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,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,積數七百八十三星,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。
其伏見蚤晚,邪正存亡,虛實闊狹,及五星所行,合散犯守,陵歷斗食,彗孛飛流,日月薄食,暈適背穴,抱珥虹蜺,迅雷風襖,怪雲變氣:此皆陰陽之精,其本在地,而上發於天者也。
政失於此,則變見於彼,猶景之象形,鄉之應聲。
是以明君睹之而寤,飭身正事,思其咎謝,則禍除而福至,自然之符也。
中宮天極星,其一明者,泰一之常居也,旁三星三公,或曰子屬。
後句四星,末大星正妃,餘三星後宮之屬也。
環之匡衛十二星,籓臣。
皆曰紫宮。
前列直鬥口三星,隨北耑銳,若見若不見,曰陰德,或曰天一。
紫宮左三星曰天槍,右四星曰天C964。
後十七星絕漢抵營室,曰閣道。
北斗七星,所謂“旋、璣、玉衡,以齊七政”。
杓攜龍角,衡殷南鬥,魁枕參首。
用昏建者杓;杓,自華以西南。
夜半建者衡;衡,殷中州河、濟之間。
平旦建者魁;魁,海岱以東北也。
鬥爲帝車,運於中央,臨制四海。
分陰陽,建四時,均五行,移節度,定諸記,皆繫於鬥。
斗魁戴筐六星,曰文昌宮:一曰上將,二曰次將,三曰貴相,四曰司命,五曰司祿,六曰司災。
在魁中,貴人之牢。
魁下六星兩兩而比者,曰三能。
三能色齊,君臣和;不齊,爲乖戾。
柄輔星,明近,輔臣親強;斥小,疏弱。
杓端有兩星:一內爲矛,招搖;一外爲盾,天蜂。
有名圜十五星,屬杓,曰賤人之牢,牢中星實則囚多,虛則開出。
天一、槍、C964、矛、盾動搖,角大,兵起。
東宮蒼龍,房、心。
心爲明堂,大星天王,前後星子屬。
不欲直,直,王失計。
房爲天府,曰天駟。
其陰,右驂。
旁有兩星曰衿。
衿北一星曰轄。
東北曲十二星曰旗。
旗中四星曰天市。
天市中星衆者實,其中虛則耗。
房南衆星曰騎官。
左角,理;右角,將。
大角者,天王帝坐廷。
其兩旁各有三星,鼎足句之,曰攝提。
攝提者,直斗杓所指,以建時節,故曰“攝提格”。
亢爲宗廟,主疾。
其南北兩大星,曰南門。
氐爲天根,主疫。
尾爲九子,曰君臣;斥絕,不和。
箕爲敖客,后妃之府,曰口舌。
火犯守角,則有戰。
房、心,王者惡之。
南宮朱鳥,權、衡。
衡、太微,三光之廷。
筐衛十二星,籓臣;西,將;東,相;南四星,執法;中,端門;左右,掖門。
掖門內六星,諸侯。
其內五星,五帝坐。
後聚十五星,曰哀烏郎位;旁一大星,將位也。
月、五星順入,軌道,司其出,所守,天子所誅也。
其逆入,若不軌道,以所犯名之;中坐,成形,皆羣下不從謀
傳曰:「視之不明,是謂不悊,厥咎舒,厥罰恆奧,厥極疾。
時則有草妖,時則有蠃蟲之孽,時則有羊禍,時則有目痾,時則有赤眚赤祥。
惟水沴火。」
「視之不明,是謂不悊」,悊,知也。
《詩》云:「爾德不明,以亡陪亡卿;不明爾德,以亡背亡仄。」言上不明,暗昧蔽惑,則不能知善惡,親近習,長同類,亡功者受賞,有罪者不殺,百官廢亂,失在舒緩,故其咎舒也。
盛夏日長,暑以養物,政弛緩,故其罰常奧也。
奧則冬溫,春夏不和,傷病民人,故極疾也。
誅不行則霜不殺草,繇臣下則殺不以時,故有草妖。
凡妖,貌則以服,言則以詩,聽則以聲。
視則以色者,五色物之大分也,在於眚祥,故聖人以爲草妖,失秉之明者也。
溫奧生蟲,故有蠃蟲之孽,謂螟螣之類當死不死,未當生而生,或多於故而爲災也。
劉歆以爲屬思心不容。
於易,剛而包柔爲離,離爲火爲目。
羊上角下號,剛而包柔,羊大目而不精明,視氣毀故有羊禍。
一曰,暑歲羊多疫死,及爲怪,亦是也。
及人,則多病目者,故有目痾。
火色赤,故有赤眚赤祥。
