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氏之先,與楚同姓,令尹子文之後也。
子文初生,棄於瞢中,而虎乳之。
楚人謂乳“穀”,謂虎“於菟”,故名穀於菟,字子文。
楚人謂虎“班”,其子以爲號。
秦之滅楚,遷晉、代之間,因氏焉。
始皇之末,班壹避地於樓煩,致馬、牛、羊數千羣。
值漢初定,與民無禁,當孝惠、高後時,以財雄邊,出入弋獵,旌旗鼓吹,年百餘歲,以壽終,故北方多以“壹”爲字者。
壹生孺。
孺爲任俠,州郡歌之。
孺生長,官至上谷守。
長生回,以茂林爲長子令。
回生況,舉孝廉爲郎,積功勞,至上河農都尉,大司農奏課連最,入爲左曹越騎校尉。
成帝之初,女爲婕妤,致仕就第,資累千金,徒昌陵。
昌陵後罷,大臣名家皆佔數於長安。
況生三子:伯、斿、稚。
伯少受《詩》於師丹。
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,召見宴暱殿,容貌甚麗,誦說有法,拜爲中常侍。
時,上方鄉學,鄭寬中、張禹朝夕入說《尚書》、《論語》於金華殿中,詔伯受焉。
既通大義,又講異同於許商,遷奉車都尉。
數年,金華之業絕,出與王、許子弟爲羣,在於綺襦紈絝之間,非其好也。
家本北邊,志節慷慨,數求使匈奴。
河平中,單于來朝,上使伯持節迎於塞下。
會定襄大姓石、李羣輩報怨,殺追捕吏,伯上狀,因自請願試守期月。
上遣侍中中郎將王舜馳傳代伯護單于,並奉璽書印綬,即拜伯爲定襄太守。
定襄聞伯素貴,年少,自請治劇,畏其下車作威,吏民竦息。
伯至,請問耆老父祖故人有舊恩者,迎延滿堂,日爲供具,執子孔禮。
郡中益弛。
諸所賓禮皆名豪,懷恩醉酒,共諫伯宜頗攝錄盜賊,具言本謀亡匿處。
伯曰:“是所望於父師矣。
”乃召屬縣長吏,選精進掾史,分部收捕,及它隱伏,旬日盡得。
郡中震慄,鹹稱神明。
歲餘,上徵伯。
伯上書願過故郡上父祖冢。
有詔,太守、都尉以下會。
因召宗族,各以親疏加恩施,散數百金。
北州以爲榮,長老紀焉。
道病中風,既至,以侍中光祿大夫養病,賞賜甚厚,數年未能起。
會許皇后廢,班婕妤供養東宮,進侍者李平爲婕妤,而趙飛燕爲皇后,伯遂稱篤。
久之,上出過臨侯陽,伯惶恐,起視事。
自大將軍薨後,富平、定陵侯張放、淳于長等始愛幸,出爲微行,行則同輿執轡;入侍禁中,設宴飲之會,及趙、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,談笑大噱。
時乘輿幄坐張畫屏風,畫紂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。
上以伯新起,數目禮之,因顧指畫而問伯:“紂爲無道,至於是乎?”伯對曰:“《書》雲‘乃用婦人之言’,何有踞肆於朝?所謂衆惡歸之,不如是之甚者也。
”上曰:“苟不若此,此圖何戒?”伯曰:“‘
子文初生,棄於瞢中,而虎乳之。
楚人謂乳“穀”,謂虎“於菟”,故名穀於菟,字子文。
楚人謂虎“班”,其子以爲號。
秦之滅楚,遷晉、代之間,因氏焉。
始皇之末,班壹避地於樓煩,致馬、牛、羊數千羣。
值漢初定,與民無禁,當孝惠、高後時,以財雄邊,出入弋獵,旌旗鼓吹,年百餘歲,以壽終,故北方多以“壹”爲字者。
壹生孺。
孺爲任俠,州郡歌之。
孺生長,官至上谷守。
長生回,以茂林爲長子令。
回生況,舉孝廉爲郎,積功勞,至上河農都尉,大司農奏課連最,入爲左曹越騎校尉。
成帝之初,女爲婕妤,致仕就第,資累千金,徒昌陵。
昌陵後罷,大臣名家皆佔數於長安。
況生三子:伯、斿、稚。
伯少受《詩》於師丹。
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,召見宴暱殿,容貌甚麗,誦說有法,拜爲中常侍。
時,上方鄉學,鄭寬中、張禹朝夕入說《尚書》、《論語》於金華殿中,詔伯受焉。
既通大義,又講異同於許商,遷奉車都尉。
數年,金華之業絕,出與王、許子弟爲羣,在於綺襦紈絝之間,非其好也。
家本北邊,志節慷慨,數求使匈奴。
河平中,單于來朝,上使伯持節迎於塞下。
會定襄大姓石、李羣輩報怨,殺追捕吏,伯上狀,因自請願試守期月。
上遣侍中中郎將王舜馳傳代伯護單于,並奉璽書印綬,即拜伯爲定襄太守。
定襄聞伯素貴,年少,自請治劇,畏其下車作威,吏民竦息。
伯至,請問耆老父祖故人有舊恩者,迎延滿堂,日爲供具,執子孔禮。
郡中益弛。
諸所賓禮皆名豪,懷恩醉酒,共諫伯宜頗攝錄盜賊,具言本謀亡匿處。
伯曰:“是所望於父師矣。
”乃召屬縣長吏,選精進掾史,分部收捕,及它隱伏,旬日盡得。
郡中震慄,鹹稱神明。
歲餘,上徵伯。
伯上書願過故郡上父祖冢。
有詔,太守、都尉以下會。
因召宗族,各以親疏加恩施,散數百金。
北州以爲榮,長老紀焉。
道病中風,既至,以侍中光祿大夫養病,賞賜甚厚,數年未能起。
會許皇后廢,班婕妤供養東宮,進侍者李平爲婕妤,而趙飛燕爲皇后,伯遂稱篤。
久之,上出過臨侯陽,伯惶恐,起視事。
自大將軍薨後,富平、定陵侯張放、淳于長等始愛幸,出爲微行,行則同輿執轡;入侍禁中,設宴飲之會,及趙、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,談笑大噱。
時乘輿幄坐張畫屏風,畫紂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。
上以伯新起,數目禮之,因顧指畫而問伯:“紂爲無道,至於是乎?”伯對曰:“《書》雲‘乃用婦人之言’,何有踞肆於朝?所謂衆惡歸之,不如是之甚者也。
”上曰:“苟不若此,此圖何戒?”伯曰:“‘
文王之爲世子,朝於王季,日三。
雞初鳴而衣服,至於寢門外,問內豎之御者曰:“今日安否何如?”內豎曰:“安”。
文王乃喜。
乃日中又至,亦如之。
及莫又至,亦如之。
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文王,文王色憂,行不能正履。
王季復膳,然後亦復初。
食上,必在,視寒暖之節,食下,問所膳,命膳宰曰:“末有原!”應曰:“諾。
”然後退。
武王帥而行之,不敢有加焉。
文王有疾,武王不說冠帶而養。
文王一飯,亦一飯,文王再飯,亦再飯。
旬有二日乃間。
