臣軾言:蒙恩就移前件差遣,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。
風俗阜安,在東南號爲無事;山水清遠,本朝廷所以優賢。
顧惟何人,亦與茲選。
臣軾中謝。
伏念臣性資頑鄙,名跡堙微。
議論闊疏,文學淺陋。
凡人必有一得,而臣獨無寸長。
荷先帝之誤恩,擢置三館;蒙陛下之過聽,付以兩州。
非不欲痛自激昂,少酬恩造。
而才分所局,有過無功;法令具存,雖勤何補。
罪固多矣,臣猶知之。
夫何越次之名邦,更許藉資而顯受。
顧惟無狀,豈不知恩。
此蓋伏遇皇帝陛下,天覆羣生,海涵萬族。
用人不求其備,嘉善而矜不能。
知其愚不適時,難以追陪新進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養小民。
而臣頃在錢塘,樂其風土。
魚鳥之性,既能自得於江湖;吳越之人,亦安臣之教令。
敢不奉法勤職,息訟平刑。
上以廣朝廷之仁,下以慰父老之望。
臣無任。
風俗阜安,在東南號爲無事;山水清遠,本朝廷所以優賢。
顧惟何人,亦與茲選。
臣軾中謝。
伏念臣性資頑鄙,名跡堙微。
議論闊疏,文學淺陋。
凡人必有一得,而臣獨無寸長。
荷先帝之誤恩,擢置三館;蒙陛下之過聽,付以兩州。
非不欲痛自激昂,少酬恩造。
而才分所局,有過無功;法令具存,雖勤何補。
罪固多矣,臣猶知之。
夫何越次之名邦,更許藉資而顯受。
顧惟無狀,豈不知恩。
此蓋伏遇皇帝陛下,天覆羣生,海涵萬族。
用人不求其備,嘉善而矜不能。
知其愚不適時,難以追陪新進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養小民。
而臣頃在錢塘,樂其風土。
魚鳥之性,既能自得於江湖;吳越之人,亦安臣之教令。
敢不奉法勤職,息訟平刑。
上以廣朝廷之仁,下以慰父老之望。
臣無任。
生而眇者不識日,問之有目者。
或告之曰:「日之狀如銅盤。」扣槃而得其聲,他日聞鐘,以爲日也。
或告之曰:「日之光如燭。」捫燭而得其形,他日揣樾,以爲日也。
日之與鐘、龠亦遠矣,而眇者不知其異,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。
道之難見也甚於日,而人之未達也,無以異於眇。
達者告之,雖有巧譬善導,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。
自槃而之鍾,自燭而之龠,轉而相之,豈有旣乎?故世之言道者,或即其所見而名之,或莫之見而意之,皆求道之過也。
然則道卒不可求歟?蘇子曰:「道可致而不可求。」何謂致?孫武曰:「善戰者致人,不致於人。」子夏曰:「百工居肆,以成其事,君子學,以致其道。」莫之求而自至,斯以爲致也歟?
南方多沒人,日與水居也,七歲而能涉,十歲而能浮,十五而能浮沒矣。
夫沒者豈苟然哉?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。
日與水居,則十五而得其道;生不識水,則雖壯,見舟而畏之。
故北方之勇者,問於沒人,而求其所以浮沒矣,以其言試之河,未有不溺者也。
故凡不學而務求道,皆北方之學沒者也。
昔者以聲律取士,士雜學而不志於道;今者以經術取士,士求道而不務學。
渤海吳君彥律,有志於學者也,方求舉於禮部,作《日喩》以告之。
或告之曰:「日之狀如銅盤。」扣槃而得其聲,他日聞鐘,以爲日也。
或告之曰:「日之光如燭。」捫燭而得其形,他日揣樾,以爲日也。
日之與鐘、龠亦遠矣,而眇者不知其異,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。
道之難見也甚於日,而人之未達也,無以異於眇。
達者告之,雖有巧譬善導,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。
自槃而之鍾,自燭而之龠,轉而相之,豈有旣乎?故世之言道者,或即其所見而名之,或莫之見而意之,皆求道之過也。
然則道卒不可求歟?蘇子曰:「道可致而不可求。」何謂致?孫武曰:「善戰者致人,不致於人。」子夏曰:「百工居肆,以成其事,君子學,以致其道。」莫之求而自至,斯以爲致也歟?
南方多沒人,日與水居也,七歲而能涉,十歲而能浮,十五而能浮沒矣。
夫沒者豈苟然哉?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。
日與水居,則十五而得其道;生不識水,則雖壯,見舟而畏之。
故北方之勇者,問於沒人,而求其所以浮沒矣,以其言試之河,未有不溺者也。
故凡不學而務求道,皆北方之學沒者也。
昔者以聲律取士,士雜學而不志於道;今者以經術取士,士求道而不務學。
渤海吳君彥律,有志於學者也,方求舉於禮部,作《日喩》以告之。
匹夫而爲百世師,一言而爲天下法,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,關盛衰之運。
其生也有自來,其逝也有所爲。
故申、呂自嶽降,傅說爲列星,古今所傳,不可誣也。
孟子曰: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
”是氣也,寓於尋常之中,而塞乎天地之間。
卒然遇之,則王、公失其貴,晉、楚失其富,良、平失其智,賁、育失其勇,儀、秦失其辨。
是孰使之然哉?其必有不依形而立,不恃力而行,不待生而存,不隨死而亡者矣!故在天爲星辰,在地爲河嶽,幽則爲鬼神,而明則復爲人。
此理之常,無足怪者。
自東漢以來,道喪文弊,異端並起。
歷唐貞觀開元之盛,輔以房、杜、姚、宋而不能救。
獨韓文公起布衣,談笑而麾之,天下靡然從公,復歸於正,蓋三百年於此矣。
文起八代之衰,而道濟天下之溺,忠犯人主之怒,而勇奪三軍之帥。
此豈非參天地、關盛衰,浩然而獨存者乎?
