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道不言,而品物亨,岁功成者,何谓也?四时之吏,五行之佐,宣其气矣。
圣人不言,而百姓亲,万邦宁者,何谓也?三公论道,六卿分职,张其教矣。
是知君逸于上,臣劳于下,法乎天也。
古之善相天下者,自皋、夔至房、魏,可数也。
是不独有其德,亦皆务于勤耳。
况夙兴夜寐,以事一人,卿大夫犹然,况宰相乎?朝廷自国初因旧制,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,示勤政也。
乃若北阙向曙,东方未明,相君启行,煌煌火城。
相君至止,哕哕銮声。
金门未辟,玉漏犹滴。
撤盖下车,于焉以息。
待漏之际,相君其有思乎?
其或兆民未安,思所泰之;四夷未附,思所来之;兵革未息,何以弭之;田畴多芜,何以辟之;贤人在野,我将进之;佞人立朝,我将斥之;六气不合,灾眚荐至,愿避位以禳之;五刑未措,欺诈日生,请修德以釐之。
忧心忡忡,待旦而入。
九门既启,四聪甚迩。
相君言焉,时君纳焉。
皇风于是乎清夷,苍生以之而富庶。
若然,则总百官,食万钱,非幸也,宜也。
其或私仇未复,思所逐之;旧恩未报,思所荣之;子女玉帛,何以致之;车马器玩,何以取之;奸人附势,我将陟之;直士抗言,我将黜之;三时告灾,上有忧色,构巧词以悦之;群吏弄法,君闻怨言,进谄容以媚之。
私心慆慆,假寐而坐。
九门既开,重瞳屡回。
相君言焉,时君惑焉。
政柄于是乎隳哉,帝位以之而危矣。
若然,则死下狱,投远方,非不幸也,亦宜也。
是知一国之政,万人之命,悬于宰相,可不慎欤!复有无毁无誉,旅进旅退,窃位而苟禄,备员而全身者,亦无所取焉。
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,请志院壁,用规于执政者。
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,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。
古者井天下之田,而党庠、遂序、国学之法立乎其中。
乡射饮酒、春秋合乐、养老劳农、尊贤使能、考艺选言之政,至于受成、献馘、讯囚之事,无不出于学。
于此养天下智仁、圣义、忠和之士,以至一偏之伎、一曲之学,无所不养。
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,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,以为之师。
释奠、释菜,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;迁徙、逼逐,以勉其怠而除其恶。
则士朝夕所见所闻,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,其服习必于仁义,而所学必皆尽其材。
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,则其材行皆已素定,而士之备选者,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,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。
古之在上者,事不虑而尽,功不为而足,其要如此而已。
此二帝、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。
后世无井田之法,而学亦或存或废。
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,不复皆出于学。
而学之士,群居、族处,为师弟子之位者,讲章句、课文字而已。
至其陵夷之久,则四方之学者,废而为庙,以祀孔子于天下,斫木抟土,如浮屠、道士法,为王者象。
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,而学士者或不预焉。
盖庙之作,出于学废,而近世之法然也。
今天子即位若干年,颇修法度,而革近世之不然者。
当此之时,学稍稍立于天下矣,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,乃得立学。
于是慈溪之士,不得有学,而为孔子庙如故,庙又坏不治。
今刘君在中言于州,使民出钱,将修而作之,未及为而去。
时庆历某年也。
后林君肇至,则曰:“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,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。
虽然,吾之人民于此,不可以无教。
”即因民钱,作孔子庙,如今之所云,而治其四旁为学舍,讲堂其中,帅县之子弟,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,而兴于学。
噫!林君其有道者耶!夫吏者,无变今之法,而不失古之实,此有道者之所能也。
林君之为,其几于此矣。
林君固贤令,而慈溪小邑,无珍产淫货,以来四方游贩之民;田桑之美,有以自足,无水旱之忧也。
无游贩之民,故其俗一而不杂;有以自足,故人慎刑而易治。
而吾所见其邑之士,亦多美茂之材,易成也。
杜君者,越之隐君子,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。
夫以小邑得贤令,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,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,而进美茂易成之材,虽拘于法,限于势,不得尽如古之所为,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,而风俗之成也。
