:「居!女三人者,吾語女禮,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。」子貢越席而對曰:「敢問何如?」子曰:「敬而不中禮,謂之野;恭而不中禮,謂之給;勇而不中禮,謂之逆。」子曰:「給奪慈仁。」子曰:「師,爾過;而商也不及。
子產猶衆人之母也,能食之不能教也。」子貢越席而對曰:「敢問將何以爲此中者也?」子曰:「禮乎禮!夫禮所以制中也。」
子貢退,言遊進曰:「敢問禮也者,領惡而全好者與?」子曰:「然。」「然則何如?」子曰:「郊社之義,所以仁鬼神也;嘗禘之禮,所以仁昭穆也;饋奠之禮,所以仁死喪也;射鄉之禮,所以仁鄉黨也;食饗之禮,所以仁賓客也。」子曰:「明乎郊社之義、嘗禘之禮,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!是故,以之居處有禮,故長幼辨也。
以之閨門之內有禮,故三族和也。
以之朝廷有禮,故官爵序也。
以之田獵有禮,故戎事閒也。
以之軍旅有禮,故武功成也。
是故,宮室得其度,量鼎得其象,味得其時,樂得其節,車得其式,鬼神得其饗,喪紀得其哀,辨說得其黨,官得其體,政事得其施;加於身而錯於前,凡衆之動得其宜。」
子曰:「禮者何也?即事之治也。
君子有其事,必有其治。
治國而無禮,譬猶瞽之無相與?倀倀其何之?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,非燭何見?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,耳目無所加,進退揖讓無所制。
是故,以之居處,長幼失其別;閨門,三族失其和;朝廷,官爵失其序;田獵,戎事失其策;軍旅,武功失其制;宮室,失其度;量鼎,失其象;味,失其時;樂,失其節;車,失其式;鬼神,失其饗;喪紀,失其哀;辯說,失其黨;官,失其體;政事,失其施;加於身而錯於前,凡衆之動,失其宜。
如此,則無以祖洽於衆也。」
子曰:「慎聽之!女三人者,吾語女:禮猶有九焉,大饗有四焉。
茍知此矣,雖在畎畝之中事之,聖人已。
兩君相見,揖讓而入門,入門而縣興;揖讓而升堂,升堂而樂闋。
下管《象》、《武》,《夏》、《龠》序興。
陳其薦俎,序其禮樂,備其百官。
如此,而後君子知仁焉。
行中規,還中矩,和鸞中採齊,客出以雍,徹以振羽。
是故,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。
入門而金作,示情也。
升歌《清廟》,示德也。
下而管《象》,示事也。
是故古之君子,不必親相與言也,以禮樂相示而已。」
子曰:「禮也者,理也;樂也者,節也。
君子無理不動,無節不作。
不能《詩》,於禮繆;不能樂,於禮素;薄於德,於禮虛。」子曰:「制度在禮,文爲在禮,行之,其在人乎!」子貢越席而對曰
子曰:「居!女三人者,吾語女禮,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。」子貢越席而對曰:「敢問何如?」子曰:「敬而不中禮,謂之野;恭而不中禮,謂之給;勇而不中禮,謂之逆。」子曰:「給奪慈仁。」子曰:「師,爾過;而商也不及。
子產猶衆人之母也,能食之不能教也。」子貢越席而對曰:「敢問將何以爲此中者也?」子曰:「禮乎禮!夫禮所以制中也。」
子貢退,言遊進曰:「敢問禮也者,領惡而全好者與?」子曰:「然。」「然則何如?」子曰:「郊社之義,所以仁鬼神也;嘗禘之禮,所以仁昭穆也;饋奠之禮,所以仁死喪也;射鄉之禮,所以仁鄉黨也;食饗之禮,所以仁賓客也。」子曰:「明乎郊社之義、嘗禘之禮,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!是故,以之居處有禮,故長幼辨也。
以之閨門之內有禮,故三族和也。
以之朝廷有禮,故官爵序也。
以之田獵有禮,故戎事閒也。
以之軍旅有禮,故武功成也。
是故,宮室得其度,量鼎得其象,味得其時,樂得其節,車得其式,鬼神得其饗,喪紀得其哀,辨說得其黨,官得其體,政事得其施;加於身而錯於前,凡衆之動得其宜。」
子曰:「禮者何也?即事之治也。
君子有其事,必有其治。
治國而無禮,譬猶瞽之無相與?倀倀其何之?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,非燭何見?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,耳目無所加,進退揖讓無所制。
是故,以之居處,長幼失其別;閨門,三族失其和;朝廷,官爵失其序;田獵,戎事失其策;軍旅,武功失其制;宮室,失其度;量鼎,失其象;味,失其時;樂,失其節;車,失其式;鬼神,失其饗;喪紀,失其哀;辯說,失其黨;官,失其體;政事,失其施;加於身而錯於前,凡衆之動,失其宜。
如此,則無以祖洽於衆也。」
子曰:「慎聽之!女三人者,吾語女:禮猶有九焉,大饗有四焉。
茍知此矣,雖在畎畝之中事之,聖人已。
兩君相見,揖讓而入門,入門而縣興;揖讓而升堂,升堂而樂闋。
下管《象》、《武》,《夏》、《龠》序興。
陳其薦俎,序其禮樂,備其百官。
如此,而後君子知仁焉。
行中規,還中矩,和鸞中採齊,客出以雍,徹以振羽。
是故,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。
入門而金作,示情也。
升歌《清廟》,示德也。
下而管《象》,示事也。
是故古之君子,不必親相與言也,以禮樂相示而已。」
子曰:「禮也者,理也;樂也者,節也。
君子無理不動,無節不作。
不能《詩》,於禮繆;不能樂,於禮素;薄於德,於禮虛。」子曰:「制度在禮,文爲在禮,行之,其在人乎!」子貢越席而對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