文王謂武王曰:“女何夢矣?”武王對曰:“夢帝與我九齡。
”文王曰:“女以爲何也?”武王曰:“西方有九國焉,君王其終撫諸?”文王曰:“非也。
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
我百爾九十,吾與爾三焉。
”文王九十七乃終,武王九十三而終。
成王幼,不能蒞阼,周公相,踐阼而治。
抗世子法於伯禽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。
成王有過,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。
文王之爲世子也。
凡學世子及學士,必時:春夏學干戈,秋冬學羽,皆於東序。
小樂正學幹,大胥贊之。
師學戈,龠師丞贊之,胥鼓南。
春誦夏弦,大師詔之;瞽宗秋學禮,執禮者詔之;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
禮在瞽宗,書在上庠。
凡祭與養老,乞言合語之禮,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。
大樂正學舞干鏚,語說,命乞言,皆大樂正授數,大司成論說在東序。
凡侍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問三席,可以問。
終則負牆,列事未盡,不問。
凡學,春官釋奠於其先師,秋冬亦如之。
凡始立學者,必釋奠於先聖先師,及行事,必以幣。
凡釋奠者,必有合也,有國故則否。
凡大合樂,必遂養老。
凡語於郊者,必取賢斂才焉。
或以德進,或以事舉,或以言揚。
曲藝皆誓之,以待又語。
三而有一焉,乃進其等,以其序,謂之郊人。
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。
始立學者,既興器用幣,然後釋菜,不舞不授器,乃退。
儐於東序,一獻,無介語可也。
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。
樂,所以修內也;禮,所以修外也。
禮樂交錯於中,發形於外,是故其成也懌,恭敬而溫文。
立大傅少傅以養之,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。
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,少傅奉世子,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。
大傅在前,少傅在後;入則有保,出則有師,是以教喻而德成也。
師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;保也者,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。
《記》曰:“虞夏商周,有師保,有疑丞,設四輔及三公。
不必備,唯其人。
”語使能也。
君子曰德,德成而教尊,教尊而官正,官正而國治,君之謂也。
仲尼曰:“昔者周公攝政,踐阼
雞初鳴而衣服,至於寢門外,問內豎之御者曰:“今日安否何如?”內豎曰:“安”。
文王乃喜。
乃日中又至,亦如之。
及莫又至,亦如之。
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文王,文王色憂,行不能正履。
王季復膳,然後亦復初。
食上,必在,視寒暖之節,食下,問所膳,命膳宰曰:“末有原!”應曰:“諾。
”然後退。
武王帥而行之,不敢有加焉。
文王有疾,武王不說冠帶而養。
文王一飯,亦一飯,文王再飯,亦再飯。
旬有二日乃間。
文王謂武王曰:“女何夢矣?”武王對曰:“夢帝與我九齡。
”文王曰:“女以爲何也?”武王曰:“西方有九國焉,君王其終撫諸?”文王曰:“非也。
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
我百爾九十,吾與爾三焉。
”文王九十七乃終,武王九十三而終。
成王幼,不能蒞阼,周公相,踐阼而治。
抗世子法於伯禽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。
成王有過,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。
文王之爲世子也。
凡學世子及學士,必時:春夏學干戈,秋冬學羽,皆於東序。
小樂正學幹,大胥贊之。
師學戈,龠師丞贊之,胥鼓南。
春誦夏弦,大師詔之;瞽宗秋學禮,執禮者詔之;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
禮在瞽宗,書在上庠。
凡祭與養老,乞言合語之禮,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。
大樂正學舞干鏚,語說,命乞言,皆大樂正授數,大司成論說在東序。
凡侍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問三席,可以問。
終則負牆,列事未盡,不問。
凡學,春官釋奠於其先師,秋冬亦如之。
凡始立學者,必釋奠於先聖先師,及行事,必以幣。
凡釋奠者,必有合也,有國故則否。
凡大合樂,必遂養老。
凡語於郊者,必取賢斂才焉。
或以德進,或以事舉,或以言揚。
曲藝皆誓之,以待又語。
三而有一焉,乃進其等,以其序,謂之郊人。
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。
始立學者,既興器用幣,然後釋菜,不舞不授器,乃退。
儐於東序,一獻,無介語可也。
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。
樂,所以修內也;禮,所以修外也。
禮樂交錯於中,發形於外,是故其成也懌,恭敬而溫文。
立大傅少傅以養之,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。