夫教化可以美风俗,虽然,必久而后至于善。
而今之吏,其势不能以久也。
吾虽喜且幸其将行,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,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。
江之南有贤人焉,字子固,非今所谓贤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
淮之南有贤人焉,字正之,非今所谓贤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
二贤人者,足未尝相过也,口未尝相语也,辞币未尝相接也。
其师若友,岂尽同哉?予考其言行,其不相似者,何其少也!曰:“学圣人而已矣。
”学圣人,则其师若友,必学圣人者。
圣人之言行,岂有二哉?其相似也适然。
予在淮南,为正之道子固,正之不予疑也。
还江南,为子固道正之,子固亦以为然。
予又知所谓贤人者,既相似,又相信不疑也。
子固作《怀友》一首遗予,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。
正之盖亦常云尔。
夫安驱徐行,轥中庸之庭,而造于其堂,舍二贤人者而谁哉?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,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。
辅而进之,其可也。
噫!官有守,私有系,会合不可以常也,作《同学一首别子固》以相警,且相慰云。
年月日,具位臣某昧死再拜,上疏尊号皇帝陛下:
臣窃观自古人主,享国日久,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,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,而天下未尝不乱。
自秦已下,享国日久者,有晋之武帝、梁之武帝、唐之明皇。
此三帝者,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。
享国日久,内外无患,因循苟且,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,趋过目前,而不为久远之计,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,往往身遇祸灾,而悔无所及。
虽或仅得身免,而宗庙固已毁辱,而妻子固已穷困,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,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。
夫为人子孙,使其宗庙毁辱;为人父毋,使其比屋死亡,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?然而晋、梁、唐之三帝,以晏然致此者,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,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。
盖夫天下至大器也,非大明法度,不足以维持;非众建贤才,不足以保守。
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,则不能询考贤才,讲求法度。
贤才不用,法度不修,偷假岁月,则幸或可以无他;旷日持久,则未尝不终于大乱。
伏惟皇帝陛下,有恭俭之德,有聪明睿智之才,有仁民爱物之意。
然享国日久矣,此诚恻怛忧天下,而以晋、梁、唐三帝为戒之时。
以臣所见,方今朝廷之位,未可谓能得贤才;政事所施,未可谓能合法度。
官乱于上,民穷于下,风俗日以薄,财力日以困穷。
而陛下高居深拱,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。
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,而不能无慨然者也。
夫因循苟且,逸豫而无为,可以侥幸一时,而不可以旷日持久。
晋、梁、唐三帝者,不知虑此,故灾稔祸变,生于一时,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,而已无所及矣!以古准今,则天下安危治乱,尚可以有为。
有为之时,莫急于今日,过今日,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。
然则,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,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,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?《书》曰:“若药不瞑眩,厥疾弗瘳。
”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,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。
臣既蒙陛下采擢,使备从官,朝廷治乱安危,臣实预其荣辱,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,而忘尽规之义。
伏惟陛下深思臣言,以自警戒,则天下幸甚!