蓋嘗論天人之辨:以謂人無所不至,惟天不容僞。
智可以欺王公,不可以欺豚魚;力可以得天下,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。
故公之精誠,能開衡山之雲,而不能回憲宗之惑;能馴鱷魚之暴,而不能弭皇甫鎛、李逢吉之謗;能信於南海之民,廟食百世,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:蓋公之所能者天也,其所不能者人也。
始潮人未知學,公命進士趙德爲之師,自是潮之士,皆篤於文行,延及齊民,至於今,號稱易治。
信乎孔子之言:“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
”潮人之事公也,飲食必祭,水旱疾疫,凡有求必禱焉。
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,民以出入爲艱。
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,不果。
元祐五年,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,凡所以養士治民者,一以公爲師,民既悅服,則出令曰:“願新公廟者,聽。
”民歡趨之,卜地於州城之南七裏,期年而廟成。
或曰:“公去國萬里而謫於潮,不能一歲而歸,沒而有知,其不眷戀於潮也,審矣!”軾曰:“不然。
公之神在天下者,如水之在地中,無所往而不在也。
而潮人獨信之深,思之至,焄蒿悽愴,若或見之。
譬如鑿井得泉,而曰水專在是,豈理也哉!”
元豐元年,詔封公昌黎伯,故榜曰:“昌黎伯韓文公之廟”。
潮人請書其事於石,因作詩以遺之,使歌以祀公。
其辭曰:
公昔騎龍白雲鄉,手抉雲漢分天章,天孫爲織雲錦裳。
飄然乘風來帝旁,下與濁世掃秕糠。
西遊咸池略扶桑,草木衣被昭回光。
追逐李、杜參翱翔,汗流籍、湜走且僵。
滅沒倒影不能望,作書詆佛譏君王。
要觀南海窺衡湘,歷舜九嶷吊英皇。
祝融先驅海若藏,約束蛟鱷如驅羊。
鈞天無人帝悲傷,謳吟下招遣巫陽。
犦牲雞卜羞我觴,於餐
其生也有自來,其逝也有所爲。
故申、呂自嶽降,傅說爲列星,古今所傳,不可誣也。
孟子曰: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
”是氣也,寓於尋常之中,而塞乎天地之間。
卒然遇之,則王、公失其貴,晉、楚失其富,良、平失其智,賁、育失其勇,儀、秦失其辨。
是孰使之然哉?其必有不依形而立,不恃力而行,不待生而存,不隨死而亡者矣!故在天爲星辰,在地爲河嶽,幽則爲鬼神,而明則復爲人。
此理之常,無足怪者。
自東漢以來,道喪文弊,異端並起。
歷唐貞觀開元之盛,輔以房、杜、姚、宋而不能救。
獨韓文公起布衣,談笑而麾之,天下靡然從公,復歸於正,蓋三百年於此矣。
文起八代之衰,而道濟天下之溺,忠犯人主之怒,而勇奪三軍之帥。
此豈非參天地、關盛衰,浩然而獨存者乎?
蓋嘗論天人之辨:以謂人無所不至,惟天不容僞。
智可以欺王公,不可以欺豚魚;力可以得天下,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。
故公之精誠,能開衡山之雲,而不能回憲宗之惑;能馴鱷魚之暴,而不能弭皇甫鎛、李逢吉之謗;能信於南海之民,廟食百世,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:蓋公之所能者天也,其所不能者人也。
始潮人未知學,公命進士趙德爲之師,自是潮之士,皆篤於文行,延及齊民,至於今,號稱易治。
信乎孔子之言:“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
”潮人之事公也,飲食必祭,水旱疾疫,凡有求必禱焉。
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,民以出入爲艱。
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,不果。
元祐五年,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,凡所以養士治民者,一以公爲師,民既悅服,則出令曰:“願新公廟者,聽。
”民歡趨之,卜地於州城之南七裏,期年而廟成。
或曰:“公去國萬里而謫於潮,不能一歲而歸,沒而有知,其不眷戀於潮也,審矣!”軾曰:“不然。
公之神在天下者,如水之在地中,無所往而不在也。
而潮人獨信之深,思之至,焄蒿悽愴,若或見之。
譬如鑿井得泉,而曰水專在是,豈理也哉!”
