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亥仲秋,望前一日入雁山,越二日而反。
古迹多榛蕪關不可登探,而山容壁色,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。
鮑甥孔巡曰:“盍記之?”余曰:“茲山不可記也。
永、柳諸山,乃荒陬中一邱一壑,子厚謫居,幽尋以送日月,故曲盡其形容。
若茲山,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,幽奇險峭,殊形詭狀者,實大且多,欲雕繪而求其肖似,則山容壁色乃號爲名山者之所同,無以別其爲茲山之巖壑也。
”
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,則有二焉。
前此所見,如皖桐之浮山、金陵之攝山、臨安之飛來峰,其崖洞非不秀美也,而愚僧多鑿爲僊佛之貌相,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,如瘡痏蹷然而入人目。
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,蓋壁立千仞,不可攀援,又所處僻遠,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,即至亦不能久畱,構架鳩工以自標揭,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。
又,凡山川之明媚者,能使遊者欣然而樂,而茲山巖深壁削,仰而觀俯而視者,嚴恭靜正之心,不覺其自動,蓋至此則萬感絶,百慮冥,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。
察於此二者,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,聖賢成己成物之道,俱可得而見矣。
古迹多榛蕪關不可登探,而山容壁色,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。
鮑甥孔巡曰:“盍記之?”余曰:“茲山不可記也。
永、柳諸山,乃荒陬中一邱一壑,子厚謫居,幽尋以送日月,故曲盡其形容。
若茲山,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,幽奇險峭,殊形詭狀者,實大且多,欲雕繪而求其肖似,則山容壁色乃號爲名山者之所同,無以別其爲茲山之巖壑也。
”
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,則有二焉。
前此所見,如皖桐之浮山、金陵之攝山、臨安之飛來峰,其崖洞非不秀美也,而愚僧多鑿爲僊佛之貌相,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,如瘡痏蹷然而入人目。
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,蓋壁立千仞,不可攀援,又所處僻遠,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,即至亦不能久畱,構架鳩工以自標揭,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。
又,凡山川之明媚者,能使遊者欣然而樂,而茲山巖深壁削,仰而觀俯而視者,嚴恭靜正之心,不覺其自動,蓋至此則萬感絶,百慮冥,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。