凡視傷者病火氣,火氣傷則水沴之。
其極疾者,順之,其福曰壽。
劉歆視傳曰有羽蟲之孽,雞禍。
説以爲於天文南方喙爲鳥星,故爲羽蟲;禍亦從羽,故爲雞;雞於易自在巽。
説非是。
庶徵之恆奧,劉向以爲春秋亡冰也。
小奧不書,無冰然後書,舉其大者也。
京房易傳曰:「祿不遂行茲謂欺,厥咎奧,雨雪四至而溫。
臣安祿樂逸茲謂亂,奧而生蟲。
知罪不誅茲謂舒,其奧,夏則暑殺人,冬則物華實。
重過不誅,茲謂亡徵,其咎當寒而奧六日也。」
桓公十五年「春,亡冰」。
劉向以爲周春,今冬也。
先是連兵鄰國,三戰而再敗也,內失百姓,外失諸侯,不敢行誅罰,鄭伯突篡兄而立,公與相親,長養同類,不明善惡之罰也。
董仲舒以爲象夫人不正,陰失節也。
成公元年「二月,無冰」。
董仲舒以爲方有宣公之喪,君臣無悲哀之心,而炕陽,作丘甲。
劉向以爲時公幼弱,政舒緩也。
襄公二十八年「春,無冰」。
劉向以爲先是公作三軍,有侵陵用武之意,於是鄰國不和,伐其三鄙,被兵十有餘年,因之以饑饉,百姓怨望,臣下心離,公懼而弛緩,不敢行誅罰,楚有夷狄行,公有從楚心,不明善惡之應。
董仲舒指略同。
一曰,水旱之災,寒暑之變,天下皆同,故曰「無冰」,天下異也。
桓公殺兄弒君,外成宋亂,與鄭易邑,背畔周室。
成公時,楚橫行中國,王札子殺召伯、毛伯,晉敗天子之師于貿戎,天子皆不能討。
襄公時,天下諸侯之大夫皆執國權,君不能制。
漸將日甚,善惡不明,誅罰不行。
《洪範》八政,三曰祀。
祀者,所以昭孝事祖,通神明也。
旁及四夷,莫不修之;下至禽獸,豺獺有祭。
是以聖王爲之典禮。
民之精爽不貳,齊肅聰明者,神或降之,在男曰覡,在女曰巫,使制神之處位,爲之牲器。
使先聖之後,能知山川,敬於禮儀,明神之事者,以爲祝;能知四時犧牲,壇場上下,氏姓所出者,以爲宗。
故有神民之官,各司其序,不相亂也。
民神異業,敬而不黷,故神降之嘉生,民以物序,災禍不至,所求不匱。
及少昊之衰,九黎亂德,民神雜擾,不可放物。
家爲巫史,享祀無度,黷齊明而神弗蠲。
嘉生不降,禍災荐臻,莫盡其氣。
顓頊受之,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,使復舊常,亡相侵黷。
自共工氏霸九州,其子曰句龍,能平水土,死爲社祠。
有烈山氏王天下,其子曰柱,能殖百穀,死爲稷祠。
故郊祀社稷,所從來尚矣。
《虞書》曰: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
遂類於上帝,禋於六宗,望秩于山川,遍於羣神。
揖五瑞,擇吉月日,見四嶽諸牧,班瑞。
歲二月,東巡狩,至於岱宗。
岱宗,泰山也。
柴,望秩于山川。
遂見東後。
東後者,諸侯也。
合時月正日,同律、度、量、衡,修五禮、五樂,三帛二生一死爲贄。
五月,巡狩至南嶽。
南嶽者,衡山也。
八月,巡狩至西嶽。
西嶽者,華山也。
十一月,巡狩至北嶽。
北嶽者,恆山也。
皆如岱宗之禮。
中嶽,嵩高也。
五載一巡狩。
禹遵之。
後十三世,至帝孔甲,淫德好神,神黷,二龍去之。
其後十三世,湯伐桀,欲遷夏社,不可,作《夏社》。
乃遷烈山子柱,而以周棄代爲稷祠。
後八世,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,一暮大拱,懼。
伊陟曰:“祆不勝德。
”太戊修德,桑穀死。
伊陟贊巫咸。
後十三世,帝武丁得傅說爲相,殷復興焉,稱高宗。
有雉登鼎耳而雊,武丁懼。
祖己曰:“修德。
”武丁從之,位以永寧。
後五世,帝乙嫚神而震死。
後三世,帝紂淫亂,武王伐之。
由是觀之,始未嘗不肅祇,後稍怠嫚也。
周公相成王,王道大洽,制禮作樂,天子曰明堂、辟雍,諸侯曰泮宮。
郊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。