元豐元年,詔封公昌黎伯,故榜曰:“昌黎伯韓文公之廟”。
潮人請書其事於石,因作詩以遺之,使歌以祀公。
其辭曰:
公昔騎龍白雲鄉,手抉雲漢分天章,天孫爲織雲錦裳。
飄然乘風來帝旁,下與濁世掃秕糠。
西遊咸池略扶桑,草木衣被昭回光。
追逐李、杜參翱翔,汗流籍、湜走且僵。
滅沒倒影不能望,作書詆佛譏君王。
要觀南海窺衡湘,歷舜九嶷吊英皇。
祝融先驅海若藏,約束蛟鱷如驅羊。
鈞天無人帝悲傷,謳吟下招遣巫陽。
犦牲雞卜羞我觴,於餐
螜,天螻。
蜚,蠦蜰。
螾,入耳。
蜩,螂蜩。
螗蜩。
蚻,蜻蜻。
蠽,茅蜩。
蝒,馬蜩。
蜺,寒蜩。
蜓蚞,螇螰。
蛣蜣,蜣螂。
蠍,蛣。
蠰,齧桑。
諸慮,奚相。
蜉蝣,渠略。
蛂,蟥蛢。
蠸輿父,守瓜。
蝚,蛖螻。
不蜩,王蚥。
蛄,強蝆。
不過,蟷蠰,其子蜱蛸。
蒺藜,蝍蛆。
蝝,蝮蜪。
蟋蟀,蛩。
蟼,蟆。
螁,馬。
蛗螽,蠜。
草螽,負蠜。
蜤螽,蜙蝑。
蟿螽,螇蚸。
土螽蠰谿。
螼蚓,蜸蠶。
莫貈,螳螂,蛑。
虰蛵,負勞。
蜭,毛蠹。
蟔,蛅蟴。
蟠,鼠負。
蟫,白魚。
蛾,羅。
螒,天雞。
傅,負版。
強,蚚。
,螪何。
螝,蛹。
蜆,縊女。
蚍蜉,大蟻,小者蟻。
蠪,朾蟻。
螱,飛蟻,其子蚳。
次蟗,鼅鼄。
鼅鼄,鼄蝥。
土鼅鼄。
草鼅鼄。
土蜂。
木蜂。
蟦蠐,螬。
蝤蠐,蠍。
蛜威,委黍。
蟰蛸,長踦。
蛭蝚,至掌。
國貉,蟲蠁。
蠖,蚇蠖。
果臝,蒲盧。
螟蛉,桑蟲。
蠍,桑蠹。
熒火,即炤。
密肌,繼英。
蚅,烏。
蠓,蠛蠓。
王蛈蝪。
蟓,桑繭。
雔由,樗繭、棘繭、欒繭。
蚢,蕭繭。
翥,醜罅,螽醜奮,強醜捋,蜂醜螸,蠅醜扇。
食苗心,螟。
食葉,蟘。
食節,賊。
食根,蟊。
有足謂之蟲,無足謂之豸。
蜚,蠦蜰。
螾,入耳。
蜩,螂蜩。
螗蜩。
蚻,蜻蜻。
蠽,茅蜩。
蝒,馬蜩。
蜺,寒蜩。
蜓蚞,螇螰。
蛣蜣,蜣螂。
蠍,蛣。
蠰,齧桑。
諸慮,奚相。
蜉蝣,渠略。
蛂,蟥蛢。
蠸輿父,守瓜。
蝚,蛖螻。
不蜩,王蚥。
蛄,強蝆。
不過,蟷蠰,其子蜱蛸。
蒺藜,蝍蛆。
蝝,蝮蜪。
蟋蟀,蛩。
蟼,蟆。
螁,馬。
蛗螽,蠜。
草螽,負蠜。
蜤螽,蜙蝑。
蟿螽,螇蚸。
土螽蠰谿。
螼蚓,蜸蠶。
莫貈,螳螂,蛑。
虰蛵,負勞。
蜭,毛蠹。
蟔,蛅蟴。
蟠,鼠負。
蟫,白魚。
蛾,羅。
螒,天雞。
傅,負版。
強,蚚。
,螪何。
螝,蛹。
蜆,縊女。
蚍蜉,大蟻,小者蟻。
蠪,朾蟻。
螱,飛蟻,其子蚳。
次蟗,鼅鼄。
鼅鼄,鼄蝥。
土鼅鼄。
草鼅鼄。
土蜂。
木蜂。
蟦蠐,螬。
蝤蠐,蠍。
蛜威,委黍。
蟰蛸,長踦。
蛭蝚,至掌。
國貉,蟲蠁。
蠖,蚇蠖。
果臝,蒲盧。
螟蛉,桑蟲。
蠍,桑蠹。
熒火,即炤。
密肌,繼英。
蚅,烏。
蠓,蠛蠓。
王蛈蝪。
蟓,桑繭。
雔由,樗繭、棘繭、欒繭。
蚢,蕭繭。
翥,醜罅,螽醜奮,強醜捋,蜂醜螸,蠅醜扇。
食苗心,螟。
食葉,蟘。
食節,賊。
食根,蟊。
有足謂之蟲,無足謂之豸。
臣愚不肖,蒙恩備使一路,今又蒙恩召還闕廷,有所任屬,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。
不自知其無以稱職,而敢緣使事之所及,冒言天下之事,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,幸甚。
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,有聰明睿智之才,夙興夜寐,無一日之懈,聲色狗馬,觀遊玩好之事,無纖介之蔽,而仁民愛物之意,孚於天下,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爲輔相者,屬之以事,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,此雖二帝、三王之用心,不過如此而已,宜其家給人足,天下大治。
而效不至於此,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爲憂,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,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,而風俗日以衰壞,四方有誌之士,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。
此其故何也?患在不知法度故也。
今朝廷法嚴令具,無所不有,而臣以謂無法度者,何哉?方今之法度,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。
孟子曰:“有仁心仁聞,而澤不加於百姓者,爲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。
”以孟子之說,觀方今之失,正在於此而已。
夫以今之世,去先王之世遠,所遭之變,所遇之勢不一,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,雖甚愚者,猶知其難也。
然臣以謂今之失,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,以謂當法其意而已。
夫二帝、三王,相去蓋千有餘載,一治一亂,其盛衰之時具矣。
其所遭之變,所遇之勢,亦各不同,其施設之方亦皆殊,而其爲天下國家之意,本末先後,未嘗不同也。
臣故曰:當法其意而已。
法其意,則吾所改易更革,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,囂天下之口,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。
雖然,以方今之勢揆之,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,合於先王之意,其勢必不能也。
陛下有恭儉之德,有聰明睿智之才,有仁民愛物之意,誠加之意,則何爲而不成,何欲而不得?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,合於先王之意,其勢必不能者,何也?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。