察於此二者,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,聖賢成己成物之道,俱可得而見矣。
凡人陸行則勞,水行則逸。
然遊山者,往往多陸而少水。
惟武夷兩山夾溪,一小舟橫曳而上,溪河湍激,助作聲響。
客或坐或臥,或偃仰,惟意所適,而奇景盡獲,洵遊山者之最也。
余宿武夷宮,下曼亭峰,登舟,語引路者曰:“此山有九曲名,倘過一曲,汝必告。
”於是一曲而至玉女峰,三峰比肩,睾如也。
二曲而至鐵城障,長屛遮迣,翰音難登。
三曲而至虹橋巖,穴中庋柱栱百千,橫斜參差,不腐朽亦不傾落。
四、五曲而至文公書院。
六曲而至曬布崖,崖狀斬絶,如用倚天劍截石爲城,壁立戌削,勢逸不可止。
竊笑人逞勢,天必夭閼之,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,凌逼莽蒼,而天不怒,何耶?七曲而至天遊,山愈高,徑愈仄,竹樹愈密。
一樓憑空起,眾山在下,如張周官《王會圖》,八荒蹲伏;又如禹鑄九鼎,罔象、夔魈,軒豁呈形。
是夕月大明,三更風起,萬怪騰踔,如欲上樓。
揭煉師能詩與談,燭跋,旋即就眠。
一夜魂營營然,猶與煙雲往來。
次早至小桃源、伏虎巖,是武夷之八曲也。
聞九曲無甚奇勝,遂即自崖而返。
嘻!余學古文者也,以文論山:武夷無直筆,故曲;無平筆,故峭;無複筆,故新;無散筆,故遒緊。
不必引靈僊荒渺之事。
爲山稱説,而即其超雋之槪,自在兩戒外別竪一幟。
余自念老且衰,勢不能他有所住,得到此山,請嘆觀止。
而目論者猶道余康強,勸作崆峒、峨眉想。
則不知王公貴人,不過累拳石,浚盈畝池,尙不得朝夕遊玩;而余以一匹夫,髮種種矣,遊遍東南山川,尙何不足於懷哉?援筆記之,自幸其遊,亦以自止其遊也。
然遊山者,往往多陸而少水。
惟武夷兩山夾溪,一小舟橫曳而上,溪河湍激,助作聲響。
客或坐或臥,或偃仰,惟意所適,而奇景盡獲,洵遊山者之最也。
余宿武夷宮,下曼亭峰,登舟,語引路者曰:“此山有九曲名,倘過一曲,汝必告。
”於是一曲而至玉女峰,三峰比肩,睾如也。
二曲而至鐵城障,長屛遮迣,翰音難登。
三曲而至虹橋巖,穴中庋柱栱百千,橫斜參差,不腐朽亦不傾落。
四、五曲而至文公書院。
六曲而至曬布崖,崖狀斬絶,如用倚天劍截石爲城,壁立戌削,勢逸不可止。
竊笑人逞勢,天必夭閼之,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,凌逼莽蒼,而天不怒,何耶?七曲而至天遊,山愈高,徑愈仄,竹樹愈密。
一樓憑空起,眾山在下,如張周官《王會圖》,八荒蹲伏;又如禹鑄九鼎,罔象、夔魈,軒豁呈形。
是夕月大明,三更風起,萬怪騰踔,如欲上樓。
揭煉師能詩與談,燭跋,旋即就眠。
一夜魂營營然,猶與煙雲往來。
次早至小桃源、伏虎巖,是武夷之八曲也。
聞九曲無甚奇勝,遂即自崖而返。
嘻!余學古文者也,以文論山:武夷無直筆,故曲;無平筆,故峭;無複筆,故新;無散筆,故遒緊。
不必引靈僊荒渺之事。
爲山稱説,而即其超雋之槪,自在兩戒外別竪一幟。
余自念老且衰,勢不能他有所住,得到此山,請嘆觀止。
而目論者猶道余康強,勸作崆峒、峨眉想。
則不知王公貴人,不過累拳石,浚盈畝池,尙不得朝夕遊玩;而余以一匹夫,髮種種矣,遊遍東南山川,尙何不足於懷哉?援筆記之,自幸其遊,亦以自止其遊也。
余至湖上,寓輞川四可樓已半月。
輞川者,家學士兄戒庵別業也。
樓面孤山,暑甚,未能往。
七夕後五日,雨過微凉,環湖峰巒,皆空翠如新沐。
望明月上東南最高峰,與波溶漾,湖碧天靑,萬象澄澈。
余遊興躍然,偕學士,呼小艇,渡孤山麓。
從一奚童,登放鶴亭,徘徊林處士墓下。
已捨艇,取徑沮洳間,至望湖亭。
憑檻四眺,則湖圓如鏡,兩高、南屛諸峰,回合如大環。
蓋亭適踞湖山之中,於月夜尤勝。
亭廢,今爲龍王祠。
西行過陸宣公祠,左右有居人數十家,燈火隱見林薄。