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。
天子祭天下名山、大川,懷柔百神,鹹秩無文。
五嶽視三公,四瀆視諸侯。
而諸侯祭其疆內名山、大川,大夫祭門、戶、井、竈、中霤五祀,士、庶人祖考而已。
各有典禮,而淫祀有禁。
後十三世,世益衰,禮樂廢。
幽王無道,爲犬戎所敗,平王東徙雒邑。
秦襄公攻若救周,列爲諸侯,而居西,自以爲主少昊之神,作西畤,祠白帝,其牲用駠駒、黃牛、羝羊各一雲。
其後十四年,
經曰:“羞用五事。
五事:一曰貌,二曰言,三曰視,四曰聽,五曰思。
貌曰恭,言曰從,視曰明,聽曰聰,思曰睿。
恭作肅,從作艾,明作哲,聰作謀,睿作聖。
休徵:曰肅,時雨若;艾,時陽若;哲,時奧若;謀,時寒若;聖,時風若。
咎徵;曰狂,恆雨若;僭,恆陽若;舒,恆奧若;急,恆寒若;F178,恆風若。

傳曰:“貌之不恭,是謂不肅,厥咎狂,厥罰恆雨,厥極惡。
時則有服妖,時則有龜孽,時則有雞禍,時則有下體生上之D058,時則有青眚青祥。
唯金沴木。

說曰:凡草木之類謂之妖。
妖猶夭胎,言尚微。
蟲豸之類謂之孽。
孽則牙孽矣。
及六畜謂之禍,言其著也。
及人,謂之D058。
D058,病貌,言浸深也。
甚則異物生,謂之眚;自外來,謂之祥,祥猶禎也。
氣相傷,謂之沴。
沴猶臨蒞,不和意也。
每一事雲“時則”以絕之,言非必俱至,或有或亡,或在前或在後也。
孝武時,夏侯始昌通《五經》,善推《五行傳》,以傳族子夏侯勝,下及許商,皆以教所賢弟子。
其傳與劉向同,唯劉歆傳獨異。
貌之不恭,是謂不肅。
肅,敬也。
內曰恭,外曰敬。
人君行己,體貌不恭,怠慢驕蹇,則不能敬萬事,失在狂易,故其咎狂也。
上嫚下暴,則陰氣勝,故其罰常雨也。
水傷百穀,衣食不足,則奸軌並作,故其極惡也。
一曰,民多被刑,或形貌醜惡,亦是也。
風俗狂慢,變節易度,則爲剽輕奇怪之服,故有服妖。
水類動,故有龜孽。
於《易》,“巽”爲雞,雞有冠距文武之貌。
不爲威儀,貌氣毀,故有雞禍。
一曰,水歲雞多死及爲怪,亦是也。
上失威儀,則下有強臣害君上者,故有下體生於上之D058。
木色青、故有青眚青祥。
凡貌傷者病木氣,木氣病則金沴之,衝氣相通也。
於《易》,“震”在東方,爲春爲木也;“兌”在西方,爲秋爲金也;“離”在南方,爲夏爲火也;“坎”在北方,爲冬爲水也。
春與秋,日夜分,寒暑平,是以金木之氣易以相變,故貌傷則致秋陰常雨,言傷則致春陽常旱也。
至於冬夏,日夜相反,寒暑殊絕,水火之氣不得相併,故視傷常奧,聽傷常寒者,其氣然也。
逆之,其極曰惡;順之,其福曰攸好德。
劉韻貌傳曰有鱗蟲之孽,羊禍,鼻F0E2。
說以爲於天文東方辰爲龍星,故爲鱗蟲;於《易》,“兌”爲羊,木爲金所病,故致羊禍,與常雨同應。
此說非是。
春與秋,氣陰陽相敵,木病金盛,故能相併,唯此一事耳。
禍與妖、F0E2、祥、眚同類,不得獨異。
史記成公十六年,公會諸侯於周,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,告公曰:“晉將有亂。
”魯侯曰:“敢
傳曰:“思心之不,是謂不聖,厥咎,厥罰恆風,厥極兇短折。
時則有脂夜之妖,時則有華孽,時則有牛禍,時則有心腹之痾,時則有黃眚黃祥,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。

“思心之不,是謂不聖。
”思心者,心思慮也;寬也。
孔子曰:“居上不寬,吾何以觀之哉!”言上不寬大包容臣下,則不能居聖位。
貌言視聽,以心爲主,四者皆失,則區F178無識,故其咎F178也。
雨旱寒奧,亦以風爲本,四氣皆亂,故其罰常風也。
常風傷物,故其極兇短折也。
傷人曰兇,禽獸曰短,草木曰折。
一曰,兇,夭也;兄喪弟曰短,父喪子曰折。