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,未有乏於此時者也。
夫人才乏於上,則有沈廢伏匿在下,而不爲當時所知者矣。
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,而亦未見其多焉。
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?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,以臣使事之所及,則可知矣。
今以一路數千里之間,能推行朝廷之法令,知其所緩急,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,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,至不可勝數。
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,蓋闔郡之間,往往而絕也。
朝廷每一令下,其意雖善,在位者猶不能推行,使膏澤加於民,而吏輒緣之爲奸,以擾百姓。
臣故曰:在位之人才不足,而草野閭巷之間,亦未見其多也。
夫人才不足,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,以合先王之意,大臣雖
不自知其無以稱職,而敢緣使事之所及,冒言天下之事,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,幸甚。
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,有聰明睿智之才,夙興夜寐,無一日之懈,聲色狗馬,觀遊玩好之事,無纖介之蔽,而仁民愛物之意,孚於天下,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爲輔相者,屬之以事,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,此雖二帝、三王之用心,不過如此而已,宜其家給人足,天下大治。
而效不至於此,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爲憂,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,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,而風俗日以衰壞,四方有誌之士,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。
此其故何也?患在不知法度故也。
今朝廷法嚴令具,無所不有,而臣以謂無法度者,何哉?方今之法度,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。
孟子曰:“有仁心仁聞,而澤不加於百姓者,爲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。
”以孟子之說,觀方今之失,正在於此而已。
夫以今之世,去先王之世遠,所遭之變,所遇之勢不一,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,雖甚愚者,猶知其難也。
然臣以謂今之失,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,以謂當法其意而已。
夫二帝、三王,相去蓋千有餘載,一治一亂,其盛衰之時具矣。
其所遭之變,所遇之勢,亦各不同,其施設之方亦皆殊,而其爲天下國家之意,本末先後,未嘗不同也。
臣故曰:當法其意而已。
法其意,則吾所改易更革,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,囂天下之口,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。
雖然,以方今之勢揆之,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,合於先王之意,其勢必不能也。
陛下有恭儉之德,有聰明睿智之才,有仁民愛物之意,誠加之意,則何爲而不成,何欲而不得?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,合於先王之意,其勢必不能者,何也?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。
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,未有乏於此時者也。
夫人才乏於上,則有沈廢伏匿在下,而不爲當時所知者矣。
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,而亦未見其多焉。
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?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,以臣使事之所及,則可知矣。
今以一路數千里之間,能推行朝廷之法令,知其所緩急,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,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,至不可勝數。
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,蓋闔郡之間,往往而絕也。
朝廷每一令下,其意雖善,在位者猶不能推行,使膏澤加於民,而吏輒緣之爲奸,以擾百姓。
臣故曰:在位之人才不足,而草野閭巷之間,亦未見其多也。
夫人才不足,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,以合先王之意,大臣雖
起閼逢困敦,盡著雍困敦,凡二十五年。
赧王中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二九七年)
楚懷王亡歸。
秦人覺之,遮楚道。
懷王從間道走趙。
趙主父在代,趙人不敢受。
懷王將走魏,秦人追及之,以歸。
魯平公薨,子緡王賈立。
