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亥仲秋,望前一日入雁山,越二日而反。
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,而山容壁色,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。
鲍甥孔巡曰:“盍记之?”余曰:“兹山不可记也。
永、柳诸山,乃荒陬中一邱一壑,子厚谪居,幽寻以送日月,故曲尽其形容。
若兹山,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,幽奇险峭,殊形诡状者,实大且多,欲雕绘而求其肖似,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,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。
”
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,则有二焉。
前此所见,如皖桐之浮山、金陵之摄山、临安之飞来峰,其崖洞非不秀美也,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,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,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。
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,盖壁立千仞,不可攀援,又所处僻远,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,即至亦不能久留,构架鸠工以自标揭,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。
又,凡山川之明媚者,能使游者欣然而乐,而兹山岩深壁削,仰而观俯而视者,严恭静正之心,不觉其自动,盖至此则万感绝,百虑冥,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。
察于此二者,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,圣贤成己成物之道,俱可得而见矣。
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,而山容壁色,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。
鲍甥孔巡曰:“盍记之?”余曰:“兹山不可记也。
永、柳诸山,乃荒陬中一邱一壑,子厚谪居,幽寻以送日月,故曲尽其形容。
若兹山,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,幽奇险峭,殊形诡状者,实大且多,欲雕绘而求其肖似,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,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。
”
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,则有二焉。
前此所见,如皖桐之浮山、金陵之摄山、临安之飞来峰,其崖洞非不秀美也,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,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,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。
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,盖壁立千仞,不可攀援,又所处僻远,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,即至亦不能久留,构架鸠工以自标揭,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。
又,凡山川之明媚者,能使游者欣然而乐,而兹山岩深壁削,仰而观俯而视者,严恭静正之心,不觉其自动,盖至此则万感绝,百虑冥,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。
察于此二者,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,圣贤成己成物之道,俱可得而见矣。
凡人陆行则劳,水行则逸。
然游山者,往往多陆而少水。
惟武夷两山夹溪,一小舟横曳而上,溪河湍激,助作声响。
客或坐或卧,或偃仰,惟意所适,而奇景尽获,洵游山者之最也。
余宿武夷宫,下曼亭峰,登舟,语引路者曰:“此山有九曲名,倘过一曲,汝必告。
”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,三峰比肩,睾如也。