在人腹中,肥而包裹心者脂也,心區F178則冥晦,故有脂夜之妖。
一曰,有脂物而夜爲妖,若脂水夜污人衣,淫之象也。
一曰,夜妖者,雲風並起而杳冥,故與常風同象也。
溫而風則生螟B06D,有裸蟲之孽。
劉向以爲於《易》,“巽”爲風爲木,卦在三月、四月,繼陽而治,主木之華實。
風氣盛,至秋冬木復華,故有華孽。
一曰,地氣盛則秋冬復華。
一曰,華者色也,土爲內事,爲女孽也。
於《易》,“坤”爲土爲牛,牛大而心不能思慮,思心氣毀,故有牛禍。
一曰,牛多死及爲怪,亦是也。
及人,則多病心腹者,故有心腹之痾。
土色黃,故有黃眚黃祥。
凡思心傷者病土氣,土氣病則金木水火沴之,故曰:“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”。
不言,“惟”而獨曰“時則有”者,非一衝氣所沴,明其異大也,其極曰兇短折,順之,其福曰考終命。
劉歆思心傳曰時則有裸蟲之孽,謂螟B06D之屬也。
庶徵之常風,劉向以爲《春秋》無其應。
釐公十六年“正月,六鶂退蜚,過宋都”。
《左氏傳》曰:“風也”。
劉歆以爲風發於它所,至宋而高,鶂高蜚而逢之,則退。
經以見者爲文,故記退蜚;傳以實應著,言風,常風之罰也。
象宋襄公區F178自用,不容臣下,逆司馬子魚之諫,而與強楚爭盟,後六年爲楚所執,應六鶂之數雲。
京房《易傳》曰:“潛龍勿用,衆逆同志,至德乃潛,厥異風。
其風也。
行不解物,不長,雨小而傷。
政悖德隱茲謂亂,厥風先風不雨。
大風暴起,髮屋折木,守義不進茲謂耄,厥風與雲俱起,折五穀莖。
臣易上政,茲謂不順,厥風大ECCD髮屋。
賦斂不理茲謂禍,厥風絕經緯,止即溫,溫即蟲。
侯專封茲謂不統,厥風疾,而樹不搖,谷不成。
闢不思道利,茲謂無澤,厥風不搖木,旱無雲,傷禾。
公常於利茲謂亂,厥風微而溫,生蟲蝗,害五穀。
棄正作淫茲謂惑,厥風溫,螟蟲起,害有益人之物。
侯不朝茲謂叛,厥風無恆。
地變赤而殺人。

文帝二年六月,淮南王
武都郡,武帝元鼎六年置。
莽曰樂平。
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,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。
縣九:武都,東漢水受氐道水,一名沔,過江夏,謂之夏水,入江。
天池大澤在縣西。
莽曰循虜。
上祿,故道,莽曰善治。
河池。
泉街水南至沮入漢,行五百二十里。
莽曰樂平亭。
平樂道,沮,沮水出東狼谷,南至沙羨南入江,過郡五,行四千裏,荊州川。
嘉陵道,循成道,下辨道。
莽曰楊德。
隴西郡,秦置。
莽曰厭戎。
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,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。
有鐵官、鹽官。
縣十一:狄道,白石山在東。
莽曰操虜。
上邽,安故,氐道,《禹貢》養水所出,至武都爲漢。
莽曰亭道。
首陽,《禹貢》鳥鼠同穴山在西南,謂水所出,東至船司空入河,過郡四,行千八百七十里,雍州浸。
予道,莽曰德道。
大夏,莽曰順夏。
羌道,羌水出塞外,南至陰平入白水,過郡三,行六百里。
襄武,莽曰相桓。
臨洮,洮水出西羌中,北至枹罕東入河。
《禹貢》西頃山在縣西,南部都尉治也。
西。
《禹貢》嶓冢山,西漢所出,南入廣漢白水,東南至江州入江,過郡四,行二千七百六十里。
莽曰西治。
金城郡,昭帝始元六年置。
莽曰西海。
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,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。