赧王中十九年(乙丑,公元前二九六年)
楚懷王發病,薨於秦,秦人歸其喪。
楚人皆憐之,如悲親戚。
諸侯由是不直秦。
齊、韓、魏、趙、宋同擊秦,至鹽氏而還。
秦與韓武遂、與魏封陵以和。
趙主父行新地,遂出代;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。
魏襄王薨,子昭王立。
韓襄王薨,子釐王咎立。
赧王中二十年(丙寅,公元前二九五年)
秦尉錯伐魏襄城。
趙主父與齊、燕共滅中山,遷其王於膚施。
歸,行賞,大赦,置酒,酺五日。
趙主父封其長子章於代,號曰安陽君。
安陽君素侈,心不服其弟。
主父使田不禮相之。
李兌謂肥義曰:“公子章強壯而志驕,黨衆而欲大,田不禮忍殺而驕,二人相得,必有陰謀。
夫小人有欲,輕慮淺謀,徒見其利,不顧其害,難必不久矣。
子任重而勢大,亂之所始而禍之所集也。
子奚不稱疾毋出而傳政於公子成,毋爲禍梯,不亦可乎!”肥義曰:“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,曰:‘毋變而度,毋易而慮,堅守一心,以歿而世。
’義再拜受命而籍之。
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,變孰大焉!諺曰:‘死者復生,生者不愧。
’吾欲全吾言,安得全吾身乎!子則有賜而忠我矣。
雖然,吾言已在前矣,終不敢失!”李兌曰:“諾。
子勉之矣!吾見子已今年耳。
”涕泣而出。
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。
肥義謂信期曰:“公子章與田不禮聲善而實惡,內得主而外爲暴,矯令以擅一旦之命,不難爲也。
今吾憂之,夜而忘寐,飢而忘食,盜出入不可不備。
自今以來,有召王者必見吾面,我將以身先之。
無故而後王可入也。
”信期曰:“善。
”
主父使惠文王朝羣臣而自從旁窺之,見其長子傫然也,反北面爲臣。
詘於其弟,心憐之,於是乃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,計未決而輟。
主父及王遊沙丘,異宮,公子章、田不禮以其徒作亂,詐以主父令召王。
肥義先入,殺之。
高信即與王戰。
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,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,殺公子章及田不禮,滅其黨。
公子成爲相,號安平君;李兌爲司寇。
是時惠文王少,成、兌專政。
公子章之敗也,往走主父,主父開之。
成、兌因圍主父宮。
公子章死,成、兌謀曰:“以章故,圍主父;即解兵,吾屬夷矣!”乃遂圍之,令:“宮中人後出者夷!”宮中人悉出。
主父欲出不得,又不得食,探雀鷇而食之。
三月餘,餓死沙丘宮。
主父定死,乃發喪赴諸侯。
赧王中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二九七年)
楚懷王亡歸。
秦人覺之,遮楚道。
懷王從間道走趙。
趙主父在代,趙人不敢受。
懷王將走魏,秦人追及之,以歸。
魯平公薨,子緡王賈立。
赧王中十九年(乙丑,公元前二九六年)
楚懷王發病,薨於秦,秦人歸其喪。
楚人皆憐之,如悲親戚。
諸侯由是不直秦。
齊、韓、魏、趙、宋同擊秦,至鹽氏而還。
秦與韓武遂、與魏封陵以和。
趙主父行新地,遂出代;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。
魏襄王薨,子昭王立。
韓襄王薨,子釐王咎立。
赧王中二十年(丙寅,公元前二九五年)
秦尉錯伐魏襄城。
趙主父與齊、燕共滅中山,遷其王於膚施。
歸,行賞,大赦,置酒,酺五日。
趙主父封其長子章於代,號曰安陽君。
安陽君素侈,心不服其弟。
主父使田不禮相之。
李兌謂肥義曰:“公子章強壯而志驕,黨衆而欲大,田不禮忍殺而驕,二人相得,必有陰謀。
夫小人有欲,輕慮淺謀,徒見其利,不顧其害,難必不久矣。
子任重而勢大,亂之所始而禍之所集也。
子奚不稱疾毋出而傳政於公子成,毋爲禍梯,不亦可乎!”肥義曰:“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,曰:‘毋變而度,毋易而慮,堅守一心,以歿而世。
’義再拜受命而籍之。
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,變孰大焉!諺曰:‘死者復生,生者不愧。
’吾欲全吾言,安得全吾身乎!子則有賜而忠我矣。
雖然,吾言已在前矣,終不敢失!”李兌曰:“諾。
子勉之矣!吾見子已今年耳。
”涕泣而出。
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。
肥義謂信期曰:“公子章與田不禮聲善而實惡,內得主而外爲暴,矯令以擅一旦之命,不難爲也。
今吾憂之,夜而忘寐,飢而忘食,盜出入不可不備。
自今以來,有召王者必見吾面,我將以身先之。
無故而後王可入也。
”信期曰:“善。
”
主父使惠文王朝羣臣而自從旁窺之,見其長子傫然也,反北面爲臣。
詘於其弟,心憐之,於是乃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,計未決而輟。
主父及王遊沙丘,異宮,公子章、田不禮以其徒作亂,詐以主父令召王。
肥義先入,殺之。
高信即與王戰。
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,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,殺公子章及田不禮,滅其黨。
公子成爲相,號安平君;李兌爲司寇。
是時惠文王少,成、兌專政。
公子章之敗也,往走主父,主父開之。
成、兌因圍主父宮。
公子章死,成、兌謀曰:“以章故,圍主父;即解兵,吾屬夷矣!”乃遂圍之,令:“宮中人後出者夷!”宮中人悉出。
主父欲出不得,又不得食,探雀鷇而食之。
三月餘,餓死沙丘宮。
主父定死,乃發喪赴諸侯。
起屠維赤奮若,盡旃蒙大荒落,凡十七年。
赧王下四十三年(己丑,公元前二七二年)
楚以左徒黃歇侍太子完爲質於秦。
秦置南陽郡。
秦、魏、楚共伐燕。
燕惠王薨,子武成王立。
赧王下四十四年(庚寅,公元前二七一年)
趙藺相如伐齊,至平邑。
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,平原君家不肯出。