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,少傅奉世子,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。
大傅在前,少傅在後;入則有保,出則有師,是以教喻而德成也。
師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;保也者,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。
《記》曰:“虞夏商周,有師保,有疑丞,設四輔及三公。
不必備,唯其人。
”語使能也。
君子曰德,德成而教尊,教尊而官正,官正而國治,君之謂也。
仲尼曰:“昔者周公攝政,踐阼
有始者,有未始有有始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;有有者,有無者,有 未始有有無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。
所謂有始者,繁憤未發,萌兆牙?2, 未有形埒垠無無蠕蠕,將欲生興而未成物類。
有未始有有始者,天氣始下, 地氣始上,陰陽錯合,相與優遊競暢於宇宙之間,被德含和,繽紛蘢蓯,欲與物 接而未成兆朕。
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,天含和而未降,地懷氣而未揚,虛無 寂寞,蕭條霄{雨兆},無有彷彿,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。
有有者,言萬物摻落, 根莖枝葉,青蔥苓蘢,萑{艹扈}炫煌,飛蠕動,支行噲息,可切循把握而 有數量。
有無者,視之不見其形,聽之不聞其聲,捫之不可得也,望之不可極也, 儲與扈冶,浩浩瀚瀚,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。
有未始有有無者,包裹天地, 陶冶萬物,大通混冥,深閎廣大,不可爲外,析毫剖芒,不可爲內,無環堵之宇 而生有無之根。
夫大塊載我以形,勞我以生,逸我以老,休我以死。
善我生者,乃所以善我 死也。
夫藏舟於壑,藏山於澤,人謂之固矣。
雖然,夜半有力者負而趨,寐者不 知,猶有所遁。
若藏天下於天下,則無所遁形矣。
物豈可謂無大揚攉乎?一範人 之形而猶喜,若人者,千變萬化而未始有極也。
弊而復新,其爲樂也,可勝計邪! 譬若夢爲鳥而飛於天,夢爲魚而沒於淵。
方其夢也,不知其夢也;覺而後知其夢 也。
今將有大覺,然後知今此之爲大夢也。
始吾未生之時,焉知生之樂也?今吾 未死,又焉知死之不樂也。
昔公牛哀轉病也,七日化爲虎。
其兄掩戶而入覘之, 則虎搏而殺之。
是故文章成獸,爪牙移易,志與心變,神與形化。
方其爲虎也, 不知其嘗爲人也;方其爲人也,不知其且爲虎也。
二者代謝舛馳,各樂其成形。
狡猾鈍忄,是非無端,孰知其所萌?夫水向冬則凝而爲冰,冰迎春則泮而爲水; 冰水移易於前後,若周員而趨,孰暇知其所苦樂乎!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溼之虐者, 形苑而神壯;神傷乎喜怒思慮之患者,神盡而形有餘。
故疲馬之死也,剝之若槁; 狡狗之死也,割之猶濡。
是故傷死者其鬼嬈,時既者其神漠。
是皆不得形神俱沒 也。
夫聖人用心,杖性依神,相扶而得終始。
是故其寐不夢,其覺不憂。
古之人 有處混冥之中,神氣不蕩於外,萬物恬漠以愉靜,槍衡杓之氣莫不彌靡,而不 能爲害。
當此之時,萬民猖狂,不知東西,含哺而遊,鼓腹而熙,交被天和,食 於地德,不以曲故是非相尤,茫茫沈沈,是謂大治。
於是在上位者,左右而使之, 毋淫其性;鎮撫而有之,毋遷其德。
是
所謂有始者,繁憤未發,萌兆牙?2, 未有形埒垠無無蠕蠕,將欲生興而未成物類。
有未始有有始者,天氣始下, 地氣始上,陰陽錯合,相與優遊競暢於宇宙之間,被德含和,繽紛蘢蓯,欲與物 接而未成兆朕。
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,天含和而未降,地懷氣而未揚,虛無 寂寞,蕭條霄{雨兆},無有彷彿,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。
有有者,言萬物摻落, 根莖枝葉,青蔥苓蘢,萑{艹扈}炫煌,飛蠕動,支行噲息,可切循把握而 有數量。
有無者,視之不見其形,聽之不聞其聲,捫之不可得也,望之不可極也, 儲與扈冶,浩浩瀚瀚,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。
有未始有有無者,包裹天地, 陶冶萬物,大通混冥,深閎廣大,不可爲外,析毫剖芒,不可爲內,無環堵之宇 而生有無之根。
夫大塊載我以形,勞我以生,逸我以老,休我以死。
善我生者,乃所以善我 死也。
夫藏舟於壑,藏山於澤,人謂之固矣。
雖然,夜半有力者負而趨,寐者不 知,猶有所遁。
若藏天下於天下,則無所遁形矣。
物豈可謂無大揚攉乎?一範人 之形而猶喜,若人者,千變萬化而未始有極也。
弊而復新,其爲樂也,可勝計邪! 譬若夢爲鳥而飛於天,夢爲魚而沒於淵。
方其夢也,不知其夢也;覺而後知其夢 也。
今將有大覺,然後知今此之爲大夢也。
始吾未生之時,焉知生之樂也?今吾 未死,又焉知死之不樂也。
昔公牛哀轉病也,七日化爲虎。
其兄掩戶而入覘之, 則虎搏而殺之。
是故文章成獸,爪牙移易,志與心變,神與形化。
方其爲虎也, 不知其嘗爲人也;方其爲人也,不知其且爲虎也。
二者代謝舛馳,各樂其成形。
狡猾鈍忄,是非無端,孰知其所萌?夫水向冬則凝而爲冰,冰迎春則泮而爲水; 冰水移易於前後,若周員而趨,孰暇知其所苦樂乎!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溼之虐者, 形苑而神壯;神傷乎喜怒思慮之患者,神盡而形有餘。
故疲馬之死也,剝之若槁; 狡狗之死也,割之猶濡。
是故傷死者其鬼嬈,時既者其神漠。
是皆不得形神俱沒 也。