慧则通,通则无所不达;专则精,精则无所不妙。
故庖丁之解牛,郢人之运斤,师旷之听,离娄之视。
大至于尧舜之仁,桀纣之恶;小至于掷豆起蝇,巾角拂棋,皆臻至理者何?妙而已。
后世之人,不惟学圣人之道,不到圣处。
虽嬉戏之事,亦得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。
夫博者无他,争先术耳。
故专者能之。
予性喜博,凡所谓博者皆耽之,昼夜每忘寝食,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?精而已。
自南渡来流离迁徙,尽散博具,故罕为之。
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。
今年冬十月朔,闻淮上警报,江浙之人,自东走西,自南走北;居山林者谋入城市,居城市者谋入山林,旁午络绎,莫卜所之。
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,涉严滩之险,抵金华,卜居陈氏第。
乍释舟楫而见轩窗,意颇释然。
更长烛明,奈此良夜乎?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,且长行、叶子、博塞、弹棋,是无传者。
打揭、大小、猪窝、族鬼、胡画、数仓、睹快之类,皆鄙俚,不经见。
藏酒、摴蒲、双蹙融,近渐废绝。
选仙、加减、插关火,质鲁任命,无所施人智巧。
大小象戏、奕棋,又惟可容二人。
独采选、打马,特为闺房戏。
长恨采选丛繁,劳于检阅,故能通者少,难遇勍敌。
打马简要,而苦无文采。
按打马世有两种:一种一将十马者,谓之关西马;一种无将二十马者,谓之依经马。
流行既久,各有图经凡例可考。
行移赏罚,互有同异。
又宣和间,人取两种马,参杂加减,大约交加彻幸,古意尽矣,所谓宣和马者是也。
予独爱依经马,因取其赏罚互度,每事做数语,随事附见,使儿辈图之。
不独施之博徒,实足贻诸好事,使千万世后,知命辞打马,始自易安居士是也。
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,易安室序。
予少以进士游京师,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。
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,休兵革,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,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,无所用其能者,往往伏而不出。
山林屠贩,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,欲从而求之不可得。
其后,得吾亡友石曼卿。
曼卿为人,廓然有大志。
时人不能用其材,曼卿亦不屈以求合,无所放其意,则往往从布衣野老,酣嬉淋漓,颠倒而不厌。
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,庶几狎而得之,故尝喜从曼卿游,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。
浮屠祕演者,与曼卿交最久,亦能遗外世俗,以气节自高。
二人欢然无所闲。
曼卿隐于酒,祕演隐于浮屠,皆奇男子也。
然喜为歌诗以自娱。
当其极饮大醉,歌吟笑呼,以适天下之乐,何其壮也!一时贤士,皆愿从其游,予亦时至其室。
十年之闲,祕演北渡河,东之济、郓,无所合,困而归。
曼卿已死,祕演亦老病,嗟夫!二人者,予乃见其盛衰,则予亦将老矣。
夫曼卿诗辞清绝,尤称祕演之作,以为雅健,有诗人之意。
祕演状貌雄杰,其胸中浩然。
既习于佛,无所用。
独其诗可行于世,而赖不自惜。
已老,胠其橐,尚得三四百篇,皆可喜者。
曼卿死,祕演漠然无所向。
闻东南多山水,其巅崖崛峍,江涛汹涌,甚可壮也,遂欲往游焉。
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。
于其将行,为叙其诗,因道其盛时,以悲其哀。
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,皇祜二年也,奸强帖柔,隐诎发舒,既政大行,民以宁息。
夏六月乙亥,大水。
公徙囚于高狱,命百隶戒,不恭有常诛。
夜漏半,水破城,灭府寺,苞民庐居。
公趋谯门,坐其下,敕吏士以桴收民,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,成得不死。
丙子,水降。
公从宾佐按行隐度,符县调富民、水之所不至者钱夫,户七百八十六,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。
不足,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,自言日:“食新矣,愿输粟直以佐材费。

七月甲午,募人城水之所入,垣郡府之缺,考监军之室,立司理之狱。
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,以宅屯驻之师,除其故营,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。
作驿曰饶阳,作宅曰回车。
筑二亭于南门之外,左曰仁,右曰智,山水之所附也。
筑一亭于州门之左,曰宴,月吉所以属宾也。
凡为城垣九千尺;为屋八,以楹数之,得五百五十二。
自七月九日,卒九月七日,为日五十二,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。
中家以下,见城郭室屋之完,而不知材之所出,见徒之合散,而不见役使之及己。
凡故之所有必具,其所无也,乃今有之。
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。
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,其贤于世吏远矣。
今州县之灾相属,民未病灾也,且有治灾之政出焉。
弛舍之不适,裒取之不中,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,而民始病。
病极矣,吏乃自喜,民相与诽且笑之,而不知也。