幷湖行二里許,足小疲,坐泠橋石闌。
學士指點語余曰:“宋賈似道後樂園廢址,在今葛嶺;又記稱水竹院在西泠橋南,左挾孤山,右帶蘇堤,當即此地。
”嗟乎!嵐影湖光,今不異昔,而當時勢焰之赫奕,妖冶歌舞亭榭之侈麗,今皆亡有,旣已蕩爲寒煙矣!而舉其姓名,三尺童子猶欲唾之。
而林逋一布衣,垂六百餘年,遺迹顧今尙存,何耶?相與慨嘆久之。
孤山來,經僧舍六七,梵唄寂然,惟鳳林寺聞鐘聲寥寥也。
作記以遊之明日。
輞川者,家學士兄戒庵別業也。
樓面孤山,暑甚,未能往。
七夕後五日,雨過微凉,環湖峰巒,皆空翠如新沐。
望明月上東南最高峰,與波溶漾,湖碧天靑,萬象澄澈。
余遊興躍然,偕學士,呼小艇,渡孤山麓。
從一奚童,登放鶴亭,徘徊林處士墓下。
已捨艇,取徑沮洳間,至望湖亭。
憑檻四眺,則湖圓如鏡,兩高、南屛諸峰,回合如大環。
蓋亭適踞湖山之中,於月夜尤勝。
亭廢,今爲龍王祠。
西行過陸宣公祠,左右有居人數十家,燈火隱見林薄。
幷湖行二里許,足小疲,坐泠橋石闌。
學士指點語余曰:“宋賈似道後樂園廢址,在今葛嶺;又記稱水竹院在西泠橋南,左挾孤山,右帶蘇堤,當即此地。
”嗟乎!嵐影湖光,今不異昔,而當時勢焰之赫奕,妖冶歌舞亭榭之侈麗,今皆亡有,旣已蕩爲寒煙矣!而舉其姓名,三尺童子猶欲唾之。
而林逋一布衣,垂六百餘年,遺迹顧今尙存,何耶?相與慨嘆久之。
孤山來,經僧舍六七,梵唄寂然,惟鳳林寺聞鐘聲寥寥也。
作記以遊之明日。
癸卯四月二日,余遊白岳畢,遂浴黃山之湯泉、泉甘且冽,在懸崖之下。
夕宿慈光寺。
次早,僧告曰:“從此山徑仄險,雖兜籠不能容。
公步行良苦,幸有土人慣負客者,號海馬,可用也。
”引五六壯佼者來,俱手數丈布。
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?初猶自強,至憊甚,乃縛跨其背。
於是且步且負各半。
行至雲巢,路絕矣,躡木梯而上,萬峰刺天,慈光寺已落釜底。
是夕至文殊院宿焉。
天雨寒甚,端午猶披重裘擁火。
雲走入奪舍,頃刻混沌,兩人坐,辨聲而已。
散後,步至立雪臺,有古松根生於東,身僕於西,頭向於南,穿入石中,裂出石外。
石似活,似中空,故能伏匿其中,而與之相化。
又似畏天,不敢上長,大十圍,高無二尺也。
他松類是者多,不可勝記。
晚,雲氣更清,諸峰如兒孫俯伏。
次日,從臺左折而下,過百步雲梯,路又絕矣。
忽見一石如大鰲魚,張其口。
不得已走入魚口中,穿腹出背,別是一天。
登丹臺,上光明頂,與蓮花、天都二峰爲三鼎足,高相峙。
天風撼人,不可立。
晚至獅林寺宿矣。
趁日未落,登始信峰。
峰有三,遠望兩峰尖峙,逼視之,尚有一峰隱身落後。
峰高且險,下臨無底之溪,余立其巔,垂趾二分在外。
僧懼挽之。
余笑謂:“墜亦無妨。
”問:“何也?”曰:“溪無底,則人墜當亦無底,飄飄然知泊何所?縱有底,亦須許久方到,儘可須臾求活。
”僧人笑。
次日,登大小清涼臺。
臺下峰如筆,如矢,如筍,如竹林,如刀戟,如船上桅,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佈散地上。
食頃,有白練繞樹。
僧喜告曰:“此雲鋪海也。
”初濛濛然,鎔銀散綿,良久渾成一片。
青山群露角尖,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狀。
俄而離散,則萬峰簇簇,仍還原形。
余坐松頂苦日炙,忽有片雲起爲蔭遮,方知雲有高下,迥非一族。
初九日,從天柱峰後轉下,過白沙矼,至雲谷,家人以肩輿相迎。
計步行五十餘里,入山凡七日。
夕宿慈光寺。
次早,僧告曰:“從此山徑仄險,雖兜籠不能容。
公步行良苦,幸有土人慣負客者,號海馬,可用也。
”引五六壯佼者來,俱手數丈布。