夫聖人用心,杖性依神,相扶而得終始。
是故其寐不夢,其覺不憂。
古之人 有處混冥之中,神氣不蕩於外,萬物恬漠以愉靜,槍衡杓之氣莫不彌靡,而不 能爲害。
當此之時,萬民猖狂,不知東西,含哺而遊,鼓腹而熙,交被天和,食 於地德,不以曲故是非相尤,茫茫沈沈,是謂大治。
於是在上位者,左右而使之, 毋淫其性;鎮撫而有之,毋遷其德。
是
天墜未形,馮馮翼翼,洞洞灟灟,故曰太昭。
道始生虛廓,虛廓生宇宙,宇宙生氣。
氣有涯垠,清陽者薄靡而為天,重濁者凝滯而為地。
清妙之合專易,重濁之凝竭難,故天先成而地後定。
天地之襲精為陰陽,陰陽之專精為四時,四時之散精為萬物。
積陽之熱氣生火,火氣之精者為日;積陰之寒氣為水,水氣之精者為月;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,天受日月星辰,地受水潦塵埃。
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,怒而觸不周之山。
天柱折,地維絕。
天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地不滿東南,故水潦塵埃歸焉。
天道曰圓,地道曰方。
方者主幽,圓者主明。
明者,吐氣者也,是故火曰外景;幽者,含氣者也,是故水曰內景。
吐氣者施,含氣者化,是故陽施陰化。
天之偏氣,怒者為風;地之含氣,和者為露。
陰陽相薄,感而為雷,激而為霆,亂而為霧。
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,陰氣盛則凝而為霜雪。
毛羽者,飛行之類也,故屬於陽;介鱗者,蟄伏之類也,故屬於陰。
日者,陽之主也,是故春夏則群獸除,日至而麋鹿解。
月者,陰之宗也,是以月虛而魚腦減,月死而蠃□龍□焦。
火上蕁,水下流,故鳥飛而高,魚動而下。
物類相動,本標相應,故陽燧見日,則燃而為火;方諸見月,則津而為水。
虎嘯而谷風至,龍舉而景雲屬。
麒麟鬥而日月食,鯨魚死而彗星出,蠶珥絲而商弦絕,賁星墜而勃海決。
人主之情,上通於天,故誅暴則多飄風,枉法令則多蟲螟,殺不辜則國赤地,令不收則多淫雨。
四時者,天之吏也;日月者,天之使也;星辰者,天之期也;虹霓、彗星者,天之忌也。
天有九野,九千九百九十九隅,去地五億萬里。
五星、八風、二十八宿、五官、六府、紫宮、太微、軒轅、咸池、四守、天阿。
何謂九野?中央曰鈞天,其星角、亢、氐;東方曰蒼天,其星房、心、尾;東北曰變天,其星箕、斗、牽牛;北方曰玄天,其星須女、虛、危、營室;西北方曰幽天,其星東壁、奎、婁;西方曰顥天,其星胃、昴、畢;西南方曰朱天,其星觜□、參、東井;南方曰炎天,其星輿鬼、柳、七星;東南方曰陽天,其星張、翼、軫。
何謂五星?東方,木也,其帝太□,其佐句芒,執規而治春;其神為歲星,其獸蒼龍,其音角,其日甲乙。
南方,火也,其帝炎帝,其佐朱明,執衡而治夏;其神為熒惑,其獸朱鳥,其音徵,其日丙丁。
中央,土也,其帝黃帝,其佐后土,執繩而制四方;其神為鎮星,其獸黃龍,其音宮,其日戊己。
西方,金也,其帝少昊,其佐蓐收,執矩而治秋;其神為太白,其獸白虎,其音商,其日庚辛。
北方,水也,其帝顓頊,
道始生虛廓,虛廓生宇宙,宇宙生氣。
氣有涯垠,清陽者薄靡而為天,重濁者凝滯而為地。
清妙之合專易,重濁之凝竭難,故天先成而地後定。
天地之襲精為陰陽,陰陽之專精為四時,四時之散精為萬物。
積陽之熱氣生火,火氣之精者為日;積陰之寒氣為水,水氣之精者為月;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,天受日月星辰,地受水潦塵埃。
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,怒而觸不周之山。
天柱折,地維絕。
天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地不滿東南,故水潦塵埃歸焉。
天道曰圓,地道曰方。
方者主幽,圓者主明。
明者,吐氣者也,是故火曰外景;幽者,含氣者也,是故水曰內景。
吐氣者施,含氣者化,是故陽施陰化。
天之偏氣,怒者為風;地之含氣,和者為露。
陰陽相薄,感而為雷,激而為霆,亂而為霧。
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,陰氣盛則凝而為霜雪。
毛羽者,飛行之類也,故屬於陽;介鱗者,蟄伏之類也,故屬於陰。
日者,陽之主也,是故春夏則群獸除,日至而麋鹿解。
月者,陰之宗也,是以月虛而魚腦減,月死而蠃□龍□焦。
火上蕁,水下流,故鳥飛而高,魚動而下。
物類相動,本標相應,故陽燧見日,則燃而為火;方諸見月,則津而為水。
虎嘯而谷風至,龍舉而景雲屬。
麒麟鬥而日月食,鯨魚死而彗星出,蠶珥絲而商弦絕,賁星墜而勃海決。
人主之情,上通於天,故誅暴則多飄風,枉法令則多蟲螟,殺不辜則國赤地,令不收則多淫雨。
四時者,天之吏也;日月者,天之使也;星辰者,天之期也;虹霓、彗星者,天之忌也。
天有九野,九千九百九十九隅,去地五億萬里。
五星、八風、二十八宿、五官、六府、紫宮、太微、軒轅、咸池、四守、天阿。
何謂九野?中央曰鈞天,其星角、亢、氐;東方曰蒼天,其星房、心、尾;東北曰變天,其星箕、斗、牽牛;北方曰玄天,其星須女、虛、危、營室;西北方曰幽天,其星東壁、奎、婁;西方曰顥天,其星胃、昴、畢;西南方曰朱天,其星觜□、參、東井;南方曰炎天,其星輿鬼、柳、七星;東南方曰陽天,其星張、翼、軫。
何謂五星?東方,木也,其帝太□,其佐句芒,執規而治春;其神為歲星,其獸蒼龍,其音角,其日甲乙。
南方,火也,其帝炎帝,其佐朱明,執衡而治夏;其神為熒惑,其獸朱鳥,其音徵,其日丙丁。
中央,土也,其帝黃帝,其佐后土,執繩而制四方;其神為鎮星,其獸黃龍,其音宮,其日戊己。
西方,金也,其帝少昊,其佐蓐收,執矩而治秋;其神為太白,其獸白虎,其音商,其日庚辛。
北方,水也,其帝顓頊,
嗚呼嗟乎,遐哉邈矣。
時來曷遲,去之速矣。
屈意從人,悲吾族矣。
正身俟時,將就木矣。
悠悠偕時,豈能覺矣。
心之憂歟,不期祿矣。
遑遑匪寧,秪增辱矣。
努力觸藩,徒摧角矣。