趙奢以法治之,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。
平原君怒,將殺之。
趙奢曰:“君於趙爲貴公子,今縱君家而不奉公,則法削,法削則國弱,國弱則諸侯加兵,是無趙也,君安得有此富乎?以君之貴,奉公如法則上下平,上下平則國強,國強則趙固,而君爲貴戚,豈輕於天下邪!”平原君以爲賢,言之於王。
王使治國賦,國賦大平,民富而府庫實。
赧王下四十五年(辛卯,公元前二七零年)
秦伐趙,圍閼與。
趙王召廉頗、樂乘而問之曰:“可救否?”皆曰:“道遠險狹,難救。
”問趙奢,趙奢對曰:“道遠險狹,譬猶兩鼠鬥於穴中,將勇者勝。
”王乃令趙奢將兵救之。
去邯鄲三十里而止,令軍中曰:“有以軍事諫者死!”秦師軍武安西,鼓譟勒兵,武安屋瓦盡振。
趙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,趙奢立斬之。
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,復益增壘。
秦間入趙軍,趙奢善食而遣之。
間以報秦將,秦將大喜曰:“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,乃增壘,閼與非趙地也!”趙奢既已遣間,卷甲而趨,二日一夜而至,去閼與五十里而軍,軍壘成。
秦師聞之,悉甲而往。
趙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,趙奢進之。
許歷曰:“秦人不意趙至此,其來氣盛,將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;不然,必敗。
”趙奢曰:“請受教!”許歷請刑,趙奢曰:“胥,後令邯鄲。
”許歷復請諫曰:“先據北山上者勝,後至者敗。
”趙奢許諾,即發萬人趨之。
秦師後至,爭山不得上;趙奢縱兵擊秦師,秦師大敗,解閼與而還。
趙王封奢爲馬服君,與廉、藺同位;以許歷爲國尉。
穰侯言客卿竈於秦王,使伐齊,取剛、壽以廣其陶邑。
初,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,齊襄王聞其辯口,私賜之金及牛、酒。
須賈以爲雎以國陰事告齊也,歸而告其相魏齊。
魏齊怒,笞擊范雎,折脅,摺齒。
雎佯死,卷以貴,置廁中,使客醉者更溺之,以懲後,令無妄言者。
范雎謂守者曰:“能出我,我必有厚謝。
”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。
魏齊醉,曰:“可矣。
”范雎得出。
魏齊悔,復召求之。
魏人鄭安平遂操范雎亡匿,更名姓曰張祿。
秦謁者王稽使於魏,范雎夜見王稽。
稽潛載與俱歸,薦之於王,王見之於離宮。
雎佯爲不知永巷而入其中,王來而宦者怒逐之,曰:“王至。
”范雎謬曰:“秦安得王!秦獨有太后
赧王下四十三年(己丑,公元前二七二年)
楚以左徒黃歇侍太子完爲質於秦。
秦置南陽郡。
秦、魏、楚共伐燕。
燕惠王薨,子武成王立。
赧王下四十四年(庚寅,公元前二七一年)
趙藺相如伐齊,至平邑。
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,平原君家不肯出。
趙奢以法治之,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。
平原君怒,將殺之。
趙奢曰:“君於趙爲貴公子,今縱君家而不奉公,則法削,法削則國弱,國弱則諸侯加兵,是無趙也,君安得有此富乎?以君之貴,奉公如法則上下平,上下平則國強,國強則趙固,而君爲貴戚,豈輕於天下邪!”平原君以爲賢,言之於王。
王使治國賦,國賦大平,民富而府庫實。
赧王下四十五年(辛卯,公元前二七零年)
秦伐趙,圍閼與。
趙王召廉頗、樂乘而問之曰:“可救否?”皆曰:“道遠險狹,難救。
”問趙奢,趙奢對曰:“道遠險狹,譬猶兩鼠鬥於穴中,將勇者勝。
”王乃令趙奢將兵救之。
去邯鄲三十里而止,令軍中曰:“有以軍事諫者死!”秦師軍武安西,鼓譟勒兵,武安屋瓦盡振。
趙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,趙奢立斬之。
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,復益增壘。
秦間入趙軍,趙奢善食而遣之。
間以報秦將,秦將大喜曰:“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,乃增壘,閼與非趙地也!”趙奢既已遣間,卷甲而趨,二日一夜而至,去閼與五十里而軍,軍壘成。
秦師聞之,悉甲而往。
趙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,趙奢進之。
許歷曰:“秦人不意趙至此,其來氣盛,將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;不然,必敗。
”趙奢曰:“請受教!”許歷請刑,趙奢曰:“胥,後令邯鄲。
”許歷復請諫曰:“先據北山上者勝,後至者敗。
”趙奢許諾,即發萬人趨之。
秦師後至,爭山不得上;趙奢縱兵擊秦師,秦師大敗,解閼與而還。
趙王封奢爲馬服君,與廉、藺同位;以許歷爲國尉。
穰侯言客卿竈於秦王,使伐齊,取剛、壽以廣其陶邑。
初,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,齊襄王聞其辯口,私賜之金及牛、酒。
須賈以爲雎以國陰事告齊也,歸而告其相魏齊。
魏齊怒,笞擊范雎,折脅,摺齒。
雎佯死,卷以貴,置廁中,使客醉者更溺之,以懲後,令無妄言者。
范雎謂守者曰:“能出我,我必有厚謝。
”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。
魏齊醉,曰:“可矣。
”范雎得出。
魏齊悔,復召求之。
魏人鄭安平遂操范雎亡匿,更名姓曰張祿。
秦謁者王稽使於魏,范雎夜見王稽。
稽潛載與俱歸,薦之於王,王見之於離宮。
雎佯爲不知永巷而入其中,王來而宦者怒逐之,曰:“王至。
”范雎謬曰:“秦安得王!秦獨有太后
起柔兆敦牂,盡昭陽作噩,凡二十八年。
昭襄王五十二年(丙午,公元前二五五年)
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,棄市。