二曲而至铁城障,长屏遮迣,翰音难登。
三曲而至虹桥岩,穴中庋柱栱百千,横斜参差,不腐朽亦不倾落。
四、五曲而至文公书院。
六曲而至晒布崖,崖状斩绝,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,壁立戌削,势逸不可止。
窃笑人逞势,天必夭阏之,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,凌逼莽苍,而天不怒,何耶?七曲而至天游,山愈高,径愈仄,竹树愈密。
一楼凭空起,众山在下,如张周官《王会图》,八荒蹲伏;又如禹铸九鼎,罔象、夔魈,轩豁呈形。
是夕月大明,三更风起,万怪腾踔,如欲上楼。
揭炼师能诗与谈,烛跋,旋即就眠。
一夜魂营营然,犹与烟云往来。
次早至小桃源、伏虎岩,是武夷之八曲也。
闻九曲无甚奇胜,遂即自崖而返。
嘻!余学古文者也,以文论山:武夷无直笔,故曲;无平笔,故峭;无复笔,故新;无散笔,故遒紧。
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。
为山称说,而即其超隽之概,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。
余自念老且衰,势不能他有所住,得到此山,请叹观止。
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,劝作崆峒、峨眉想。
则不知王公贵人,不过累拳石,浚盈亩池,尚不得朝夕游玩;而余以一匹夫,发种种矣,游遍东南山川,尚何不足于怀哉?援笔记之,自幸其游,亦以自止其游也。
然游山者,往往多陆而少水。
惟武夷两山夹溪,一小舟横曳而上,溪河湍激,助作声响。
客或坐或卧,或偃仰,惟意所适,而奇景尽获,洵游山者之最也。
余宿武夷宫,下曼亭峰,登舟,语引路者曰:“此山有九曲名,倘过一曲,汝必告。
”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,三峰比肩,睾如也。
二曲而至铁城障,长屏遮迣,翰音难登。
三曲而至虹桥岩,穴中庋柱栱百千,横斜参差,不腐朽亦不倾落。
四、五曲而至文公书院。
六曲而至晒布崖,崖状斩绝,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,壁立戌削,势逸不可止。
窃笑人逞势,天必夭阏之,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,凌逼莽苍,而天不怒,何耶?七曲而至天游,山愈高,径愈仄,竹树愈密。
一楼凭空起,众山在下,如张周官《王会图》,八荒蹲伏;又如禹铸九鼎,罔象、夔魈,轩豁呈形。
是夕月大明,三更风起,万怪腾踔,如欲上楼。
揭炼师能诗与谈,烛跋,旋即就眠。
一夜魂营营然,犹与烟云往来。
次早至小桃源、伏虎岩,是武夷之八曲也。
闻九曲无甚奇胜,遂即自崖而返。
嘻!余学古文者也,以文论山:武夷无直笔,故曲;无平笔,故峭;无复笔,故新;无散笔,故遒紧。
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。
为山称说,而即其超隽之概,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。
余自念老且衰,势不能他有所住,得到此山,请叹观止。
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,劝作崆峒、峨眉想。
则不知王公贵人,不过累拳石,浚盈亩池,尚不得朝夕游玩;而余以一匹夫,发种种矣,游遍东南山川,尚何不足于怀哉?援笔记之,自幸其游,亦以自止其游也。
余至湖上,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。
辋川者,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。
楼面孤山,暑甚,未能往。
七夕后五日,雨过微凉,环湖峰峦,皆空翠如新沐。
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,与波溶漾,湖碧天青,万象澄澈。
余游兴跃然,偕学士,呼小艇,渡孤山麓。
从一奚童,登放鹤亭,徘徊林处士墓下。
已舍艇,取径沮洳间,至望湖亭。
凭槛四眺,则湖圆如镜,两高、南屏诸峰,回合如大环。
盖亭适踞湖山之中,于月夜尤胜。
亭废,今为龙王祠。
西行过陆宣公祠,左右有居人数十家,灯火隐见林薄。
并湖行二里许,足小疲,坐泠桥石阑。
学士指点语余曰:“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,在今葛岭;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,左挟孤山,右带苏堤,当即此地。
”嗟乎!岚影湖光,今不异昔,而当时势焰之赫奕,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,今皆亡有,既已荡为寒烟矣!而举其姓名,三尺童子犹欲唾之。
而林逋一布衣,垂六百馀年,遗迹顾今尚存,何耶?相与慨叹久之。
孤山来,经僧舍六七,梵呗寂然,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。