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?初猶自強,至憊甚,乃縛跨其背。
於是且步且負各半。
行至雲巢,路絕矣,躡木梯而上,萬峰刺天,慈光寺已落釜底。
是夕至文殊院宿焉。
天雨寒甚,端午猶披重裘擁火。
雲走入奪舍,頃刻混沌,兩人坐,辨聲而已。
散後,步至立雪臺,有古松根生於東,身僕於西,頭向於南,穿入石中,裂出石外。
石似活,似中空,故能伏匿其中,而與之相化。
又似畏天,不敢上長,大十圍,高無二尺也。
他松類是者多,不可勝記。
晚,雲氣更清,諸峰如兒孫俯伏。
次日,從臺左折而下,過百步雲梯,路又絕矣。
忽見一石如大鰲魚,張其口。
不得已走入魚口中,穿腹出背,別是一天。
登丹臺,上光明頂,與蓮花、天都二峰爲三鼎足,高相峙。
天風撼人,不可立。
晚至獅林寺宿矣。
趁日未落,登始信峰。
峰有三,遠望兩峰尖峙,逼視之,尚有一峰隱身落後。
峰高且險,下臨無底之溪,余立其巔,垂趾二分在外。
僧懼挽之。
余笑謂:“墜亦無妨。
”問:“何也?”曰:“溪無底,則人墜當亦無底,飄飄然知泊何所?縱有底,亦須許久方到,儘可須臾求活。
”僧人笑。
次日,登大小清涼臺。
臺下峰如筆,如矢,如筍,如竹林,如刀戟,如船上桅,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佈散地上。
食頃,有白練繞樹。
僧喜告曰:“此雲鋪海也。
”初濛濛然,鎔銀散綿,良久渾成一片。
青山群露角尖,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狀。
俄而離散,則萬峰簇簇,仍還原形。
余坐松頂苦日炙,忽有片雲起爲蔭遮,方知雲有高下,迥非一族。
初九日,從天柱峰後轉下,過白沙矼,至雲谷,家人以肩輿相迎。
計步行五十餘里,入山凡七日。
所好軒者,袁子藏書處也。
袁子之好衆矣,而胡以書名?蓋與群好敵而書勝也。
其勝群好奈何?曰:袁子好味,好葺屋,好遊,好友,好花竹泉石,好珪璋彝尊、名人字畫,又好書。
書之好無以異於群好也,而又何以書獨名?曰:色宜少年,食宜飢,友宜同志,遊宜清明,宮室花石古玩宜初購,過是欲少味矣。
書之爲物,少壯、老病、飢寒、風雨,無勿宜也。
而其事又無盡,故勝也。
雖然,謝衆好而暱焉,此如辭狎友而就嚴師也,好之僞者也。
畢衆好而從焉,如賓客散而故人尚存也,好之獨者也。
昔曾皙嗜羊棗,不嗜膾炙也,然謂之嗜膾炙,曾皙所不受也。
何也?從人所同也。
余之他好從同,而好書從獨,則以所好歸書也固宜。
余幼愛書,得之苦無力。
今老矣,以俸易書,凡清祕之本,約十得六七。
患得之,又患失之。
苟患失之,則以“所好”名軒也更宜。
袁子之好衆矣,而胡以書名?蓋與群好敵而書勝也。
其勝群好奈何?曰:袁子好味,好葺屋,好遊,好友,好花竹泉石,好珪璋彝尊、名人字畫,又好書。
書之好無以異於群好也,而又何以書獨名?曰:色宜少年,食宜飢,友宜同志,遊宜清明,宮室花石古玩宜初購,過是欲少味矣。
書之爲物,少壯、老病、飢寒、風雨,無勿宜也。
而其事又無盡,故勝也。
雖然,謝衆好而暱焉,此如辭狎友而就嚴師也,好之僞者也。
畢衆好而從焉,如賓客散而故人尚存也,好之獨者也。
昔曾皙嗜羊棗,不嗜膾炙也,然謂之嗜膾炙,曾皙所不受也。
何也?從人所同也。
余之他好從同,而好書從獨,則以所好歸書也固宜。
余幼愛書,得之苦無力。
今老矣,以俸易書,凡清祕之本,約十得六七。
患得之,又患失之。
苟患失之,則以“所好”名軒也更宜。
【其一】
別腸轉如輪,一刻既萬周。
眼見雙輪馳,益增中心憂。
古亦有山川,古亦有車舟。
車舟載離別,行止猶自由。
今日舟與車,並力生離愁。
明知須臾景,不許稍綢繆。
鐘聲一及時,頃刻不少留。
雖有萬鈞柁,動如繞指柔。
豈無打頭風?亦不畏石尤。
送者未及返,君在天盡頭。
望影倏不見,煙波杳悠悠。
去矣一何速,歸定留滯不?