縣十三:允吾,烏亭逆水出參街谷,東至枝陽入湟。
莽曰修遠。
浩亹,浩亹水出西塞外,東至允吾入湟水。
莽曰興武。
令居,澗水出西北塞外,至縣西南,入鄭伯津。
莽曰罕虜。
枝陽,金城,莽曰金屏。
榆中,枹罕,白石,離水出西塞外,東至枹罕入河。
莽曰順礫。
河關,積石山在西南羌中。
河水行塞外,東北入塞內,至章武入海,過郡十六,行九千四百里。
破羌,宣帝神爵二年置。
安夷,允街,宣帝神爵二年置。
莽曰修遠。
臨羌。
西北至塞外,有西王母石室、仙海、鹽池。
北則湟水所出,東至允吾入河。
西有須抵池,有弱水、崑崙山祠。
莽曰鹽羌。
天水郡,武帝元鼎三年置。
莽曰填戎。
明帝改曰漢陽。
戶六萬三百七十,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。
縣十六:平襄,莽曰平相。
街泉,戎邑道,莽曰填戎亭。
望垣,莽曰望亭。
罕開,綿諸道,阿陽,略陽道,冀,《禹貢》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。
莽曰冀治。
勇士,屬國都尉治滿福。
莽曰紀德。
成紀,清水,莽曰識睦。
奉捷,隴,豲道,騎都尉治密艾亭。
蘭幹。
莽曰蘭盾。
武威郡,故匈奴休屠王地。
武帝太初四年開。
莽曰張掖。
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,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。
縣十:姑臧,南山,谷水所出,北至武威入海,行七百九十里。
張掖,武威,休屠澤在東北,古文以爲豬野澤。
休屠,莽曰晏然。
都尉
昔在黃帝,作舟車以濟不通,旁行天下,方制萬里,畫野分州,得百里之國萬區。
是故《易》稱“先王建萬國,親諸侯”,《書》雲“協和萬國”,此之謂也。
堯遭洪水,懷山襄陵,天下分絕,爲十二州,使禹治之。
水土既平,更制九州,列五服,任土作貢。
曰:禹敷土,隨山刊木,奠高山大川。
冀州既載,壺口治樑及岐。
既修太原,至於岳陽。
覃懷底績,至於衡章。
厥土惟白壤。
厥賦上上錯,厥田中中。
恆、衛既從,大陸既作。
鳥夷皮服,夾右碣石,入於河。
泲、河惟兗州。
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是降丘宅土。
厥土黑墳,草繇木條。
厥田中下,賦貞,作十有三年乃同。
厥貢漆絲,厥棐織文。
浮於泲、漯,通於河。
海、岱惟青州。
<蟲禺>夷既略,惟、甾其道。
厥土白墳,海瀕廣澙。
田上下,賦中上。
貢鹽、絺,海物惟錯,岱畎絲、枲、釒公、鬆、怪石,萊夷作牧,厥棐檿絲。
浮於汶,達於泲。
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
淮、沂其乂,蒙、羽其藝。
大野既豬,東原厎平。
厥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
田上中,賦中中。
貢土五色,羽畎夏狄,嶧陽孤桐,泗瀕浮磬,淮夷蠙珠臮魚,厥棐玄纖縞。
浮於淮、泗,達於河。
淮、海惟揚州。
彭蠡既豬,陽鳥逌居。
三江既人,震澤厎定,簜既敷,草夭木喬。
厥土塗泥。
田下下,賦下上錯。
貢金三品,瑤、瑻、簜、齒、革、羽毛,鳥夷卉服,厥棐織貝,厥包橘、柚,錫貢。
均江海,通於淮、泗。
荊及衡陽惟荊州。
江、漢朝宗於海。
九江孔殷,沱,灊既道,雲夢土作乂。
厥土塗泥。
田下中,賦上下。
貢羽旄、齒、革,金三品,杶、幹、栝、柏、厲、砥、砮、丹,惟箘簵、楛,三國厎貢厥名,包匭菁茅,厥棐玄纁璣組,九江納錫大龜。
浮於江、沱、灊、漢,逾於洛,至於南河。
荊、河惟豫州。