作记以游之明日。
辋川者,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。
楼面孤山,暑甚,未能往。
七夕后五日,雨过微凉,环湖峰峦,皆空翠如新沐。
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,与波溶漾,湖碧天青,万象澄澈。
余游兴跃然,偕学士,呼小艇,渡孤山麓。
从一奚童,登放鹤亭,徘徊林处士墓下。
已舍艇,取径沮洳间,至望湖亭。
凭槛四眺,则湖圆如镜,两高、南屏诸峰,回合如大环。
盖亭适踞湖山之中,于月夜尤胜。
亭废,今为龙王祠。
西行过陆宣公祠,左右有居人数十家,灯火隐见林薄。
并湖行二里许,足小疲,坐泠桥石阑。
学士指点语余曰:“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,在今葛岭;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,左挟孤山,右带苏堤,当即此地。
”嗟乎!岚影湖光,今不异昔,而当时势焰之赫奕,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,今皆亡有,既已荡为寒烟矣!而举其姓名,三尺童子犹欲唾之。
而林逋一布衣,垂六百馀年,遗迹顾今尚存,何耶?相与慨叹久之。
孤山来,经僧舍六七,梵呗寂然,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。
作记以游之明日。
癸卯四月二日,余游白岳毕,遂浴黄山之汤泉、泉甘且冽,在悬崖之下。
夕宿慈光寺。
次早,僧告曰:“从此山径仄险,虽兜笼不能容。
公步行良苦,幸有土人惯负客者,号海马,可用也。
”引五六壮佼者来,俱手数丈布。
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?初犹自强,至惫甚,乃缚跨其背。
于是且步且负各半。
行至云巢,路绝矣,蹑木梯而上,万峰刺天,慈光寺已落釜底。
是夕至文殊院宿焉。
天雨寒甚,端午犹披重裘拥火。
云走入夺舍,顷刻混沌,两人坐,辨声而已。
散后,步至立雪台,有古松根生于东,身仆于西,头向于南,穿入石中,裂出石外。
石似活,似中空,故能伏匿其中,而与之相化。
又似畏天,不敢上长,大十围,高无二尺也。
他松类是者多,不可胜记。
晚,云气更清,诸峰如儿孙俯伏。
次日,从台左折而下,过百步云梯,路又绝矣。
忽见一石如大鳌鱼,张其口。
不得已走入鱼口中,穿腹出背,别是一天。
登丹台,上光明顶,与莲花、天都二峰为三鼎足,高相峙。
天风撼人,不可立。
晚至狮林寺宿矣。
趁日未落,登始信峰。
峰有三,远望两峰尖峙,逼视之,尚有一峰隐身落后。
峰高且险,下临无底之溪,余立其巅,垂趾二分在外。
僧惧挽之。
余笑谓:“坠亦无妨。
”问:“何也?”曰:“溪无底,则人坠当亦无底,飘飘然知泊何所?纵有底,亦须许久方到,尽可须臾求活。
”僧人笑。
次日,登大小清凉台。
台下峰如笔,如矢,如笋,如竹林,如刀戟,如船上桅,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。
食顷,有白练绕树。
僧喜告曰:“此云铺海也。
”初蒙蒙然,镕银散绵,良久浑成一片。
青山群露角尖,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。
俄而离散,则万峰簇簇,仍还原形。
余坐松顶,苦日炙,忽有片云起为荫遮,方知云有高下,迥非一族。
初九日,从天柱峰后转下,过白沙矼,至云谷,家人以肩舆相迎。
计步行五十馀里,入山凡七日。
夕宿慈光寺。
次早,僧告曰:“从此山径仄险,虽兜笼不能容。
公步行良苦,幸有土人惯负客者,号海马,可用也。
”引五六壮佼者来,俱手数丈布。
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?初犹自强,至惫甚,乃缚跨其背。
于是且步且负各半。
行至云巢,路绝矣,蹑木梯而上,万峰刺天,慈光寺已落釜底。
是夕至文殊院宿焉。
天雨寒甚,端午犹披重裘拥火。
云走入夺舍,顷刻混沌,两人坐,辨声而已。
散后,步至立雪台,有古松根生于东,身仆于西,头向于南,穿入石中,裂出石外。
石似活,似中空,故能伏匿其中,而与之相化。
又似畏天,不敢上长,大十围,高无二尺也。
他松类是者多,不可胜记。
晚,云气更清,诸峰如儿孙俯伏。
次日,从台左折而下,过百步云梯,路又绝矣。
忽见一石如大鳌鱼,张其口。
不得已走入鱼口中,穿腹出背,别是一天。
登丹台,上光明顶,与莲花、天都二峰为三鼎足,高相峙。
天风撼人,不可立。
晚至狮林寺宿矣。
趁日未落,登始信峰。
峰有三,远望两峰尖峙,逼视之,尚有一峰隐身落后。
峰高且险,下临无底之溪,余立其巅,垂趾二分在外。
僧惧挽之。
余笑谓:“坠亦无妨。
”问:“何也?”曰:“溪无底,则人坠当亦无底,飘飘然知泊何所?纵有底,亦须许久方到,尽可须臾求活。
”僧人笑。
次日,登大小清凉台。
台下峰如笔,如矢,如笋,如竹林,如刀戟,如船上桅,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。
食顷,有白练绕树。
僧喜告曰:“此云铺海也。