不出戶庭,庶無過矣。
重曰:「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,而丁三季之末俗。
以辯詐而期通兮,貞士耿介而自束,雖日三省於吾身,繇懷進退之惟谷。
彼寔繁之有徒兮,指其白以為黑。
目信嫮而言眇兮,口信辯而言訥。
鬼神不能正人事之變戾兮,聖賢亦不能開愚夫之違惑。
出門則不可與偕往兮,藏器又蚩其不容。
退洗心而內訟兮,亦未知其所從也。
觀上古之清濁兮,廉士亦焭焭而靡歸。
殷湯有卞隨與務光兮,周武有伯夷與叔齊。
卞隨務光遁跡於深淵兮,伯夷、叔齊登山而採薇。
使彼聖賢其繇周遑兮,矧舉世而同迷。
若伍員與屈原兮,固亦無所復顧。
亦不能同彼數子兮,將遠游而終慕。
於吾儕之云遠兮,疑荒塗而難踐。
憚君子之於行兮,誡三日而不飯。
嗟天下之偕違兮,悵無與之偕返。
孰若返身於素業兮,莫隨世而輸轉。
雖矯情而獲百利兮,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。
紛既迫而後動兮,豈雲稟性之惟褊。
昭同人而大有兮,明謙光而務展。
遵幽昧於默足兮,豈舒採而蘄顯。
苟肝膽之可同兮,奚鬚髮之足辨也。」
時來曷遲,去之速矣。
屈意從人,悲吾族矣。
正身俟時,將就木矣。
悠悠偕時,豈能覺矣。
心之憂歟,不期祿矣。
遑遑匪寧,秪增辱矣。
努力觸藩,徒摧角矣。
不出戶庭,庶無過矣。
重曰:「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,而丁三季之末俗。
以辯詐而期通兮,貞士耿介而自束,雖日三省於吾身,繇懷進退之惟谷。
彼寔繁之有徒兮,指其白以為黑。
目信嫮而言眇兮,口信辯而言訥。
鬼神不能正人事之變戾兮,聖賢亦不能開愚夫之違惑。
出門則不可與偕往兮,藏器又蚩其不容。
退洗心而內訟兮,亦未知其所從也。
觀上古之清濁兮,廉士亦焭焭而靡歸。
殷湯有卞隨與務光兮,周武有伯夷與叔齊。
卞隨務光遁跡於深淵兮,伯夷、叔齊登山而採薇。
使彼聖賢其繇周遑兮,矧舉世而同迷。
若伍員與屈原兮,固亦無所復顧。
亦不能同彼數子兮,將遠游而終慕。
於吾儕之云遠兮,疑荒塗而難踐。
憚君子之於行兮,誡三日而不飯。
嗟天下之偕違兮,悵無與之偕返。
孰若返身於素業兮,莫隨世而輸轉。
雖矯情而獲百利兮,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。
紛既迫而後動兮,豈雲稟性之惟褊。
昭同人而大有兮,明謙光而務展。
遵幽昧於默足兮,豈舒採而蘄顯。
苟肝膽之可同兮,奚鬚髮之足辨也。」
夫道者,覆天載地,廓四方,柝八極,高不可際,深不可測,包裹天地,稟授無形。
原流泉浡,沖而徐盈,混混滑滑,濁而徐清。
故植之而塞於天地,橫之而彌於四海,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。
舒之幎於六合,卷之不盈於一握。
約而能張,幽而能明,弱而能強,柔而能剛。
橫四維而含陰陽,紘宇宙而章三光。
甚淖而滒,甚纖而微。
山以之高,淵以之深,獸以之走,鳥以之飛,日月以之明,星歷以之行,麟以之游,鳳以之翔。
泰古二皇,得道之柄,立於中央,神與化游,以撫四方。
是故能天運地滯,輪轉而無廢,水流而不止,與萬物終始。
風興雲蒸,事無不應;雷聲雨降,並應無窮。
鬼出電入,龍興鸞集;鈞旋轂轉,周而復匝。
已彫已琢,還反於樸。
無爲爲之而合於道,無爲言之而通乎德,恬愉無矜而得於和,有萬不同而便於性,神託於秋豪之末,而大宇宙之總。
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,節四時而調五行。
呴諭覆育,萬物群生,潤於草木,浸於金石,禽獸碩大,豪毛潤澤,羽翼奮也,角觡生也,獸胎不贕,鳥卵不毈,父無喪子之憂,兄無哭弟之哀,童子不孤,婦人不孀,虹蜺不出,賊星不行,含德之所致也。
夫太上之道,生萬物而不有,成化像而弗宰。
跂行喙息,蠉飛蝡動,待而後生,莫之知德;待之後死,莫之能怨。
得以利者不能譽,用而敗者不能非。
收聚畜積而不加富,佈施稟授而不益貧。
旋縣而不可究,纖微而不可勤。
累之而不高,墮之而不下,益之而不眾,損之而不寡,斲之而不薄,殺之而不殘,鑿之而不深,填之而不淺。
忽兮怳兮,不可爲象兮;怳兮忽兮,用不屈兮;幽兮冥兮,應無形兮;遂兮洞兮,不虛動兮。
與剛柔卷舒兮,與陰陽俛仰兮。
昔者馮夷、大丙之御也,乘雲車,入雲蜺,游微霧,騖怳忽,歷遠彌高以極往,經霜雪而無跡,照日光而無景,扶搖抮抱羊角而上,經紀山川,蹈騰昆侖,排閶闔,淪天門。
末世之御,雖有輕車良馬,勁策利鍛,不能與之爭先。
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,澹然無慮;以天爲蓋,以地爲輿;四時爲馬,陰陽爲御;乘雲陵霄,與造化者俱。
縱志舒節,以馳大區。
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。
令雨師灑道,使風伯埽塵。
電以爲鞭策,雷以爲車輪。
上游於霄雿之野,下出於無垠之門。
劉覽偏照,復守以全。
經營四隅,還反於樞。
故以天爲蓋,則無不覆也;以地爲輿,則無不載也;四時爲馬,則無不使也;陰陽爲御,則無不備也。
是故疾而不搖,遠而不勞,四支不動,聰明不損,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,何也?執道要之柄,而游於無窮之地。
是故天下之事,不可爲也,因其自然而推之。
萬物之變,
原流泉浡,沖而徐盈,混混滑滑,濁而徐清。
故植之而塞於天地,橫之而彌於四海,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。
舒之幎於六合,卷之不盈於一握。
約而能張,幽而能明,弱而能強,柔而能剛。
橫四維而含陰陽,紘宇宙而章三光。
甚淖而滒,甚纖而微。
山以之高,淵以之深,獸以之走,鳥以之飛,日月以之明,星歷以之行,麟以之游,鳳以之翔。
泰古二皇,得道之柄,立於中央,神與化游,以撫四方。
是故能天運地滯,輪轉而無廢,水流而不止,與萬物終始。
風興雲蒸,事無不應;雷聲雨降,並應無窮。