吏而不知为政,其重困民多如此。
此予所以哀民,而闵吏之不学也。
由是而言,则为公之民,不幸而遇害灾,其亦庶乎无憾矣。
十月二十日,临川王某记。

夫当今生民之患,果安在哉?在于知安而不知危,能逸而不能劳。
此其患不见于今,而将见于他日。
今不为之计,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。
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,是故天下虽平,不敢忘战。
秋冬之隙,致民田猎以讲武,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,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,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。
是以虽有盗贼之变,而民不至于惊溃。
及至后世,用迂儒之议,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,天下既定,则卷甲而藏之。
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,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,卒有盗贼之警,则相与恐惧讹言,不战而走。
开元、天宝之际,天下岂不大治?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,豢于游戏酒食之间,其刚心勇气,销耗钝眊,痿蹶而不复振。
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,四方之民,兽奔鸟窜,乞为囚虏之不暇,天下分裂,而唐室固以微矣。
盖尝试论之:天下之势,譬如一身。
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,岂不至哉?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。
至于农夫小民,终岁勤苦,而未尝告病。
此其故何也?夫风雨、霜露、寒暑之变,此疾之所由生也。
农夫小民,盛夏力作,而穷冬暴露,其筋骸之所冲犯,肌肤之所浸渍,轻霜露而狎风雨,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。
今王公贵人,处于重屋之下,出则乘舆,风则袭裘,雨则御盖。
凡所以虑患之具,莫不备至。
畏之太甚,而养之太过,小不如意,则寒暑入之矣。
是以善养身者,使之能逸而能劳;步趋动作,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;然后可以刚健强力,涉险而不伤。
夫民亦然。
今者治平之日久,天下之人骄惰脆弱,如妇人孺子,不出于闺门。
论战斗之事,则缩颈而股栗;闻盗贼之名,则掩耳而不愿听。
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,以为生事扰民,渐不可长。
此不亦畏之太甚,而养之太过欤?
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。
愚者见四方之无事,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,此亦不然矣。
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,岁以百万计。
奉之者有限,而求之者无厌,此其势必至于战。
战者,必然之势也。
不先于我,则先于彼;不出于西,则出于北。
所不可知者,有迟速远近,而要以不能免也。
天下苟不免于用兵,而用之不以渐,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,一旦出身而蹈死地,则其为患必有不测。
故曰:天下之民,知安而不知危,能逸而不能劳,此臣所谓大患也。
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,讲习兵法;庶人之在官者,教以行阵之节;役民之司盗者,授以击刺之术。
每岁终则聚于郡府,如古都试之法,有胜负,有赏罚。
而行之既久,则又以军法从事。
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,又挠以军法,则民将不安,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。
天下果未能去兵,则
陆子既老且病,犹不置读书,名其室曰书巢。
客有问曰:“鹊巢于木,巢之远人者;燕巢于梁,巢之袭人者。
凤之巢,人瑞之;枭之巢,人覆之。
雀不能巢,或夺燕巢,巢之暴者也;鸠不能巢,伺鹃育雏而去,则居其巢,巢之拙者也。
上古有有巢氏,是为未有宫室之巢。
尧民之病水者,上而为巢,是为避害之巢。
前世大山穷谷中,有学道之士,栖木若巢,是为隐居之巢。
近时饮家者流,或登木杪,酣醉叫呼,则又为狂士之巢。
今子幸有屋以居,牖户墙垣,犹之比屋也,而谓之巢,何耶?”
陆子曰:“子之辞辩矣,顾未入吾室。
吾室之内,或栖于椟,或陈于前,或枕藉于床,俯仰四顾,无非书者。
吾饮食起居,疾痛呻吟,悲忧愤叹,未尝不与书俱。
宾客不至,妻子不觌,而风雨雷雹之变,有不知也。
间有意欲起,而乱书围之,如积槁枝,或至不得行,辄自笑曰:‘此非吾所谓巢者邪。
’”
乃引客就观之。
客始不能入,既入又不能出,乃亦大笑曰:“信乎其似巢也。

客去,陆子叹曰:“天下之事,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,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。
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,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,可乎?”因书以自警。
淳熙九年九月三日,甫里陆某务观记。

首页 - 个人中心
Process Time: 0.07s
Copyright ©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