應侯日以不懌。
王臨朝而嘆,應侯請其故。
王曰:“今武安君死,而鄭安平、王稽等皆畔,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,吾是以憂。
”應侯懼,不知所出。
燕客蔡澤聞之,西入秦,先使人宣言於應侯曰:“蔡澤,天下雄辯之士。
彼見王,必困君而奪君之位。
”應侯怒,使人召之。
蔡澤見應侯,禮又倨。
應侯不快,因讓之曰:“子宣言欲代我相,請聞其說。
”蔡澤曰:“籲,君何見之晚也!夫四時之序,成功者去。
君獨不見夫秦之商君、楚之吳起、越之大夫種,何足願與?”應侯謬曰:“何爲不可?!此三子者,義之至也,忠之盡也。
君子有殺身以成名,死無所恨!”蔡澤曰:“夫人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?身名俱全者,上也;名可法而身死者,次也;名僇辱而身全者,下也。
夫商君、吳起、大夫種,其爲人臣盡忠致功,則可願矣。
閎夭、周公,豈不亦忠且聖乎?!三子之可願,孰與閎夭、周公哉?”應侯曰:“善。
”蔡澤曰:“然則君之主惇厚舊故,不倍功臣,孰與孝公、楚王、越王?”曰:“未知何如。
”蔡澤曰:“君之功能孰與三子?”曰:“不若。
”蔡澤曰:“然則君身不退,患恐甚於三子矣。
語曰:‘日中則移,月滿則虧。
’進退嬴縮,與時變化,聖人之道也。
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,意欲至矣而無變計,竊爲君危之。
”應侯遂延以爲上客,因薦於王。
王召與語,大悅,拜爲客卿。
應侯因謝病免。
王新悅蔡澤計畫,遂以爲相國,澤爲相數月,免。
楚春申君以荀卿爲蘭陵令。
荀卿者,趙人,名況,嘗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之前。
王曰:“請問兵要。
”臨武君對曰:“上得天時,下得地利,觀敵之變動,後之發,先之至,此用兵之要術也。
”荀卿曰:“不然。
臣所聞古之道,凡用兵攻戰之本,在乎一民。
弓矢不調,則羿不能以中;六馬不和,則造父不能以致遠;士民不親附,則湯、武不能以必勝也。
故善附民者,是乃善用兵者也。
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。
”臨武君曰:“不然。
兵之所貴者勢利也,所行者變詐也。
善用兵者感忽悠闇,莫知所從出。
孫吳用之,無敵於天下,豈必待附民哉!”荀卿曰:“不然。
臣之所道,仁人之兵,王者之志也。
君之所貴,權謀勢利也。
仁人之兵,不可詐也。
彼可詐者,怠慢者也,露袒者也,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。
故以桀詐桀,猶巧拙有幸焉。
以桀詐堯,譬之以卵投石,以指橈沸,若赴水火,入焉焦沒耳。
故仁人之兵,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。
臣之於君也,下之於上也,若子之
昭襄王五十二年(丙午,公元前二五五年)
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,棄市。
應侯日以不懌。
王臨朝而嘆,應侯請其故。
王曰:“今武安君死,而鄭安平、王稽等皆畔,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,吾是以憂。
”應侯懼,不知所出。
燕客蔡澤聞之,西入秦,先使人宣言於應侯曰:“蔡澤,天下雄辯之士。
彼見王,必困君而奪君之位。
”應侯怒,使人召之。
蔡澤見應侯,禮又倨。
應侯不快,因讓之曰:“子宣言欲代我相,請聞其說。
”蔡澤曰:“籲,君何見之晚也!夫四時之序,成功者去。
君獨不見夫秦之商君、楚之吳起、越之大夫種,何足願與?”應侯謬曰:“何爲不可?!此三子者,義之至也,忠之盡也。
君子有殺身以成名,死無所恨!”蔡澤曰:“夫人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?身名俱全者,上也;名可法而身死者,次也;名僇辱而身全者,下也。
夫商君、吳起、大夫種,其爲人臣盡忠致功,則可願矣。
閎夭、周公,豈不亦忠且聖乎?!三子之可願,孰與閎夭、周公哉?”應侯曰:“善。
”蔡澤曰:“然則君之主惇厚舊故,不倍功臣,孰與孝公、楚王、越王?”曰:“未知何如。
”蔡澤曰:“君之功能孰與三子?”曰:“不若。
”蔡澤曰:“然則君身不退,患恐甚於三子矣。
語曰:‘日中則移,月滿則虧。
’進退嬴縮,與時變化,聖人之道也。
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,意欲至矣而無變計,竊爲君危之。
”應侯遂延以爲上客,因薦於王。
王召與語,大悅,拜爲客卿。
應侯因謝病免。
王新悅蔡澤計畫,遂以爲相國,澤爲相數月,免。
楚春申君以荀卿爲蘭陵令。
荀卿者,趙人,名況,嘗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之前。
王曰:“請問兵要。
”臨武君對曰:“上得天時,下得地利,觀敵之變動,後之發,先之至,此用兵之要術也。
”荀卿曰:“不然。
臣所聞古之道,凡用兵攻戰之本,在乎一民。
弓矢不調,則羿不能以中;六馬不和,則造父不能以致遠;士民不親附,則湯、武不能以必勝也。
故善附民者,是乃善用兵者也。
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。
”臨武君曰:“不然。
兵之所貴者勢利也,所行者變詐也。
善用兵者感忽悠闇,莫知所從出。
孫吳用之,無敵於天下,豈必待附民哉!”荀卿曰:“不然。
臣之所道,仁人之兵,王者之志也。
君之所貴,權謀勢利也。
仁人之兵,不可詐也。
彼可詐者,怠慢者也,露袒者也,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。
故以桀詐桀,猶巧拙有幸焉。
以桀詐堯,譬之以卵投石,以指橈沸,若赴水火,入焉焦沒耳。
故仁人之兵,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。
臣之於君也,下之於上也,若子之
起昭陽大荒落,盡閼逢敦牂,凡二年。
二世皇帝下二年(癸巳,公元前二零八年)
冬,十月,泗川監平將兵圍沛公於豐,沛公出與戰,破之,令雍齒守豐。
十一月,沛公引兵之薛。
泗川守壯兵敗於薛,走至戚,沛公左司馬得殺之。