鬼出電入,龍興鸞集;鈞旋轂轉,周而復匝。
已彫已琢,還反於樸。
無爲爲之而合於道,無爲言之而通乎德,恬愉無矜而得於和,有萬不同而便於性,神託於秋豪之末,而大宇宙之總。
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,節四時而調五行。
呴諭覆育,萬物群生,潤於草木,浸於金石,禽獸碩大,豪毛潤澤,羽翼奮也,角觡生也,獸胎不贕,鳥卵不毈,父無喪子之憂,兄無哭弟之哀,童子不孤,婦人不孀,虹蜺不出,賊星不行,含德之所致也。
夫太上之道,生萬物而不有,成化像而弗宰。
跂行喙息,蠉飛蝡動,待而後生,莫之知德;待之後死,莫之能怨。
得以利者不能譽,用而敗者不能非。
收聚畜積而不加富,佈施稟授而不益貧。
旋縣而不可究,纖微而不可勤。
累之而不高,墮之而不下,益之而不眾,損之而不寡,斲之而不薄,殺之而不殘,鑿之而不深,填之而不淺。
忽兮怳兮,不可爲象兮;怳兮忽兮,用不屈兮;幽兮冥兮,應無形兮;遂兮洞兮,不虛動兮。
與剛柔卷舒兮,與陰陽俛仰兮。
昔者馮夷、大丙之御也,乘雲車,入雲蜺,游微霧,騖怳忽,歷遠彌高以極往,經霜雪而無跡,照日光而無景,扶搖抮抱羊角而上,經紀山川,蹈騰昆侖,排閶闔,淪天門。
末世之御,雖有輕車良馬,勁策利鍛,不能與之爭先。
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,澹然無慮;以天爲蓋,以地爲輿;四時爲馬,陰陽爲御;乘雲陵霄,與造化者俱。
縱志舒節,以馳大區。
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。
令雨師灑道,使風伯埽塵。
電以爲鞭策,雷以爲車輪。
上游於霄雿之野,下出於無垠之門。
劉覽偏照,復守以全。
經營四隅,還反於樞。
故以天爲蓋,則無不覆也;以地爲輿,則無不載也;四時爲馬,則無不使也;陰陽爲御,則無不備也。
是故疾而不搖,遠而不勞,四支不動,聰明不損,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,何也?執道要之柄,而游於無窮之地。
是故天下之事,不可爲也,因其自然而推之。
萬物之變,
昔者,師曠奏白雪之音,而神物爲之下降,風雨暴至。
平公癃病,晉國赤地。
庶女叫天,雷電下擊,景公臺隕,支體傷折,海水大出。
夫瞽師、庶女,位賤尚 ,權輕飛羽,然而專精厲意,委務積神,上通九天,激厲至精。
由此觀之,上 天之誅也,雖在壙虛幽間,遼遠隱匿,重襲石室,界障險阻,其無所逃之,亦明矣。
武王伐紂,渡於孟津,陽侯之波,逆流而擊,疾風晦冥,人馬不相見。
於是 武王左操黃鉞,右秉白旄,目而之曰:“餘任天下,誰敢害吾意者!”於是, 風濟而波罷。
魯陽公與韓構難,戰酣日暮,援戈而之,日爲之反三舍。
夫全性 保真,不虧其身,遭急迫難,精通於天。
若乃未始出其宗者,何爲而不成!夫死 生同域,不可脅陵,勇武一人,爲三軍雄。
彼直求名耳,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, 又況夫宮天地,懷萬物,而友造化,含至和,直偶於人形,觀九鑽一,知之所不 知,而心未嘗死者乎!
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,已而陳辭通意,撫心發聲。
孟嘗君爲之增欷烏 邑,流涕狼戾不可止。
精神形於內,而外諭哀於人心,此不傳之道。
使俗人不 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,必爲人笑。
故蒲且子之連鳥於百仞之上,而詹何之騖魚於 大淵之中,此皆得清淨之道,太浩之和也。
夫物類之相應,玄妙深微,知不能論, 辯不能解,故東風至而酒湛溢,蠶耳絲而商弦絕,或感之也。
畫隨灰而月運闕, 鯨魚死而彗星出,或動之也。
故聖人在位,懷道而不言,澤及萬民。
君臣乖心, 則背譎見於天,神氣相應徵矣。
故山雲草莽,水雲魚鱗,旱雲煙火,涔雲波水, 各象其形類,所以感之。
夫陽燧取火於日,方諸取露於月,天地之間,巧曆不能舉其數,手徵忽, 不能覽其光。
然以掌握之中,引類於太極之上,而水火可立致者,陰陽同氣相動 也。
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。
故至陰<風><風>,至陽赫赫,兩者交接成和, 而萬物生焉。
衆雄而無雌,又何化之所能造乎?所謂不言之辯,不道之道也。
故召遠者使無爲焉,親近者使無事焉,惟夜行者爲能有之。
故卻走馬以糞,而車 軌不接於遠方之外,是謂坐馳陸沈,晝冥宵明,以冬鑠膠,以夏造冰。
夫道者, 無私就也,無私去也。
能者有餘,拙者不足,順之者利,逆之者兇。
譬如隋侯之 珠,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失之者貧,得失之度,深微窈冥,難以知論,不可以 辯說也。
何以知其然?今夫地黃主屬骨,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,以其屬骨,責其 生肉,以其生肉,論其屬骨,是猶王孫綽之慾倍偏枯之藥,而欲以生殊死之人, 亦可謂失
平公癃病,晉國赤地。
庶女叫天,雷電下擊,景公臺隕,支體傷折,海水大出。
夫瞽師、庶女,位賤尚 ,權輕飛羽,然而專精厲意,委務積神,上通九天,激厲至精。
由此觀之,上 天之誅也,雖在壙虛幽間,遼遠隱匿,重襲石室,界障險阻,其無所逃之,亦明矣。
武王伐紂,渡於孟津,陽侯之波,逆流而擊,疾風晦冥,人馬不相見。
於是 武王左操黃鉞,右秉白旄,目而之曰:“餘任天下,誰敢害吾意者!”於是, 風濟而波罷。
魯陽公與韓構難,戰酣日暮,援戈而之,日爲之反三舍。
夫全性 保真,不虧其身,遭急迫難,精通於天。
若乃未始出其宗者,何爲而不成!夫死 生同域,不可脅陵,勇武一人,爲三軍雄。
彼直求名耳,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, 又況夫宮天地,懷萬物,而友造化,含至和,直偶於人形,觀九鑽一,知之所不 知,而心未嘗死者乎!