所願君歸時,快乘輕氣球。
【其二】
朝寄平安語,暮寄相思字。
馳書迅已極,云是君所寄。
既非君手書,又無君默記。
雖署花字名,知誰箝緡尾?
尋常並坐語,未遽悉心事。
況經三四譯,豈能達人意!
只有斑斑墨,頗似臨行淚。
門前兩行樹,離離到天際。
中央亦有絲,有絲兩頭系。
如何君寄書,斷續不時至?
每日百須臾,書到時有幾?
一息不相聞,使我容顏悴。
安得如電光,一閃至君旁!
【其三】
開函喜動色,分明是君容。
自君鏡奩來,入妾懷袖中。
臨行剪中衣,是妾親手縫。
肥瘦妾自思,今昔得毋同?
自別思見君,情如春酒濃。
今日見君面,仍覺心忡忡。
攬鏡妾自照,顏色桃花紅。
開篋持贈君,如與君相逢。
妾有釵插鬢,君有襟當胸。
雙懸可憐影,汝我長相從。
雖則長相從,別恨終無窮。
對面不解語,若隔山萬重。
自非夢來往,密意何由通!
【其四】
汝魂將何之?欲與君追隨。
飄然渡滄海,不畏風波危。
昨夕入君室,舉手搴君帷。
披帷不見人,想君就枕遲。
君魂倘尋我,會面亦難期。
恐君魂來日,是妾不寐時。
妾睡君或醒,君睡妾豈知。
彼此不相聞,安怪常參差!
舉頭見明月,明月方入扉。
此時想君身,侵曉剛披衣。
君在海之角,妾在天之涯。
相去三萬里,晝夜相背馳。
眠起不同時,魂夢難相依。
地長不能縮,翼短不能飛。
只有戀君心,海枯終不移。
海水深復深,難以量相思。
別腸轉如輪,一刻既萬周。
眼見雙輪馳,益增中心憂。
古亦有山川,古亦有車舟。
車舟載離別,行止猶自由。
今日舟與車,並力生離愁。
明知須臾景,不許稍綢繆。
鐘聲一及時,頃刻不少留。
雖有萬鈞柁,動如繞指柔。
豈無打頭風?亦不畏石尤。
送者未及返,君在天盡頭。
望影倏不見,煙波杳悠悠。
去矣一何速,歸定留滯不?
所願君歸時,快乘輕氣球。
【其二】
朝寄平安語,暮寄相思字。
馳書迅已極,云是君所寄。
既非君手書,又無君默記。
雖署花字名,知誰箝緡尾?
尋常並坐語,未遽悉心事。
況經三四譯,豈能達人意!
只有斑斑墨,頗似臨行淚。
門前兩行樹,離離到天際。
中央亦有絲,有絲兩頭系。
如何君寄書,斷續不時至?
每日百須臾,書到時有幾?
一息不相聞,使我容顏悴。
安得如電光,一閃至君旁!
【其三】
開函喜動色,分明是君容。
自君鏡奩來,入妾懷袖中。
臨行剪中衣,是妾親手縫。
肥瘦妾自思,今昔得毋同?