”初蒙蒙然,镕银散绵,良久浑成一片。
青山群露角尖,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。
俄而离散,则万峰簇簇,仍还原形。
余坐松顶,苦日炙,忽有片云起为荫遮,方知云有高下,迥非一族。
初九日,从天柱峰后转下,过白沙矼,至云谷,家人以肩舆相迎。
计步行五十馀里,入山凡七日。
所好轩者,袁子藏书处也。
袁子之好众矣,而胡以书名?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。
其胜群好奈何?曰:袁子好味,好葺屋,好游,好友,好花竹泉石,好珪璋彝尊、名人字画,又好书。
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,而又何以书独名?曰:色宜少年,食宜饥,友宜同志,游宜清明,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,过是欲少味矣。
书之为物,少壮、老病、饥寒、风雨,无勿宜也。
而其事又无尽,故胜也。
虽然,谢众好而昵焉,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,好之伪者也。
毕众好而从焉,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,好之独者也。
昔曾皙嗜羊枣,不嗜脍炙也,然谓之嗜脍炙,曾皙所不受也。
何也?从人所同也。
余之他好从同,而好书从独,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。
余幼爱书,得之苦无力。
今老矣,以俸易书,凡清秘之本,约十得六七。
患得之,又患失之。
苟患失之,则以“所好”名轩也更宜。
袁子之好众矣,而胡以书名?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。
其胜群好奈何?曰:袁子好味,好葺屋,好游,好友,好花竹泉石,好珪璋彝尊、名人字画,又好书。
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,而又何以书独名?曰:色宜少年,食宜饥,友宜同志,游宜清明,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,过是欲少味矣。
书之为物,少壮、老病、饥寒、风雨,无勿宜也。
而其事又无尽,故胜也。
虽然,谢众好而昵焉,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,好之伪者也。
毕众好而从焉,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,好之独者也。
昔曾皙嗜羊枣,不嗜脍炙也,然谓之嗜脍炙,曾皙所不受也。
何也?从人所同也。
余之他好从同,而好书从独,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。
余幼爱书,得之苦无力。
今老矣,以俸易书,凡清秘之本,约十得六七。
患得之,又患失之。
苟患失之,则以“所好”名轩也更宜。
【其一】
别肠转如轮,一刻既万周。
眼见双轮驰,益增中心忧。
古亦有山川,古亦有车舟。
车舟载离别,行止犹自由。
今日舟与车,并力生离愁。
明知须臾景,不许稍绸缪。
钟声一及时,顷刻不少留。
虽有万钧柁,动如绕指柔。
岂无打头风?亦不畏石尤。
送者未及返,君在天尽头。
望影倏不见,烟波杳悠悠。
去矣一何速,归定留滞不?
所愿君归时,快乘轻气球。
【其二】
朝寄平安语,暮寄相思字。
驰书迅已极,云是君所寄。
既非君手书,又无君默记。
虽署花字名,知谁钳缗尾?
寻常并坐语,未遽悉心事。
况经三四译,岂能达人意!
只有斑斑墨,颇似临行泪。
门前两行树,离离到天际。
中央亦有丝,有丝两头系。
如何君寄书,断续不时至?
每日百须臾,书到时有几?
一息不相闻,使我容颜悴。
安得如电光,一闪至君旁!
【其三】
开函喜动色,分明是君容。
自君镜奁来,入妾怀袖中。
临行剪中衣,是妾亲手缝。
肥瘦妾自思,今昔得毋同?
自别思见君,情如春酒浓。
今日见君面,仍觉心忡忡。
揽镜妾自照,颜色桃花红。
开箧持赠君,如与君相逢。
妾有钗插鬓,君有襟当胸。
双悬可怜影,汝我长相从。
虽则长相从,别恨终无穷。
对面不解语,若隔山万重。
自非梦来往,密意何由通!
【其四】
汝魂将何之?欲与君追随。
飘然渡沧海,不畏风波危。
昨夕入君室,举手搴君帷。
披帷不见人,想君就枕迟。
君魂倘寻我,会面亦难期。
恐君魂来日,是妾不寐时。
妾睡君或醒,君睡妾岂知。
彼此不相闻,安怪常参差!
举头见明月,明月方入扉。
此时想君身,侵晓刚披衣。
君在海之角,妾在天之涯。
相去三万里,昼夜相背驰。
眠起不同时,魂梦难相依。
地长不能缩,翼短不能飞。
只有恋君心,海枯终不移。
海水深复深,难以量相思。
别肠转如轮,一刻既万周。
眼见双轮驰,益增中心忧。
古亦有山川,古亦有车舟。
车舟载离别,行止犹自由。
今日舟与车,并力生离愁。
明知须臾景,不许稍绸缪。
钟声一及时,顷刻不少留。
虽有万钧柁,动如绕指柔。
岂无打头风?亦不畏石尤。
送者未及返,君在天尽头。
望影倏不见,烟波杳悠悠。
去矣一何速,归定留滞不?