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,已而陳辭通意,撫心發聲。
孟嘗君爲之增欷烏 邑,流涕狼戾不可止。
精神形於內,而外諭哀於人心,此不傳之道。
使俗人不 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,必爲人笑。
故蒲且子之連鳥於百仞之上,而詹何之騖魚於 大淵之中,此皆得清淨之道,太浩之和也。
夫物類之相應,玄妙深微,知不能論, 辯不能解,故東風至而酒湛溢,蠶耳絲而商弦絕,或感之也。
畫隨灰而月運闕, 鯨魚死而彗星出,或動之也。
故聖人在位,懷道而不言,澤及萬民。
君臣乖心, 則背譎見於天,神氣相應徵矣。
故山雲草莽,水雲魚鱗,旱雲煙火,涔雲波水, 各象其形類,所以感之。
夫陽燧取火於日,方諸取露於月,天地之間,巧曆不能舉其數,手徵忽, 不能覽其光。
然以掌握之中,引類於太極之上,而水火可立致者,陰陽同氣相動 也。
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。
故至陰<風><風>,至陽赫赫,兩者交接成和, 而萬物生焉。
衆雄而無雌,又何化之所能造乎?所謂不言之辯,不道之道也。
故召遠者使無爲焉,親近者使無事焉,惟夜行者爲能有之。
故卻走馬以糞,而車 軌不接於遠方之外,是謂坐馳陸沈,晝冥宵明,以冬鑠膠,以夏造冰。
夫道者, 無私就也,無私去也。
能者有餘,拙者不足,順之者利,逆之者兇。
譬如隋侯之 珠,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失之者貧,得失之度,深微窈冥,難以知論,不可以 辯說也。
何以知其然?今夫地黃主屬骨,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,以其屬骨,責其 生肉,以其生肉,論其屬骨,是猶王孫綽之慾倍偏枯之藥,而欲以生殊死之人, 亦可謂失
地形之所載,六合之間,四極之內。
照之以日月,經之以星辰,紀之以四時,要之以太歲。
天地之間,九州八極。
土有九山,山有九塞,澤有九藪,風有八等,水有六品。
何謂九州?東南神州曰農土,正南次州曰沃土,西南戎州曰滔土,正西弇州曰並土,正中冀州曰中土,西北台州曰肥土,正北泲州曰成土,東北薄州曰隱土,正東陽州曰申土。
何謂九山?會稽、泰山、王屋、首山、太華、岐山、太行,羊腸、孟門。
何謂九塞?曰:太汾、澠阨、荊阮、方城、餚阪、井陘、令疵、句注、居庸。
何謂九藪?曰:越之具區,楚之雲夢,秦之陽紆,晉之大陸,鄭之圃田,宋之孟諸,齊之海隅,趙之鉅鹿,燕之昭餘。
何謂八風?東北曰炎風,東方曰條風,東南曰景風,南方曰巨風,西南曰涼風,西方曰飂風,西北曰麗風,北方曰寒風。
何謂六水?曰:河水、赤水、遼水、黑水、江水、淮水。
闔四海之內,東西二萬八千里,南北二萬六千里;水道八千里,通谷其名川六百;陸徑三千里。
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,至於西極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(裏)七十五步;使豎亥步自北極,至於南極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(裏)七十五步。
凡鴻水淵藪,自三百仞以上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里,有九淵。
禹乃以息土填洪水,以爲名山。
掘崑崙虛以下地,中有增城九重,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。
上有木禾,其修五尋。
珠樹、玉樹、琁樹、不死樹在其西,沙棠、琅玕在其東,絳樹在其南,碧樹、瑤樹在其北。
旁有四百四十門,門間四里,裏間九純,純丈五尺。
旁有九井玉橫,維其西北之隅,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。
傾宮、旋室、縣圃、涼風、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,是其疏圃。
疏圃之池,浸之黃水,黃水三週復其原,是謂丹水,飲之不死。
河水出崑崙東北陬,貫渤海,入禹所導積石山。
赤水出其東南陬,西南注南海,丹澤之東,赤水之東,弱水出自窮石,至於合黎,餘波入於流沙,絕流沙,南至南海。
洋水出其西北陬,入於南海羽民之南。
凡四水者,帝之神泉,以和百藥,以潤萬物。
崑崙之丘,或上倍之,是謂涼風之山,登之而不死;或上倍之,是謂懸圃,登之乃靈,能使風雨;或上倍之,乃維上天,登之乃神,是謂太帝之居。
扶木在陽州,日之所曊。
建木在都廣,衆帝所自上下,日中無景,呼而無響,蓋天地之中也。
若木在建木西,末有十日,其華照下地。
九州之大,純方千里。
九州之外,乃有八殥,亦方千里。
自東北方曰大澤,曰無通;東方曰大渚,曰少海;東南方曰具區,曰元澤;南方曰大夢,曰浩
照之以日月,經之以星辰,紀之以四時,要之以太歲。
天地之間,九州八極。
土有九山,山有九塞,澤有九藪,風有八等,水有六品。
何謂九州?東南神州曰農土,正南次州曰沃土,西南戎州曰滔土,正西弇州曰並土,正中冀州曰中土,西北台州曰肥土,正北泲州曰成土,東北薄州曰隱土,正東陽州曰申土。
何謂九山?會稽、泰山、王屋、首山、太華、岐山、太行,羊腸、孟門。
何謂九塞?曰:太汾、澠阨、荊阮、方城、餚阪、井陘、令疵、句注、居庸。
何謂九藪?曰:越之具區,楚之雲夢,秦之陽紆,晉之大陸,鄭之圃田,宋之孟諸,齊之海隅,趙之鉅鹿,燕之昭餘。
何謂八風?東北曰炎風,東方曰條風,東南曰景風,南方曰巨風,西南曰涼風,西方曰飂風,西北曰麗風,北方曰寒風。
何謂六水?曰:河水、赤水、遼水、黑水、江水、淮水。
闔四海之內,東西二萬八千里,南北二萬六千里;水道八千里,通谷其名川六百;陸徑三千里。
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,至於西極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(裏)七十五步;使豎亥步自北極,至於南極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(裏)七十五步。
凡鴻水淵藪,自三百仞以上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里,有九淵。
禹乃以息土填洪水,以爲名山。
掘崑崙虛以下地,中有增城九重,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。
上有木禾,其修五尋。
珠樹、玉樹、琁樹、不死樹在其西,沙棠、琅玕在其東,絳樹在其南,碧樹、瑤樹在其北。
旁有四百四十門,門間四里,裏間九純,純丈五尺。
旁有九井玉橫,維其西北之隅,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。
傾宮、旋室、縣圃、涼風、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,是其疏圃。
疏圃之池,浸之黃水,黃水三週復其原,是謂丹水,飲之不死。
河水出崑崙東北陬,貫渤海,入禹所導積石山。
赤水出其東南陬,西南注南海,丹澤之東,赤水之東,弱水出自窮石,至於合黎,餘波入於流沙,絕流沙,南至南海。