周章出關,止屯曹陽,二月餘,章邯追敗之。
復走澠池,十餘日,章邯擊,大破之。
周文自刎,軍遂不戰。
吳叔圍滎陽,李由爲三川守,守滎陽,叔弗能下。
楚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:“周章軍已破矣,秦兵旦暮至。
我圍滎陽城弗能下,秦兵至,必大敗,不如少遺兵守滎陽,悉精兵迎秦軍。
今假王驕,不知兵權,不足與計事,恐敗。
”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,獻其首於陳王。
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,使爲上將。
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,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,與戰。
田臧死,軍破。
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,破之,李歸等死。
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,章邯別將擊破之。
銍人伍逢將兵居許,章邯擊破之。
兩軍皆散,走陳,陳王誅鄧說。
二世數誚讓李斯:“居三公位,如何令盜如此!”李斯恐懼,重爵祿,不知所出,乃阿二世意,以書對曰:“夫賢主者,必能行督責之術者也。
故申子曰‘有天下而不恣睢,命之曰以天下爲桎梏’者,無他焉,不能督責,而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,若堯、禹然,故謂之桎梏也。
夫不能修申、韓之明術,行督責之道,專以天下自適也;而徒務苦形勞神,以身徇百姓,則是黔首之役,非畜天下者也,何足貴哉!故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於上,則權不在臣下,然後能滅仁義之塗,絕諫說之辯,犖然行恣睢之心,而莫之敢逆。
如此,羣臣、百姓救過不給,何變之敢圖!”二世說,於是行督責益嚴,稅民深者爲明吏,殺人衆者爲忠臣,刑者相半於道,而死人日成積於市,秦民益駭懼思亂。
趙李良已定常山,還報趙王。
趙王復使良略太原。
至石邑,秦兵塞井陘,未能前。
秦將詐爲二世書以招良。
良得書未信,還之邯鄲,益請兵。
未至,道逢趙王姊出飲,從百餘騎,良望見,以爲王,伏謁道旁。
王姊醉,不知其將,使騎謝李良。
李良素貴,起,慚其從官。
從官有一人曰:“天下畔秦,能者先立。
且趙王素出將軍下,今女兒乃不爲將軍下車,請追殺之!”李良已得秦書,固欲反趙,未決,因此怒,遣人追殺王姊,因將其兵襲邯鄲。
邯鄲不知,竟殺趙王、邵騷。
趙人多爲張耳、陳餘耳目者,以故二人獨得脫。
陳人秦嘉、符離人硃雞石等起兵,圍東海守於郯。
陳王聞之,使武平君畔爲將軍,監郯下軍。
秦嘉不受命,自立爲大司馬,惡屬武平君,告軍吏曰:“武平君年少,不知兵
二世皇帝下二年(癸巳,公元前二零八年)
冬,十月,泗川監平將兵圍沛公於豐,沛公出與戰,破之,令雍齒守豐。
十一月,沛公引兵之薛。
泗川守壯兵敗於薛,走至戚,沛公左司馬得殺之。
周章出關,止屯曹陽,二月餘,章邯追敗之。
復走澠池,十餘日,章邯擊,大破之。
周文自刎,軍遂不戰。
吳叔圍滎陽,李由爲三川守,守滎陽,叔弗能下。
楚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:“周章軍已破矣,秦兵旦暮至。
我圍滎陽城弗能下,秦兵至,必大敗,不如少遺兵守滎陽,悉精兵迎秦軍。
今假王驕,不知兵權,不足與計事,恐敗。
”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,獻其首於陳王。
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,使爲上將。
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,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,與戰。
田臧死,軍破。
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,破之,李歸等死。
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,章邯別將擊破之。
銍人伍逢將兵居許,章邯擊破之。
兩軍皆散,走陳,陳王誅鄧說。
二世數誚讓李斯:“居三公位,如何令盜如此!”李斯恐懼,重爵祿,不知所出,乃阿二世意,以書對曰:“夫賢主者,必能行督責之術者也。
故申子曰‘有天下而不恣睢,命之曰以天下爲桎梏’者,無他焉,不能督責,而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,若堯、禹然,故謂之桎梏也。
夫不能修申、韓之明術,行督責之道,專以天下自適也;而徒務苦形勞神,以身徇百姓,則是黔首之役,非畜天下者也,何足貴哉!故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於上,則權不在臣下,然後能滅仁義之塗,絕諫說之辯,犖然行恣睢之心,而莫之敢逆。
如此,羣臣、百姓救過不給,何變之敢圖!”二世說,於是行督責益嚴,稅民深者爲明吏,殺人衆者爲忠臣,刑者相半於道,而死人日成積於市,秦民益駭懼思亂。
趙李良已定常山,還報趙王。
趙王復使良略太原。
至石邑,秦兵塞井陘,未能前。
秦將詐爲二世書以招良。
良得書未信,還之邯鄲,益請兵。
未至,道逢趙王姊出飲,從百餘騎,良望見,以爲王,伏謁道旁。
王姊醉,不知其將,使騎謝李良。
李良素貴,起,慚其從官。
從官有一人曰:“天下畔秦,能者先立。
且趙王素出將軍下,今女兒乃不爲將軍下車,請追殺之!”李良已得秦書,固欲反趙,未決,因此怒,遣人追殺王姊,因將其兵襲邯鄲。
邯鄲不知,竟殺趙王、邵騷。
趙人多爲張耳、陳餘耳目者,以故二人獨得脫。
陳人秦嘉、符離人硃雞石等起兵,圍東海守於郯。
陳王聞之,使武平君畔爲將軍,監郯下軍。
秦嘉不受命,自立爲大司馬,惡屬武平君,告軍吏曰:“武平君年少,不知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