所愿君归时,快乘轻气球。
【其二】
朝寄平安语,暮寄相思字。
驰书迅已极,云是君所寄。
既非君手书,又无君默记。
虽署花字名,知谁钳缗尾?
寻常并坐语,未遽悉心事。
况经三四译,岂能达人意!
只有斑斑墨,颇似临行泪。
门前两行树,离离到天际。
中央亦有丝,有丝两头系。
如何君寄书,断续不时至?
每日百须臾,书到时有几?
一息不相闻,使我容颜悴。
安得如电光,一闪至君旁!
【其三】
开函喜动色,分明是君容。
自君镜奁来,入妾怀袖中。
临行剪中衣,是妾亲手缝。
肥瘦妾自思,今昔得毋同?
自别思见君,情如春酒浓。
今日见君面,仍觉心忡忡。
揽镜妾自照,颜色桃花红。
开箧持赠君,如与君相逢。
妾有钗插鬓,君有襟当胸。
双悬可怜影,汝我长相从。
虽则长相从,别恨终无穷。
对面不解语,若隔山万重。
自非梦来往,密意何由通!
【其四】
汝魂将何之?欲与君追随。
飘然渡沧海,不畏风波危。
昨夕入君室,举手搴君帷。
披帷不见人,想君就枕迟。
君魂倘寻我,会面亦难期。
恐君魂来日,是妾不寐时。
妾睡君或醒,君睡妾岂知。
彼此不相闻,安怪常参差!
举头见明月,明月方入扉。
此时想君身,侵晓刚披衣。
君在海之角,妾在天之涯。
相去三万里,昼夜相背驰。
眠起不同时,魂梦难相依。
地长不能缩,翼短不能飞。
只有恋君心,海枯终不移。
海水深复深,难以量相思。
栖霞凡五洞,而紫云最胜。
余以光绪己亥四月,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,泛舟至岳坟下,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。
出拜宋辅文侯墓,遂至紫云洞。
洞居僧寮右偏,因石势为楼,周以缭垣,约以危栏,据栏下瞩,洞然而深。
石级濡滑,盘散乃可下。
自下仰观,洞壁穹窿斜上,直合石楼。
石根下插,幽窈莫竟。
投以小石,琅然作声,如坠深穴。
数步以外,微光激射,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。
蝙蝠掠人而过。
不十步,辄中岩滴。
东向有小门,绝黑。
偻而始人,壁苔阴滑,若被重锦。
渐行渐豁,斗见天光。
洞中廓若深堂,宽半亩许,壁势自地拔起,斜出十馀丈。
石角北向,壁纹丝丝像云缕。
有泉穴南壁下,蓄黛积绿,寂然无声。
岩顶杂树,附根石窍。
微风徐振,掩苒摇扬,爽悦心目。
怪石骈列,或升或偃,或倾或跂,或锐或博,奇诡万态,俯仰百状。
坐炊许,出洞。
饮茶僧寮。
余方闭目凝想其胜,将图而藏之,而高啸桐、林子忱突至。
相见大讙,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。
遂借笔而为之记。
余以光绪己亥四月,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,泛舟至岳坟下,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。
出拜宋辅文侯墓,遂至紫云洞。
洞居僧寮右偏,因石势为楼,周以缭垣,约以危栏,据栏下瞩,洞然而深。
石级濡滑,盘散乃可下。
自下仰观,洞壁穹窿斜上,直合石楼。
石根下插,幽窈莫竟。
投以小石,琅然作声,如坠深穴。
数步以外,微光激射,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。
蝙蝠掠人而过。
不十步,辄中岩滴。
东向有小门,绝黑。
偻而始人,壁苔阴滑,若被重锦。
渐行渐豁,斗见天光。
洞中廓若深堂,宽半亩许,壁势自地拔起,斜出十馀丈。
石角北向,壁纹丝丝像云缕。
有泉穴南壁下,蓄黛积绿,寂然无声。
岩顶杂树,附根石窍。
微风徐振,掩苒摇扬,爽悦心目。
怪石骈列,或升或偃,或倾或跂,或锐或博,奇诡万态,俯仰百状。
坐炊许,出洞。
饮茶僧寮。
余方闭目凝想其胜,将图而藏之,而高啸桐、林子忱突至。
相见大讙,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。
遂借笔而为之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