洋水出其西北陬,入於南海羽民之南。
凡四水者,帝之神泉,以和百藥,以潤萬物。
崑崙之丘,或上倍之,是謂涼風之山,登之而不死;或上倍之,是謂懸圃,登之乃靈,能使風雨;或上倍之,乃維上天,登之乃神,是謂太帝之居。
扶木在陽州,日之所曊。
建木在都廣,衆帝所自上下,日中無景,呼而無響,蓋天地之中也。
若木在建木西,末有十日,其華照下地。
九州之大,純方千里。
九州之外,乃有八殥,亦方千里。
自東北方曰大澤,曰無通;東方曰大渚,曰少海;東南方曰具區,曰元澤;南方曰大夢,曰浩
古未有天地之時,惟像無形,窈窈冥冥,芒<艹文>漠閔,Е鴻洞,莫知其門。
有二神混生,經天營地,孔乎莫知其所終極,滔乎莫知其所止息,於是乃別爲陰陽,離爲八極,剛柔相成,萬物乃形,煩氣爲蟲,精氣爲人。
是故精神,天之有也;而骨骸者,地之有也。
精神入其門,而骨骸反其根,我尚何存?是故聖人法天順情,不拘於俗,不誘於人,以天爲父,以地爲母,陰陽爲綱,四時爲紀。
天靜以清,地定以寧,萬物失之者死,法之者生。
夫靜漠者,神明之宅也;虛無者,道之所居也。
是故或求之於外者,失之於內;有守之於內者,失之於外。
譬猶本與末也,從本引之,千枝萬葉,莫不隨也。
夫精神者,所受於天也;而形體者,所稟於地也。
故曰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
萬物背陰而抱陽,衝氣以爲和。
故曰:一月而膏,二月而失,三月而胎,四月而肌,五月而筋,六月而骨,七月而成,八月而動,九月而躁,十月而生。
形體以成,五臟乃形。
是故肺主目,腎主鼻,膽主口,肝主耳,外爲表而內爲裏,開閉張歙,各有經紀。
故頭之圓也象天,足之方也象地。
天有四時、五行、九解、三百六十六日,人亦有四支、五藏、九竅、三百六十六節。
天有風雨寒暑,人亦有取與喜怒。
故膽爲雲,肺爲氣,肝爲風,腎爲雨,脾爲雷,以與天地相參也,而心爲之主。
是故耳目者,日月也;血氣者,風雨也。
日中有烏,而月中有蟾蜍。
日月失其行,薄蝕無光;風雨非其時,毀折生災;五星失其行,州國受殃。
夫天地之道,至以大,尚猶節其章光,愛其神明,人之耳目曷能久薰勞而不息乎?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?是故血氣者,人之華也,而五藏者,人之精也。
夫血氣能專於五藏而不外越,則胸腹充而嗜慾省矣。
胸腹充而嗜慾省,則耳目清、聽視達矣。
耳目清,聽視達,謂之明。
五藏能屬於心而乖,則孛攵志勝而行不僻矣;孛攵志勝而行之不僻,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。
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,理則均,均則通,通則神,神則以視無不見,以聽無不聞也,以爲無不成也。
是故憂患不能入也,而邪氣不能襲。
故事有求之於四海之外而不能遇,或守之於形骸之內而不見也。
故所求多者所得少,所見大者所知小。
夫孔竅者,精神之戶牖也,而氣志者,五藏之使候也。
耳目淫於聲色之樂,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;五藏搖動而不不定,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;血氣滔蕩而不休,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;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,則禍福之至,雖如丘山,無由識之矣。
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,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慾,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,精神內
有二神混生,經天營地,孔乎莫知其所終極,滔乎莫知其所止息,於是乃別爲陰陽,離爲八極,剛柔相成,萬物乃形,煩氣爲蟲,精氣爲人。
是故精神,天之有也;而骨骸者,地之有也。
精神入其門,而骨骸反其根,我尚何存?是故聖人法天順情,不拘於俗,不誘於人,以天爲父,以地爲母,陰陽爲綱,四時爲紀。
天靜以清,地定以寧,萬物失之者死,法之者生。
夫靜漠者,神明之宅也;虛無者,道之所居也。
是故或求之於外者,失之於內;有守之於內者,失之於外。
譬猶本與末也,從本引之,千枝萬葉,莫不隨也。
夫精神者,所受於天也;而形體者,所稟於地也。
故曰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
萬物背陰而抱陽,衝氣以爲和。
故曰:一月而膏,二月而失,三月而胎,四月而肌,五月而筋,六月而骨,七月而成,八月而動,九月而躁,十月而生。
形體以成,五臟乃形。
是故肺主目,腎主鼻,膽主口,肝主耳,外爲表而內爲裏,開閉張歙,各有經紀。
故頭之圓也象天,足之方也象地。
天有四時、五行、九解、三百六十六日,人亦有四支、五藏、九竅、三百六十六節。
天有風雨寒暑,人亦有取與喜怒。
故膽爲雲,肺爲氣,肝爲風,腎爲雨,脾爲雷,以與天地相參也,而心爲之主。
是故耳目者,日月也;血氣者,風雨也。
日中有烏,而月中有蟾蜍。
日月失其行,薄蝕無光;風雨非其時,毀折生災;五星失其行,州國受殃。
夫天地之道,至以大,尚猶節其章光,愛其神明,人之耳目曷能久薰勞而不息乎?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?是故血氣者,人之華也,而五藏者,人之精也。
夫血氣能專於五藏而不外越,則胸腹充而嗜慾省矣。
胸腹充而嗜慾省,則耳目清、聽視達矣。
耳目清,聽視達,謂之明。
五藏能屬於心而乖,則孛攵志勝而行不僻矣;孛攵志勝而行之不僻,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。
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,理則均,均則通,通則神,神則以視無不見,以聽無不聞也,以爲無不成也。
是故憂患不能入也,而邪氣不能襲。
故事有求之於四海之外而不能遇,或守之於形骸之內而不見也。
故所求多者所得少,所見大者所知小。
夫孔竅者,精神之戶牖也,而氣志者,五藏之使候也。
耳目淫於聲色之樂,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;五藏搖動而不不定,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;血氣滔蕩而不休,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;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,則禍福之至,雖如丘山,無由識之矣。
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,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慾,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,精神內