伊、洛、瀍、澗既入於河,滎、波既豬,道荷澤,被盟豬,厥土惟壤,下土墳壚。
田中上,賦錯上中。
貢漆、枲、絺、紵、棐纖纊,錫貢磬錯。
浮於洛,入於河。
華陽,黑水惟梁州。
岷、嶓既藝,沱、灊既道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
厥土青黎。
田下上,賦下中三錯。
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、熊、羆、狐、狸、織皮。
西頃因桓是倈,浮於灊,逾於沔,入於渭,亂於河。
黑水、西河惟雍州。
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。
漆、沮既從,酆水逌同。
荊、岐既旅,終南、惇物,至於鳥鼠,原隰厎績,至於豬野。
三危既宅,三苗丕敘。
厥土黃壤。
田上上,賦中下。
貢球、琳、琅玕。
浮於積石,至於龍門西河,會於渭汭。
織皮崑崙、析支、渠叟,西戎即敘。
道汧
隱公三年“二月己巳,日有食之”。
《穀樑傳》曰,言日不言朔,食晦。
《公羊傳》曰,食二日。
董仲舒、劉向以爲,其後戎執天子之使,鄭獲魯隱,滅戴,衛、魯、宋鹹殺君。
《左氏》劉歆以爲正月二日,燕、越之分野也。
凡日所躔而有變,則分野之國失政者受之。
人君能修政,共御厥罰,則災消而福至;不能,則災息而禍生。
故經書災而不記其故,蓋吉凶亡常,隨行而成禍福也。
周衰,天子不班朔,魯歷不正,置閏不得其月,月大小不得其度。
史記日食,或言朔而實非朔,或不言朔而實朔,或脫不書朔與日,皆官失之也。
京房《易傳》曰:“亡師茲謂不御,厥異日食,其食也既,並食不一處。
誅衆失理,茲謂生叛,厥食既,光散。
縱畔茲謂不明,厥食,先大雨三日,雨除而寒,寒即食。
專祿不封,茲謂不安,厥食既,先日出而黑,光反外燭。
君臣不通茲謂亡,厥蝕三既。
同姓上侵,茲謂誣君,厥食四方有云,中央無雲,其日大寒。
公欲弱主位,茲謂不知,厥食中白青,四方赤,已食地震。
諸侯相侵,茲謂不承,厥食三毀三複。
君疾善,下謀上,茲謂亂,厥食既,先雨雹,殺走獸。
弒君獲位,茲謂逆,厥食既,先風雨折木,日赤。
內臣外鄉,茲謂背,厥食食且雨,地中鳴。
冢宰專政,茲謂因,厥食先大風,食時日居雲中,四方亡雲。
伯正越職,茲謂分威,厥食日中分。
諸侯爭美於上,茲謂泰,厥食日傷月,食半,天營而鳴。
賦不得,茲謂竭,厥星隨而下。
受命之臣專征雲試,厥食雖侵光猶明,若文王臣獨誅紂矣。
小人順受命者徵其君雲殺,厥食五色,至大寒隕霜,若紂臣順武王而誅紂矣。
諸侯更制,茲謂叛,厥食三複三食,食已而風。
地動。
適讓庶,茲謂生欲,厥食日失位,光晻晻,月形見。
酒亡節茲謂荒,厥蝕乍青乍黑乍赤,明日大雨,發霧而寒。
”凡食二十佔,其形二十有四,改之輒除;不改三年,三年不改六年,六年不改九年。
推隱三年之食,貫中央,上下竟而黑,臣弒從中成之形也。
後衛州籲弒君而立。
桓公三年“七月壬辰朔,日有食之,既”。
董仲舒、劉向以爲,前事已大,後事將至者又大,則既。
先是,魯、宋弒君,魯又成宋亂,易許田,亡事天子之心;楚僭稱王。
後鄭岠王師,射桓王,又二君相篡。
劉歆以爲六月,趙與晉分。
先是,晉曲沃伯再弒晉侯,是歲晉大亂,滅其宗國。
京房《易傳》以爲桓三年日食貫中央,上下竟而黃,臣弒而不卒之形也。
後楚嚴稱王,兼地千里。
十七年“十月朔,日有食之”。
《穀樑傳》曰,言朔不言日,食二日也。
劉向以爲是時衛侯朔有罪出奔齊,天子更立衛君。
朔藉助五
陳勝字涉,陽城人。
吳廣,字叔,陽夏人也。
勝少時,嘗與人傭耕。
輟耕之壟上,悵然甚久,曰:“苟富貴,無相忘!”傭者笑而應曰:“若爲傭耕,何富貴也?”勝太息曰:“嗟乎,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!”