自別思見君,情如春酒濃。
今日見君面,仍覺心忡忡。
攬鏡妾自照,顏色桃花紅。
開篋持贈君,如與君相逢。
妾有釵插鬢,君有襟當胸。
雙懸可憐影,汝我長相從。
雖則長相從,別恨終無窮。
對面不解語,若隔山萬重。
自非夢來往,密意何由通!
【其四】
汝魂將何之?欲與君追隨。
飄然渡滄海,不畏風波危。
昨夕入君室,舉手搴君帷。
披帷不見人,想君就枕遲。
君魂倘尋我,會面亦難期。
恐君魂來日,是妾不寐時。
妾睡君或醒,君睡妾豈知。
彼此不相聞,安怪常參差!
舉頭見明月,明月方入扉。
此時想君身,侵曉剛披衣。
君在海之角,妾在天之涯。
相去三萬里,晝夜相背馳。
眠起不同時,魂夢難相依。
地長不能縮,翼短不能飛。
只有戀君心,海枯終不移。
海水深復深,難以量相思。
棲霞凡五洞,而紫雲最勝。
余以光緒己亥四月,同陳吉士及其二子一弟,泛舟至岳墳下,道山徑至棲霞禪院止焉。
出拜宋輔文侯墓,遂至紫雲洞。
洞居僧寮右偏,因石勢爲樓,週以繚垣,約以危欄,據欄下矚,洞然而深。
石級濡滑,盤散乃可下。
自下仰觀,洞壁穹窿斜上,直合石樓。
石根下插,幽窈莫竟。
投以小石,瑯然作聲,如墜深穴。
數步以外,微光激射,石隙出漏天小圓明如鏡焉。
蝙蝠掠人而過。
不十步,輒中岩滴。
東向有小門,絕黑。
僂而始人,壁苔陰滑,若被重錦。
漸行漸豁,斗見天光。
洞中廓若深堂,寬半畝許,壁勢自地拔起,斜出十餘丈。
石角北向,壁紋絲絲像雲縷。
有泉穴南壁下,蓄黛積綠,寂然無聲。
岩頂雜樹,附根石竅。
微風徐振,掩苒搖颺,爽悅心目。
怪石駢列,或昇或偃,或傾或跂,或銳或博,奇詭萬態,俯仰百狀。
坐炊許,出洞。
飲茶僧寮。
余方閉目凝想其勝,將圖而藏之,而高嘯桐、林子忱突至。
相見大讙,命侍者更導二君入洞。
遂借筆而爲之記。
余以光緒己亥四月,同陳吉士及其二子一弟,泛舟至岳墳下,道山徑至棲霞禪院止焉。
出拜宋輔文侯墓,遂至紫雲洞。
洞居僧寮右偏,因石勢爲樓,週以繚垣,約以危欄,據欄下矚,洞然而深。
石級濡滑,盤散乃可下。
自下仰觀,洞壁穹窿斜上,直合石樓。
石根下插,幽窈莫竟。
投以小石,瑯然作聲,如墜深穴。
數步以外,微光激射,石隙出漏天小圓明如鏡焉。
蝙蝠掠人而過。
不十步,輒中岩滴。
東向有小門,絕黑。
僂而始人,壁苔陰滑,若被重錦。
漸行漸豁,斗見天光。
洞中廓若深堂,寬半畝許,壁勢自地拔起,斜出十餘丈。
石角北向,壁紋絲絲像雲縷。
有泉穴南壁下,蓄黛積綠,寂然無聲。
岩頂雜樹,附根石竅。
微風徐振,掩苒搖颺,爽悅心目。
怪石駢列,或昇或偃,或傾或跂,或銳或博,奇詭萬態,俯仰百狀。
坐炊許,出洞。
飲茶僧寮。
余方閉目凝想其勝,將圖而藏之,而高嘯桐、林子忱突至。
相見大讙,命侍者更導二君入洞。
遂借筆而爲之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