秦二世元年秋七月,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,勝、廣皆爲屯長。
行至蘄大澤鄉,會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
失期法斬,勝、廣乃謀曰:“今亡亦死,舉大計亦死,等死,死國可乎?”勝曰:“天下苦秦久矣。
吾聞二世,少子,不當立,當立者乃公子扶蘇。
扶蘇以數諫故不得立,上使外將兵。
今或聞無罪,二世殺之。
百姓多聞其賢,未知其死。
項燕爲楚將,數有功,愛士卒,楚人憐之。
或以爲在。
今誠以吾衆爲天下倡,宜多應者。
”廣以爲然。
乃行卜。
卜者知其指意,曰:“足下事皆成,有功。
然足下卜之鬼乎!”勝、廣喜,念鬼,曰:“此教我先威衆耳。
”乃丹書帛曰“陳勝王”,置人所罾魚腹中。
卒買魚享食,得書,已怪之矣。
又間令廣之次所旁叢祠中,夜構火,狐鳴呼曰:“大楚興,陳勝王。
”卒皆夜驚恐。
旦日,卒中往往指目勝、廣。
勝、廣素愛人,士卒多爲用。
將尉醉,廣故數言欲亡,忿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衆。
尉果笞廣。
尉劍挺,廣起奪而殺尉。
勝佐之,並殺兩尉。
召令徒屬曰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當斬。
藉弟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什六七。
且壯士不死則已,死則舉大名耳。
侯王將相,寧有種乎!”徒屬皆曰:“敬受令。
”乃詐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從民望也。
袒右,稱大楚。
爲壇而盟,祭以尉首。
勝自立爲將軍,廣爲都尉。
攻大澤鄉,拔之。
收兵而攻蘄,蘄下。
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,攻銍、酇、苦、柘、譙,皆下之。
行收兵,比至陳,兵車六七百乘,騎千餘,卒數萬人。
攻陳,陳守令皆不在,獨守丞與戰譙門中。
不勝,守丞死。
乃入據陳。
數日,號召三老豪桀會計事。
皆曰:“將軍身被堅執銳,伐無道,誅暴秦,復立楚之社稷,功宜爲王。
”勝乃立爲王,號張楚。
於是諸郡縣苦秦吏暴,皆殺其長吏,將以應勝。
乃以廣爲假王,監諸將以西擊滎陽。
令陳人武臣、張耳、陳餘徇趙,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。
當此時,楚兵數千人爲聚者不可勝數。
葛嬰至東城,立襄強爲楚王。
後聞勝已立,因殺襄強,還報。
至陳,勝殺嬰,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。
廣圍滎陽,李由爲三川守守滎陽,廣不能下。
勝徵國之豪桀與計,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爲上柱國。
周文,陳賢人也,嘗爲項燕軍視日,事春申君,自言習兵。
勝與之將軍印,西擊秦。
行收兵至關,車千乘,卒十萬,至戲,軍焉。
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,

首頁 - 個人中心
Process Time: 0.55s
Copyright ©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